《乌合之众》

公众号原文,欢迎观看



我们到底是自己,还是大众

最近读完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语言晦涩,观点犀利,与我认知范围有较大偏差… 但学习不就是一次次打破个人的认知范围嘛,总之坚持读完了,且收获颇丰。

起初,对勒庞表述的种种论断,大为震惊与质疑。比如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完全取代个体的有意识行为,群体行为基本只受脊髓而非大脑的支配

在经勒庞对群体的性格(冲动、动态、狂暴、轻信、易感,情感单极向化...),群体的思想观念(间接因素:民族因素、时间因素、社会政治制度因素等;直接因素:关键词,形象,幻想等;群体领袖及其掌控方式:断言、反复、传染),以及最后一卷对群体的分类及各群体的特点(异质性群体、同质性群体)等逐一论述后。自己的观念也跟随其一点点的变化,随之发散地去联想已知的群体事件。

回看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每一个朝代或统治阶级的兴衰,都伴随着历史群体的共同信念摇摇欲坠,当信念的力量完全消失,新的共同信念才能见缝插针的注入进来。正如勒庞书中所说:“让群体一时接受某种思想并不难,但想种植持久的信念却不容易。但信念一旦确立,要根除同样困难,一般只有以暴力革命为代价才能改变。甚至只有当它对人们头脑的控制力丧失殆尽,革命才发挥作用。” 也由此可见,群体的行为虽不经大脑,却不违背共同的信仰或共同的信念,也可以看到当群体的共同信念形成后是多么的坚不可摧。

于是开始思考,起初自己的质疑和震惊,可能主要来源于不想承认自己在群体行为下,也即是如此的现实。这本书像面镜子一样,反射出每个人在群体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真实模样,时而无情,时而缺乏理智,时而浮躁,时而轻信...

但凡事都是充满变化的,在读完了本书的3/4,我总算找到一个我质疑很久的问题答案。”勒庞一直强调,群体行为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当今时代面对舆论时,一样有很多人在有理有据的表达个人的具有逻辑性的观点。哪怕与众为敌,并且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是如何巧妙的躲开被群体心理的围攻的呢?”

果真在书中找到了可以解释我这个疑惑的答案。是“民众的可变性观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原因有三:首先,古老信念逐渐失势,不再像过去一样决定流行观念。共同信念的衰落,为来无影去无踪的偶然性观念提供了土壤。其次,民众的力量在不断增强,越来越没有制衡。群体思想的特点是极度不稳定,现在则因为没有约束所以更放纵了。最后,是近年来媒体的快速发展。记者们把完全相反的思想持续带到群众面前。每种观点带来的信息,都会迅速被相反的信息抵消掉。结果是任何观念都不能普及,一切观念都是过眼云烟,从而无法达成共同信念。所以时代的进步也慢慢发起了对群体心理消极影响的挑战。

这样看来,勒庞的群体心理就慢慢地递进式地说服了我,开始尝试了解并且观察群体心理。所以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承认群体心理的客观存在,除通过观察外界的群体行为及表征的群体心理外,更多的是要观察当自己处于群体行为环境中,能否意识到个人的处境,控制自己通过大脑进行思考,而不是跟风做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