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2年的第一天:滴水藏海

2020年最后一天,和去年一样把朋友圈的字多的感悟,按时间顺序列一下,有的生活叙事,有的是装*+思考小结,有的感觉感受,希望这些快照可以透视出我这一年的变化。

剧透一下,今年要点:

  1. 各学科学习思考(本次主要是哲学,此外带点法学、数学、心理学)
  2. 奇奇成长
  3. 个人成长(工作、生活心得等)
  4. 一些具体攻略

注:按时间顺序排列:20210101到20211231

>#### 1月 哲学思考

尼采说,“人民”是自然选择的迂回绕道,为了的寻找几个超人。奇奇哥,每当看到人山人海的时候,总是能想到这句话,获得一种离奇的精神优越感,然后继续闷头逛商场、排队、消费升级,以及给他的爸爸设定更高的收入“指标”。

>#### 1月 哲学思考

淡水鱼游进海水里,会因为不适应渗透压而死亡,鱼鳃因渗透压不足失水而粘连,无法工作,窒息而死。但洄游鱼却可以做到从淡水到海水的这一过程,仅拿大马哈鱼而言,因为繁殖这类基本需求,造就了其由虚入实的能力。

很多所谓的虚无主义者,很可能是由于能力不足、条件不允许而“被迫”选择了虚无,寻找借口让自己的懦弱得以苟活。这个省略证明过程直接抄来的“正确”答案,最终还是会因为内外部的落差,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反而对生存和意义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功利主义,困于空虚,虚无主义,困于矛盾。如果你已身处虚无,请再继续努力,由虚入实吧,答案不在语言文字里,而在过程中。自我可能本身就是嵌入在世界里的某些东西的全息投影,不看清世界,如何看清自己。

>#### 1月 成长攻略

统一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分享一下我观察了2年互联网公司的特点。
在表面上看,无论业务还是人都弥漫着“速生”、“速朽”的味道,代差感非常明显。而在深层次上,又总能有一些深入而持久的慢变量。
所以,在这里,“借假修真”能力就变得尤其重要。
比如:

  1. 变化的业务KPI是假,建立在确定性上的战略是真。
  2. 绩效指标、交付件、工作时长是假,所指涉的能力、目标是真。
  3. 组织结构是假,人与人的关系是真。
  4. 做的项目是假,获得的价值感、专业能力和简历是真。
  5. 获得的title是假,提高的收入是真。
    直接修真的人,活得长一些,假的东西怎么变就不会显得特别重要,反过来,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话说,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点到为止。

>#### 1月 奇奇成长

Mark。第一次带奇奇去水上乐园,奇奇超级开心,玩了5个小时也不想走。没想到,从下午回到酒店到第二天,一直在惦记着再玩一次,赖赖唧唧,饱受“折磨”。

心理学帮不上忙,不禁想到佛陀的一些观点反而更有道理,比如,众生皆苦,即使是今天的快乐,也不过是为了明天的失去埋下了痛苦的根源,即众生有执,五蕴缠身而不知,故此种种因缘生,一切无常起。不过一旦人认可了这种极度消极的观点,反而很容易释怀。也许有一天,我会像佛陀点悟舍利子一样,告诉你,我已看到无上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你一切苦厄~

>#### 1月 成长攻略

很多人接入到社会系统后,会逐步变得很“拧巴”,总有一种“求不得”的痛苦。

这种痛苦的根源在于选择的事业没有在“我擅长”、“我热爱”、“有社会价值”三种标准下找到最大交集,现实和个人欲望的差距形成的“张力”,把人扭曲、分裂,然后就诞生了很多网络流行词,比如“佛系”、“道系”、“工作狂”、“工具人”什么的。

>#### 1月 《心灵奇旅》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出来,想,接下来去哪里呢?忽然又意识到,还规划什么目标,当然是随心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了。一路上反而自在,不急不缓,每一处街道、人事尽收眼底,充实而快乐。

推荐大家感受一下。顺便,再记录一下自己的体悟:

人用经验感知现实世界,现代人又习惯在经验之上用理性再抽象一层,在虚空之中建立逻辑世界,构建系统,定目标,赋予价值,然后再找路径,一步一步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实世界投影到逻辑世界中后,犹如二维简笔画一样简单、清晰、结构化、有规律。可惜也丢失了无数的细节,甚至很多人认为逻辑世界才是真实,现实世界反而不重要,而人之所以为人,真正灵性的那部分,理性无法关照的绝大部分觉知,也就此丢失。久而久之,人变成了系统工具,说到休假,酒吧、海岛、极限运动,非凶狠猛烈的感官刺激才能够稍微体验到那么一点点的快乐,转瞬即逝。
两个观点分享给大家把玩:

  1. 在理性能解决的问题之内,普通的结构化、逻辑推理那一套也不是最佳方案,耗能且低效,遇到复杂事情完全跟不上节奏,理性思维之上还有更高级的形态,比如灵感思维。
  2. 即使从实用的角度,理性也只能解决现实中问题的一小部分,其他绝大部分问题怎么办,需要想想。比如,尤其不解决与“自我”相关的一切问题,甚至还可能造成逆向效果。

>#### 1月 生活记录:原来还在沉迷哲学

每个周末,滨江的图书馆都密密麻麻坐满了学习的人,完全插不进去脚。只有星巴克倒是有空位。旁边桌是一对情侣,在一起聚精会神的拼装一部高达seed,甚是羡慕。而我则是穿越回了两千年前,越过爱琴海,东面便是小亚细亚,曾经欣欣向荣,而今,平静而略显麻木,我找的人就在此处。温暖的下午,不负好时光~

>#### 2月 写作心得

又更了一下,按这个速度,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看来也快了…虽然这十分的可疑,五千字的胡扯就能讲清楚这么复杂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种问题,五千字不行,一万字就行了吗。

