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鉴赏(三)

第三类战争或边塞诗:这里我们所说的是边塞战争诗是指的诗人描写边疆战地人们生活、环境、情感等方面的诗歌。

这类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围绕边塞风光和战士们戍守边关的军旅生活展开,以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等。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颀、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李益等。他们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所以后人把他们称之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此后边塞诗大放异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

那么,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这类诗歌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阅读的基本步骤开始。不论是什么题材的诗歌,都是由汉字写成的,都满足诗歌的四个特点,这一点在前文我已做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所以,我们还是要从解读字词入手。

比如在阅读著名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便可以轻松了解诗人所描绘的边塞风光。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夜半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在描绘边塞环境的时候用到了“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几句中“吼”写出了风大、势头强劲;“一川”写出遍地都是,范围广;“大如斗”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石头之大;“随风满地石乱走”这么大的石头竟然被风吹着到处跑,从侧面写出了风速之快,势头之猛。简单的几句诗歌就大笔淋漓地描绘出西域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侧面衬托了将士们英勇戍边的英雄形象。

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读出边关形势危急“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将士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敢杀敌;“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的英雄形象;以及“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的必胜信念。诗中表现的乐观豪迈的气概,正是盛唐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

其次,我们赏析边塞诗还应该注意,诗人一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将士们的精神风貌。所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比如,盛唐时期与中晚唐时期的诗风是有区别的。写于盛唐都名句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这些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显现出作者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这一特点在中晚唐的诗歌中就逊色了不少,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虽然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这与诗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毕竟中晚唐时期,国力衰退,民生凋敝,战争频发,反应在作品中就多了几分凄婉和悲凉。

到了宋代,边塞诗的名气就要小很多,一来是因为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在军事层面备受诟病,无法与盛唐相比;二来宋朝文人的诗词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温婉细腻的感觉,即便如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也有“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娇羞婉约、百转柔肠般的句子。最为有名的宋朝边塞诗,恐怕就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了,除此以外再难找出一首为人熟知的边塞诗。

事实上,两宋时期由于边患频仍,战争多发,边塞诗的数量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北宋,中后期在西北战场与党项、羌、吐蕃等民族打得不可开交,当时驻守在西北前线的将领、文臣们留下了一大批诗作。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第三,我们还要从写作的角度来解读一般来说,边塞诗写作的对象无外乎从这几个角度出发:戍卒、闺中主妇、旁观者、将帅。我们要懂得从主人翁的角度出发去解读诗歌中叙述的事件和抒发的情感。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总之,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总是有章法可循的,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尽心思考,总会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最贴近诗歌本身的情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歌阅读鉴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