我最近读了一些公司内网的文章,发现比较火的有两类,一类是十分具体的,理论全面、论据充足、实现步骤详尽,特别实用。还有一类是十分抽象的,通篇全是观点,胡扯居多,但是大家也蛮喜欢的,觉得很有“深度”。

这背后的原因是,所有的抽象东西的本质都是“假大空”的,它唯一的价值就是为你提供一个锤子,帮你敲开成见,抵达你的经验世界,当你调动你的经验去匹配、梳理、印证时,你已经获得了只属于你自己的最深切的体悟了。

当然,写出这种文字的人,要不是真的胡扯,要不就是已经沿着抽象之梯爬的很高的,但是这有什么用~又who care~

>#### 2月 读项彪访谈有感

这一期的很多观察和观点都很有趣,也很符合我的主观经验。比如生活世界中,人对在周边建立信任、寻求爱人的自信逐步丧失,转化为对系统的巨大信任。

大部分人潜意识里都是一个二元论的笛卡尔主义者,认为身心是分离的,必要时可以完全追求的更抽象,这没什么不好。可惜在实践经验上,却常常是斯宾诺莎,如果靠身体感知世界的能力逐步丧失,精神还存在吗,所有的概念没有经验支撑都是空洞的符号。又絮叨了,随着太阳升起,思想消退,新的一天开始了~总之这一期还是蛮推荐的。

>#### 2月 写作心得:真心很辛苦

明天开始假期,今晚忽然很纠结,是去星光大道滚红尘呢,还是滚回家继续写作呢。话说,每天98%时间修贪嗔痴,剩余2%的时间修精神,我也知道对于灵性的提高,确实是然并卵…可惜现世你也修不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只付笑谈中。还是滚红尘吧~

>#### 2月 成长攻略

看看这些畅销书,仿佛看到以前的自己。想起前几年,我常炫耀自己横跨各个领域的书单,体现这种知识融通的愿望和系统性,但是一个大师看过后评价说,这些书,很有攻击性。以前不理解,后来慢慢懂了。

今天早上看了一段于谦的访谈,有一段话觉得特别触动。他说选马,就算你看出骨骼、肌肉、血统这些,也看不出最关键,就是马的个性。前面两匹马并排跑,几乎没有缝隙,在后面的马,有的就停下来了,有的马,却会往前挤,一定要挤过去,超过它们,在所有马最后后跑不动的时候,这种马常常可以胜出,这就是进取心,也叫“斗心”。对方问,人好像也是这样,那你觉得你是哪种马,他愣了一下,笑了,说,我不是,能胜则胜,不胜也挺好。

人生不是短跑,在这一点上,人总是比马聪明。

>#### 2月 成长攻略

今年又观察到有趣的现象。本来互联网公司过年都是发“价值观和情怀”的,结果今年快手、鹅厂啥的忽然不讲武德,发钱了,刚才看了一眼论坛,发现真是哀鸿遍野。我本来以为这种关怀更“硬核”,没想到如此脆弱,想想还挺搞笑。

第一个感受,确实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实都是破瓶子破罐的,也没多少,但就是很酸。

第二个则感受到“贫穷”的味道。贫是少,穷是穷途末路,大部分人不应该怕少,现代社会其实有很多工作之外的生财之道,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一样崩塌,因为阶级已经开始模糊了,8小时内外可以当不同的角色。反而怕的应该是穷途末路,看不到方向和希望,这可能是被锁死在打工路上最大的悲哀。

>#### 2月 奇奇成长

奇奇最近几天,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压在我身上做俯卧撑一样的动作,白天在大街也会忽然爬到地上做平板,每次问他在干啥,他说“他在做瑜伽”…我翻了翻上周爷爷传过来的照片,终于明白原委了…

>#### 2月 写作心得

这四年来写了很多领域的东西,技术、产品、思维、心理、管理、系统论、经济等等,总结下来发现,最不想写的就是技术范畴的,总是感觉太机械太简单,确实没什么可写的。最喜欢的还是思维和心理范畴的,但是这一类文章特别难写,没有理论和大量实践打磨很难沉淀出一点东西,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一篇反而是四年前的一篇心理学文章,叫个人成长的核心概念,直到现在还在为我持续贡献钻,这个领域还真是有趣。

>#### 2月 哲学思考

最近常在工作和生活中思考维特根斯坦的话,感觉越来越符合经验。他说世界上本来没有本质,有本质的都是人们用语言、逻辑构造出来的“复杂”,商业、软件、技术都有本质,一朵花,一个人就没有本质。没有本质不是问题,执着本质才是问题。人造的复杂一定是“可说”的,但是解决问题就得了,过分追求,就会进入到那不可说、不可经验的领域,一通乱说,越说越错,最后得了语言抽象病,就形成了哲学。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优美的方案的背后其实都是技艺、灵感的流淌,无数知识、经验的化学反应,我们刻意的提炼技巧,形成原则、方法,整合成方法论,甚至形成原理。无非就是为了满足他人思维懒惰的强行概括而已,些许有些用处,可惜已经变味了,变成别的什么东西了。

>#### 2月 读罗翔心得

相比理论和鸡汤,这样的刻意修饰却又真实表达的文字总是能给我力量。推荐大家关注下罗老师,顺便睡前自己再啰嗦几句自己~

我们对抽象的东西会默认做一个隐喻,映射到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

比如,生活,有人认为是容器,所以总用空虚、充实修辞。有人认为是跑步,所以总用目标、进度修辞。我探查自己之后发现,我用的是最喜欢的RPG游戏,所以我的修辞一直以来都是剧本、角色、主线剧情、支线剧情:
我很八卦,喜欢了解别人的剧情、学习背后的设计与思考,把喜欢的元素一一融入我的剧本。
我很自恋,追求每一条支线剧情都有完美结局,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
只恨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诸多约束,总有取舍。而人的欲望、对体验和满足感的追求,又总是永无止境。
2021年,注定又是变化的一年,希望各位前辈高人、老师、亲人、朋友们,继续给我力量。

>#### 2月 启动健康生活状态

Mark,到10月份就35岁了,从今天开始生活方式优化,启动更健康的生活模式,好好打理一下自己,可观察指标,体重、体脂、体形。

我在解决内心问题文章里提过,意志力是不可持久的假象,自律不会带来自由,仅仅是内心得到自由之后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不用keep[偷笑]。

>#### 2月 自我洞察

最近发现自己一个特点,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这样。
就是,从思考方式上,总是从抽象到具象,但是从喜恶感觉上,反而是越具体越喜欢。
比如:

  • 对抽象的人没有好感,但是看到具体的人总是能心生善意。
  • 对抽象的方法没有好感,但是对实践中的知识闪现很是着迷。
  • 对抽象的组织没有好感,但是对其中具体的个体却总能感同身受。
  • 对抽象的金钱没有好感,但是对具体拿到手里的资产感觉还不错。
    不知道这是病吗。

>#### 3月 奇奇成长

奇奇哥今晚睡觉前,在ipad里鼓捣鼓捣,自己找到了一个睡前故事,说要听这个,我们一看,发现故事的名字叫《我不困,我不想睡觉》…

>#### 3月 奇奇成长

早上5点,奇奇的计算器忽然又响起闹铃,最大音量那种。这两个家伙竟然都没醒…我只好下床找了一圈,原来这次在藏在窗帘后面。记得前天是半夜1点响,在床头柜上,大上次是在儿童床上…下次睡觉前,我一定要找到。

>#### 3月 哲学思考

在大场中修行,总是能观察到柏拉图所描述的洞穴隐喻的景象,一部分人,迷恋着符号和拟像而不自知,被困住却很舒服,用柏拉图的话说“当你的镣铐待久了之后,你就会对跪着这件事上瘾”。另一部分人,能看见真实,却又不能说破,怕被当成毒药,被众人拿石头砸死,所以低头继续打游戏,也能愉快的玩耍,而且玩的更好更有趣。可是昨天,忽然看见一位勇士,不知道结局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期待。

>#### 3月 哲学思考

偶然在B站里看到一个家伙用了加缪的头像,这似乎和二次元风格格格不入…

我很喜欢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相信很多人都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西西弗,无论你是正在努力的推石头,还是正在享受山顶的喜悦,还是正在经历石头滚下去的绝望,亦或是,正在寻找一块新的石头。都掩盖不了空虚和悲凉的底色。

我总想着写一份攻略,又总是没时间。

研究西哲的人都知道,你要先过一座桥,就是康德,再翻过一座山,尼采,最后趟过一条河,维根特斯坦,然后发现哲学已死,开始进入吊诡的后现代。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唯一的方法是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消解,直到让你自己意识到,你不会得到答案,但其实你已经不再需要那个答案了。

这几年,作为观察者,看到过太多的喧嚣、进步、功利、拜金、淡泊、悲凉,总觉得我得抓紧写点什么,又说不出来急什么。

奇奇的托班老师说,这孩子怎么感觉活得这么累,吃饭的时候想着吃完要干啥,睡觉的时候想着睡醒后要干啥。我没法给他讲西西弗的故事,就只能告诉他,享受当下,吃玉米,感受玉米的味道,游泳,感受水的触感,学习等腰腰直角三角形,你得好好研究一下,它的第三条边,其实藏着这个世界的绝对真理。

>#### 3月 奇奇成长

托班第二天,妈妈晚上回来问奇奇,今天认识了哪些小朋友呀,叫什么名字?奇奇不假思索的答道:“单虓晗”……

>#### 3月 成长攻略

心理学有一个具象认知原理,特别好用,它的含义是,身体行为可以反过来影响内心感受。所以,生活里,除了理性观点,偶尔也要看点段子,让自己先笑一下,心情会被带动起来,屡试不爽。发现了没有,人的笑容总是忽然绽放,然后慢慢收回,仿佛寓意着,快乐短暂,珍惜,珍惜。

>#### 3月 奇奇成长

给孩子听故事要慎重。
自从奇奇学习了“小老虎不吃青菜,结果运会动输了”的故事之后,没有理解其中的寓意,反而学会了小老虎的借口——每次我让他吃青菜的时候,他会学着小老虎的口气说
“只有小兔子才吃青菜,我是小老虎,我是丛林之王,我只吃肉!”

>#### 3月 奇奇成长

晚上带奇奇去江边玩,有一个bug被我发现:
奇奇在江边滑梯上和一个大约5岁的小哥哥玩的很开心,我听到小哥哥问奇奇说“弟弟,你叫什么名字呀?”,我心想,终于开始社交了,加油,奇奇哥,然后侧耳倾听。结果发现奇奇说“我叫单虓晗”…竟敢冒名顶替,反了你了。

>#### 3月 投资心得

平时挺少分享关于投资的知识,因为很多课程都讲的很透了,自己总结下来很简单,核心就是:
“构造一个能产生稳定收益的资产结构,然后发挥趋势和时间的力量,长期5-10年一个周期,就可以创造奇迹。”
那为什么很多人没有见过奇迹呢,无非就是四个原因:

  1. 从来没有开始布局过。就算没有第一桶金,人力资本其实就是第一笔启动资金,只不过很少被注意。
  2. 稳健很重要,就是不赔钱。大部分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偶尔操作一下感觉收益很高,然后把运气当实力,经常一次失误,几年就搭进去了,再来几次,一生就搭进去了。短期高收益容易,稳健的、可长期持续的结构是最难的。很多不懂投资的人,反而在房产上收益不错,其实就是找对趋势,然后没卖,等好久的结果。其他方面其实也是类似。
  3. 选错资产,算错收益率。买基金总是选收益最高的,往往过一段就赔回去,考虑复利,收益应该用几何平均数算而不是算术平均数。
  4. 忽略保险,人生无常,小概率事件常常导致满盘皆输。
    最后,引用星光大道的口号:像电影一样去生活,一起加油。

>#### 3月 奇奇成长

给孩子听故事要慎重2:自从奇奇学习了“小狗不洗手吃东西,结果肚子疼住院了”的故事之后,又学会了小狗的借口……
每当我问“奇奇,吃饭前洗手了吗?”
他会顶上:“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 3月 哲学思考

忽然想起,这周还没有例行记录一些思想类的装X贴,其实还是在精进的。有点时间,还是会写点那个“终极问题”,今天再剧透一点点吧:

为了走出思维禁闭,不被其裹挟,我曾费了很大力气超越理性。理性推导出的终极是“一切皆是虚无”,而超越理性之后看到的是一个好玩的世界,终极即“一切皆是游戏”。

但是仍有一个后遗症,就是不容易“认真”起来。

就好像是玩扑克,明明记牌和用一些技巧可以提高胜率,但是一方面会觉得失去游戏性,不够过瘾,另一方面,如果审慎对待,最终,这种认真对反射回自己身上,会越陷越深,变成真正在乎胜负的工具人。

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

对待人也一样。如果真正想说服一个人的话,在理性上,我知道一定要出一张牌,就是直指中心路径的“图尔敏论证法”。我知道这种论证会像黑客一样,让语言符号直接刷新对方的认知。但是实际上,见到一个具体的人又会心生善意,告诉自己没有必要,平常心才会有趣,别把无限游戏玩成有限游戏,输赢不重要,玩下去才重要,否则最后搭进去的还是自己。所以一般来说,一共六招,我通常最多只打三招。

这个后遗症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总会获得一种盲目的自信,一种主动权,就是认为自己总有20%的buffer(当然,实际一出手也未必真的会赢…)。
缺点就是还有一点饥渴,老想和老牌黑客尼奥或者史密斯过招,这恐怕是一种骇客帝国症候群。

不过不论如何,这里的积极意义都远胜虚无。

处于理性的阶段的时候,你获得了反思能力,可反思的反思反而造成很多bug,越反思,系统离崩溃越近,所以不得不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切入,找到新的转机,好吧,越写越像骇客帝国的剧情…不啰嗦了,今天的小作文,完。

>#### 4月 哲学思考

虽然经常使用各种“结构”,但是又总是忍不住心生窦疑。到底是那些结构有效呢,还是我们的愚蠢让它们显的有效~

>#### 4月 成长攻略

如果你曾在任何领域亲自做到过极致,获得过一种“顿悟”感。你应该会明白,哪有什么长远的规划、精巧的布局、迷人的方法论和技巧,其实都只是对某种简单结构长期重复的践行最终抵达到的一种深刻而已。它只是表现为一种复杂,诚然,它无法还原回那些简单的。我说的“简单”,指的自然是“长远的规划、精巧的布局、迷人的方法论和技巧”。

>#### 4月 成长攻略

连续游泳40分钟竟然没觉得累,近期身体各项指标有望全部达成标准,敬请期待。翻到这张图片,让我想到18年离开华为前夕,每天中午温泉体育场游泳1小时,每天用它mark打卡,当时瘦了很多,每段故事总有相似重复出现的剧情。

回来时路过盒马,购物的人密密麻麻像虫子一样。转出去后,又拐进钟书阁,就是想小座一会,翻一本最近听过的书,发现也满是读书的人,竟座无虚席。忽然想到一句话,好像是薛兆丰说的,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随大流,思想可以偷偷摸摸求上进。诚然,改变世界很难,那就偷偷改变一下世界观还不行么。

>#### 4月 个人成长

mark,持续2个月的健康生活方式,大部分指标达标了。下一步重点在练腹部和塑形。

>#### 5月 法学思考

听了一段时间法学,发现之前对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偏见、误解。

《道德经》第22章有一段叫“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就是说你不要以为自己的主张,是最唯一的真理或者怎么样子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明白道理,明白智慧。“不自是,故彰”,就是说你不要只肯定自己,不肯定别人想法,然后你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自我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和世界本身常常是脱位的,多一个角度,多一份理解。

>#### 5月 心理学心得

晚上运动听社会学讲关系,脑海里却忍不住浮现出心理学里听过的一段话:

“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我们大多数人会想活得简单、单纯一些,但你没办法一辈子都保持着单纯,你势必会发现,那些极力想单纯的人,都可能会遭遇各种伤害,而最终进入到复杂。真正的关键是在这份复杂中,你能否回归单纯。如果不能,那么可以说复杂没有淬炼你,而是吞没了你。

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心中的“好”,先需要把自己内心的“坏”,投射到二元关系中,而后又为了保护好的二元关系,而去把二元关系的“坏”,投射到三元关系的世界中,是一个伤害扩散的过程。

但如果人性能逐步成熟,先是能处理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坏”,接着又能更好地处理二元关系中的“坏”,最终能处理自己一个人的内心中的“坏”,而彻底整合了内心的“好”与“坏”,在那里,没有是非对错,只有灵魂躺卧在青草地上。

人要想真实的活着,恐怕唯有打开觉知,大胆去爱,并有承受被伤害的勇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成长的痛。

>#### 5月 奇奇成长

八点四十到家,奇奇看到我第一句话竟然是
“爸爸没有取快递!”
于是想起来3包快递没取,只好转身出门[流泪]

>#### 5月 哲学思考

由于惯性,平时想的很多东西都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它像一个精密计算过的“方案”,必然包含某种实用性的目标、结构化且符合逻辑的内容、某个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假设。可惜这些东西的本质都是“假”是“空”,只是用来登高的梯子,渡河的小舟而已。

回顾这几年的思考,虽然整体表现为很工具性的功能,有一定误导性,但是结尾的升华里其实都隐含着这样的思想主线:

现实生活中,少量是“游戏”的东西,如果有时间,可以好好研究攻略好好打。大量不是游戏的东西,回归价值理性,说不清就不用说,算不准就不用算,如果一定想要攻略,这句话本身就是。

我自己常常能轻松处理大部分人认为的“复杂”事情。但是在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上反而常有挫败感。有一天忽然顿悟。如果一件重要且你认为简单的事情,你却总做不到,那到底是你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想简单了呢,还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呢?

>#### 6月 成长攻略

游泳30分钟,在水中,脑袋里总是能浮现出一些顿悟式的想法,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幸福感”。

  1. 一个人到底幸不幸福,要看你追求的东西和得到的东西之间的差距。所以,如果能主动选择追求的东西,而非执着得到,是获得幸福的最短路径。

  2. 一个人能否主动选择追求什么,要看你的欲望从何而来。其实,人的高级欲望,大都来自他人的评价和期许。然而,无论是阿德勒流派的《被讨厌的勇气》,还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都在告诉我们,依赖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无法获得内心自由,必须切换到内部评价体系。

  3. 一个人能否建立内部评价体系,取决于你有没有一段足够好的关系,能让你看见真实的自我,获得一种笃定的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因为,认识自我,无法独立完成,必须在他人目光的反射中才能看清。而这个反射准确的前提,必须是在你展现一个真实自己的前提下。

  4. 一个人能否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关系,只能不断的展现真实的自我,承受伤害,直到找到那个能接住的人。

  5.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受不了,想保护自己,退回自己的壳中,那么你只能接受外部评价体系,并被其裹挟。

  6. 所以,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在电影《第十一回》里,马福礼非常顺其自然的,一贯以来都是我该做什么,取决于别人怎么看。直到自己选择了伪造自己的死亡证明,人性升华,开始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始终没有走出事业的围城、婚姻的围城,无论如何转换,都会遇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于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渴望,往往成为人们禁锢自己的枷锁,由于找不到路径,默认都会走到依赖外界评价的死循环中。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整个中国社会都是如此,而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亦是如此。努力想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

>#### 6月 哲学思考

我们感知外界信号,转化为经验世界的“心理表征”,通过思维把这些表征“符号化”,对应到概念,最后在表达的时候进行“命题化”,转化为有逻辑的语言。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觉得自己表达不清楚是逻辑的问题、是词汇量的问题、是缺少训练,其实绝大部分根本原因都是“经验不足”。

没有现实中充足的实践,缺少信号输入,经验世界匮乏,任何形式的语言和表达形式都是空中楼阁。

>#### 6月 成长攻略

忽然获得一个顿悟: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穿着现代科学外套的“巫术”,然而并没有那么多人破解它们。因为洞悉其原理的人,更喜欢“施法”,或者用巫术来压制巫术。古代人被禁锢在无知中,现代人被禁锢在印刷物里。知识付费,买家的初衷是想学习如何施法,结果常常越付费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变成了虔诚的信徒,如是而已。希望有一天,我们在急于掌握那些海量的构建类知识前,可以先掌握解构的技术,把反思作为常态,拿到结论是同时关注前提,就离清醒不远了。

>#### 6月 奇奇成长

奇奇今天被小朋友咬了,大家都没看到。奇奇说是小书包咬的,老师批评了小书包,小书包委屈的说是坦坦咬的。老师又问奇奇,奇奇改口了说是女晨晨咬的。人物关系复杂,各种情感纠葛,本以为会变成无头冤案…晚上,园长看了视频,原来真相是小朋友们在跳舞,奇奇去拉墨墨的手,墨墨不同意,就咬了奇奇一口…

>#### 6月 成长攻略

世界是复杂的,工程学不去做简化、找规律,而是教我们如何驯化复杂。
人也如此,成长本身就是变得复杂,不可逆转。但有一天,我希望自己终将能够驾驭复杂,给别人一个简单、友好的“交互界面”,努力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简单人。

好的产品是让用户获益,好的商业模式,是让用户获益的同时自己成功。无论做一个产品还是做一个社会人都是如此。打磨产品、优化模式,缺一不可。

>#### 7月 法学思考

看了看非虚构类的畅销书,还挺有趣。这一本,同样图案的书皮,五年看过的那本叫《麦肯锡工作法》。

然后就是各学科的网课版讲义,看完发现每个学科都正确,因为他们都往后退了一步,很机智的回到了自己的模型范围中,虽然和解决现实问题、和人们的期许之间都有很大的沟壑。

比如法学,它会告诉你,法律的正义,不是你理解的正义,是程序正义,只能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只能保证司法过程中是公平和标准的。不懂法怎么办、特例怎么办,那对不起,法律不保护“愚蠢”的人,实在是能力不够。但是无论如何,法律最终要实现正义的,只不过做不到正义本身,顶多只能提供实现正义的斗争机制,让双方在辩护battle中探索它。

哎,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这些沟壑,全部都只能靠实践的艺术了…

>#### 7月 我的收藏

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机器人。
威震天,虽然残酷、诡计多端,但是经常说“霸天虎撤退”,当然,下一句是“我会回来的”。也算是百折不挠了;
大力神,力大无穷,让人震撼,但是意识混乱,行动愚蠢;
擎天柱,有力量、聪明,富有正义之心。作战时能充分掌握敌人的情况,透彻地研究情报,以最短的时间击退敌人。可惜也常常因为太多顾虑,失去主动;
果然还是钢铁巨人吧,在冷酷的铁皮下,是一个纯净的灵魂。you are who you choose to be.

>#### 7月 奇奇成长

因为发现都是爸爸、爷爷、姥爷开车,所以奇奇哥总结了一条奇葩的规律:
“没有小鸡鸡不能开车”…嗯,这是归纳法。
之后又自我演绎出了很多推论,比如
“没有xxx不能洗澡”、“没有xxx不能上厕所”
…人呐…

>#### 7月 奇奇成长

奇奇在沈阳姥姥家玩了10天,我问他
“姥姥家好玩吗?”
“好玩!”
“最喜欢玩的东西是什么呀?”
“ipad!千字文!三字经!”

>#### 7月 奇奇成长

今天幼儿园老师来家访,我们知道其实主要是来面试家长的,这个阶段,孩子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父母自身系统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高度重视。破天荒,发挥了进步主义精神,做了精心准备:收拾了屋子,准备了下午茶。老婆画了妆,体现有审美。我穿着修身的衣服,体现能自律。
整个过程倒是很顺畅,老师拿着表格一项一项问奇奇,他都说会做,比如自己上厕所、自己整理玩具…
临别之际,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招呼奇奇,和吕老师再见。
结果,奇奇忽然调皮的笑着说“毛驴老师”[尴尬]。
老师说,什么!居然给我起外号[发怒]…
我一开始有点郁闷,现在仔细想想也释怀了,因为给别人起外号,好像正是我的“系统能力”之一……

>#### 7月 个人成长

今天跑了一趟杭州人才申请,继续上次的“平庸”话题,再写点感慨:

世俗间所谓的“优秀”,不过都是一种精致一点的“平庸”而已,和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卓越”有本质的区别。

在大部分成年人语境里,“优秀”其实是一种没追求的人的追求、不清楚自己诉求的人的诉求。
“成熟”,则是意味着,你被世俗符号驯化之后,沦为平庸而不感到惊讶,反而洋洋自得。

“平庸”是通过一种双重自欺来完成的——先自己骗自己,然后再骗自己没有骗自己。一类人会持续优化平庸,让它变得精致,最终成为“优秀”。一类人有一天会幡然醒悟,想要打破自欺,但需要否定自己的诚实和勇气。

如果仔细观察、体会,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暗地里是惩罚前者、奖赏后者的,虽然表面上看,正好相反。但是,别忘了,之所以我们觉得是相反的,也只是因为,这些也只不过是我们这些平庸之人的平庸之见而已。

>#### 7月 奇奇成长

三个人一起睡觉,记录一下奇奇睡前语录:
妈妈:奇奇你长大了,去自己床上睡好不好?
奇奇:我没长大,爸爸长大了。爸爸,你出去,去我床上睡去。
躺枪的爸爸:…
过了一小会。
奇奇:妈妈,抱抱…
妈妈:你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要抱?
奇奇:因为…我累了。
无语的爸爸:躺着怎么会累…

>#### 7月 哲学思考

每次奇奇强烈要求想吃牛排的时候,我们都会挨雨浇一次……

想来有趣,特别依赖逻辑的我们,反倒是越活越相信,冥冥之中总是有一种力量在影响着你的人生,虽然难以语言,但是分明能感知得到。

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东西,圣经里叫“神启,启示性”;佛经里叫“缘分,缘起缘灭”;道德经里叫“道,道可道,非常道”;孟子说这是“命”,“莫非命也,顺受其正”;黑格尔说这是“绝对精神”;心理学则告诉你这叫“自证预言”,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都是你的潜意识决定。因为这个解释相对来说最符合“逻辑”,所以大部分人都信了,当然,人们一般不会太深思为什么只要符合“逻辑”就容易被相信?无论如何,这种神秘感充斥在生活中,让你总是看到新鲜、曼妙的风景,感受命运的波澜壮阔。

>#### 8月 奇奇成长

你说人性有配方吗?有啊。与生俱来的三个要素:表明需求、占有资源、争取自由。但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光有这些可远远不够,还需要刻意训练出三个高阶品质:保持耐心、遵守秩序、善于分享。看似和本能背道而驰,其实恰恰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存智慧。加油吧,小奇子~

>#### 8月 七夕感悟

傍晚,奇奇忽然想吃糖葫芦,一查,只有一公里外的天街有。由于外面下雨,我们快速的排除了步行、自行车、自驾、地铁,选择了打车,结果上车才发现因为七夕,天街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了。司机花了20分钟,绕了一圈也没挤进去,我们只能在另一面提前下车,结果还是距离一公里…不得已,只能找辆单车,冒雨而行。不想,走了几分钟,竟然雨过天晴,豁然开朗,恰逢我们路过北塘河,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一路悠然到了天街,今天的糖葫芦,一样的配方,却吃出了与众不同、让人印象深刻的味道。

回过头来看,如果我能提前查一下地图,一定会选择地铁。但是,如此确定的行程,在当时看那个所谓的最优选择,在此刻又显得多么的乏味和无力呢。

我们都曾迷恋那些精密的规划,追求明确的目标、确定的路线、理性的执行。但相对的,我们也放弃了不确定性带来的乐趣,注意不到过程中的曼妙风景、难以真正体会结果带来的喜悦。其实,我们只要做到“方向大致正确”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回过头看,选择一样方向的人,最终都会通往差不多的终点,只是路上风景有些许不同。真正的差别,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收获的那些体验、经验、感悟、顿悟。

记得2018年七夕,刚看过电影《无问东西》,把里面的金句改造成我的版本记录了下来,时刻提醒自己。今年,也送给大家,祝大家七夕快乐、幸福:
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什么是真实,无论在哪里、做什么、和谁在一起、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愿你在被打击时、在迷茫时,记起你的珍贵,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 8月 成长攻略

其实学习和机器学习原理很像,先掌握概念,再不断通过大量的实例训练,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模块,这两点缺一不可。

有人追求大量信息输入,但是缺少真实案例训练,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人忙于实践,但是无法在一定概念体系下有目的的打磨,很容易遇到瓶颈。工作中,这两种情况都很常见,不要追求无边的博学,也不要追求单纯的经验积累,不刻意寻求思想整顿,很难成为专家。

你看到别人打渔,你也打渔,你没看见人家织网,就最后打渔的那一下子让你看到了,你也跟着玩命的打渔。你有网吗?可知这个网要织多久…

>#### 8月 成长攻略

这张图可能很多人都当成笑话,今天我来尝试释义一下。

人就是喜欢自己建造的围城里打转,并乐在其中。

年轻的时候,为了满足各种欲望,不停的设定各种目标,达成,获得满足,循环往复。这是第一圈围城。

直到有一天,意识到欲望的背后没有终极目的,这种循环不过是一种西西弗推石头的荒诞。但好在,最后感受到的精神奖赏应该是真的,于是,索性就把满足感作为终极追求,开始进入第二圈围城。

最开始的时候,追求的那种多巴胺式的快感,所以恋爱、旅游、美食。但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发现这并不划算,多巴胺持续时间如此之短,消退之后的失落感又如此强烈。而且,反复刷同一件事情,满足感会越来越弱,逼着你不得不追求更刺激的,永无止境。

成熟的人往往会转向内啡肽式的快感,这是一种先苦后甜的满足感,格外持久,非常划算。所以开始去做困难的事情,打磨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难题、跑一场马拉松。但随即又发现,要想真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还是必须要找到自己认同的目标、意义,于是,又回到了第一圈围城,又化身为西西弗,只不过,终于能从推石头这个过程本身获得愉悦了,也算是成长。

也许有一天,你会像这只鸽子一样,忽然找到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无论是否有满足感奖赏、无论是否有所谓的意义,做事的本身既是你的目的,也是手段。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合一,能帮助你消除“目的”本身、跳脱出理性系统的禁锢,走出围城、获得解脱。

PS: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有一种“睥睨众生”的精神优越感,然后,继续愉快的喝奶茶、逛商场,被消费主义奴役着。

>#### 8月 奇奇成长

吃早饭的时候,奇奇一定要妈妈陪他去网易蜗牛图书馆,妈妈不去,我提议说:奇奇,用5分钟的时间,说服一下妈妈吧:

  • 第一波,奇奇皮笑肉不笑的表现出一种谄媚的姿态,还刻意的发出“呵呵”的笑声,露出牙里的肉丝。结果没用…
  • 第二波,奇奇带着哀求的哭腔,“妈妈一起去嘛”。结果没用…
  • 第三波,奇奇忽然竖起眉毛,啪啪打了妈妈三下,用命令的口吻说“快和我一起去!!!”。结果,被批评了…当小孩太难了

我忽然想到政治学,它研究的东西,简单直接,“如何改变他人的决定”,有三个手段,暴力,用来威胁。金钱,用来诱导。信仰,用来说服。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探索出的实践智慧。然而,说好的,真善美、love and peace呢?如果它们有用的话,世界得有多美好。

>#### 8月 工作心得

经常在朋友圈晒娃、装*,却很少提工作,这次算个例外[嘿哈]:

从2017年开始接触TID,每年都来这里仰望天空,无数理论、技术、实践如繁星般闪烁,值得让人反复琢磨。没想到今年,终于有机会也来分享我们打磨了3年的体系&实践。

这两天写稿子时回忆种种,留下三点感悟:

  1. 避重就轻是人的天性,做我们这行的人很容易自己遮蔽自己的思想。

在推导方案时,感性太多,理性太少。罗列很多经验事实,分析很多表象问题,却很少追问背后的原理、本质、价值。其实,在逻辑世界中被解决的抽象问题越多,在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的“假问题”就越少。而实际上,“假问题”通常被过多的讨论了,浪费了很多时间。

在落地实践时,又反而是理性太多,感性太少。往往重视理论方法,但它们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却总被视而不见。其实,差距恰恰是突破的机会,而弥合差距正是实践的魅力,可惜它常常被低估。如果你仔细体会,一定会发现,优美的方案的背后其实都是技艺、灵感的流淌,无数知识、经验的化学反应。无论你如何提炼成有型的文字,都永远无法反向抵达实践过程中的那种丰富。

  1. 警惕路径依赖。

我们常常以为,领域专家可以解决领域内的一切难题。而实际上,问题原本是不分领域扑面而来的,如何把问题分解、划分到领域里,才是真正的难题。比如,我们总有一种误解,和研发沾边的问题都是软件工程范畴的问题,结果做了很多缘木求鱼的事情。如何量化复杂?那是数据科学、统计学的领域。如何用数据世界影响真实世界?那是微观经济学、决策科学的领域。世界很复杂,也很精彩。

  1. 发挥出时间的力量。

这里直接引用薛兆丰讲过的一段话“人们常常会高估了一年所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十年能做的事情。很多人每年都立一个目标,结果一事无成。你天天在岸边打渔,打到的都是小鱼。你要往回走,回家去造船,才能打到大鱼。你要造船,那不是一年的事儿。”

录完视频已经到了深夜,出了一身汗,所以写点东西鬼扯一下[旺柴]。当然,议题里还是涉及到的很多专业的、具体的干货的[偷笑],还是等到会上分享吧。

>#### 7月 成长攻略

我看老婆学的如痴如醉,奉劝老婆说,学这类知识构建性太强,需要配套读一些解构类的,比如佛学,可化解戾气。就好像少林寺扫地僧所说,强练七十二项绝技,招式凌厉狠辣有伤天和,练得越深、暗伤越重。

像我们这种积极虚无主义,骨子里其实都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是对所有的事情却都表现为“勇猛精进”,连幼儿园的合种树浇水都要争第一。

这种表象,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我们是相信成功学的进步主义,或者是,持有辩证唯物史观的实用主义,也算是随大流了~

>#### 8月 奇奇成长

晚饭的时候问奇奇,第一天上幼儿园有没有认识新朋友啊?奇奇说“见到了很多旧朋友,有石墨、宁宝、文文…”。我一听,嗯,确实都是原来在托班就认识的“旧朋友”…

>#### 9月 成长攻略

去年生日当天,踌躇满志,信誓旦旦要回答四个终极问题,结果引出了2021年断断续续写完的这几万字的答案。原来,世界并不简单,简单的只是我们的世界观而已。

一转眼,又要到生日了,头疼开个什么新课题才好,太具象不够高级,太抽象又很难懂,要不要来点实用的,特别有价值的那种?如果,我们真的知道,到底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有用”的话~

PS:最近准备演讲稿,在精简上花了很多功夫。真的很羡慕电影里的反派,为什么在千钧一发之际,总是能说出那么多独白,各种阴谋真相大揭秘。而我只能遵循物理定律:“10分钟最多说2000字,50分钟的演讲最多也就10000字”。我其实有太多的话可以说、太多的故事可以讲,仔细想想,算了,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论理论、观念有多么强大的塑造力,最后唯有那些留下的慢变量,那些具象的存在物,会给你确切的答案。

>#### 9月 奇奇成长

最近在锻炼奇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奇奇找到的解决方案都是……
妈妈:“奇奇,你够不到窗台,没法拉窗帘,怎么办呢?”
奇奇:“爸爸,帮我把窗帘拉开”
妈妈:“奇奇,我们家里没早餐吃了,怎么办呢?”
奇奇:“爸爸,你去买早餐去吧”

这孩子,有做管理者的潜质…

>#### 9月 工作

mark,今天从蚂蚁毕业了。

从此,“添棋”这个号不练了,已删号,依旧用“单虓晗”这个ID。

此刻,感情像是一个多维世界在二维平面上展开,密集且复杂,语言很难追的上,索性就不说了。

过往,好在一路上留下很多纪念品,都是我们奋斗的痕迹,不过更重要的还是,你们。

未来,依旧不喜苟且,因为诗在远方,期待我的新作品吧。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

>#### 9月 奇奇成长

奇奇4岁生日留念,写给奇奇和我自己:

人有一种成熟的标志,就是在获得满足感这件事上,从迷恋“多巴胺”转向而上瘾“内啡肽”。

那是一种先苦后甜的快乐,格外持久。

达到这个阶段的人大概会这样:

  1. 坚持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赋予其价值、意义,不喜欢苟且。
  2. 其中,简单的事情,持续坚持做。比如学习、运动、写作。
  3. 其中,困难的事情,拼尽全力做。比如打磨一个作品、解决某个难题、治理某种混乱。

他们常常被认为是“自律”的,其实,只是乐在其中。

他们常常能获得某些“成就”,其实,只是些副产品。

不管怎么样,这确实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存智慧。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当然不,修行之路,哪有尽头。

你依然会有太多困惑,比如:

追求满足感能作为终极目的吗?
你觉得的正确,是正确吗?
你赋予的价值,有价值吗?
你觉得,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这些问题,其实都有答案。

有的在逻辑之内,你需要构建精密的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有的在逻辑之外,你又得冲破系统的遮蔽,广泛的实践和体悟。

所以你没法抄答案,只能自己探索,要搭上太多时间,读很多书,走很多路,喝很多酒,阅很多人。

二十年后,如果你还好奇心未泯,依旧前行的话,在多维世界交织的尽头,希望我能在那里等你。

>#### 10月 成长攻略

其实大学旁边的小书店才真的是宝库,推荐。

相比图书馆,这里新书更多、且接地气。
相比网红书店,大部分书没有塑料膜,可以随便翻(但是要低调…)。

PS1:很适合泛读或探索答案。玩一玩你也许会发现,很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早有讨论或解答。

PS2:今天还发现一个新玩意,有一门学科叫“领导学”,翻了一下果然,就是教你怎么做领导的…想当领导的同学不要错过…

>#### 10月 工作

最近能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个领域的同学非常多,对前景充满希望,同时也有很多困惑。今天统一答复四个共性的问题:

  1. 分享内容:昨天TID发布的原文链接在这里,内容是一样的,一共就这么多。仅一个小时的时间,主要是侧重整套体系,所以只能做到走马观花。确实有非常多的技术&产品细节、实践经验没有机会分享。

  2. 所属领域:这套体系其实并不是仅为大家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效能度量”而设计的,而是属于“研发智能化”方向,尤其是其中的“管理”和“开发”场景。所以它有更厚重的技术底座、更抽象的产品设计,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也正因为如此,它在用于解决所谓的“效能度量”问题的时候,会比通常的解法更有优势、更深入。但是相对的,也有较高的领域&技术门槛,也不一定是针对效能度量这件事情最好的答案,所以希望大家辩证的看。

  3. 实施建议:在参考这里的技术、实践之前,希望能抱有怀疑的心态,多追问为什么,尤其是放下“软件工程”很复杂、比别的行业都复杂的心态,open的深度思考。
    比如,回答一些“元问题”,为什么要量化?量化的难点和方法是什么?哪个行业用的最好?
    比如,追溯每个实践背后理念、方法、上下文约束。
    也许会获得更好的解法。

  4. 关于自己:打算长期聚焦在这个行业,不过还是以实例化方案和落地实践为主。近期没有再次分享的计划,开始闭关准备下一部新作品了,预计到分享的程度,可能还得1-2年的时间。希望届时,新的实践还是能同时兼顾企业价值、领域深度、技术高度,为推动行业发展做出一点点贡献。

>#### 10月 奇奇成长

记昨天家长会的一个场景:
昨天遇到了一个妈妈,一看她手机里的照片,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胖胖小朋友,我很高兴的一眼认出,这是“胡明”啊!奇奇经常和他玩,回来讲他的事情,偶然遇到,我们还会和胡明打招呼来着。

结果这个妈妈惊讶的瞪大了眼睛,说“我的名字才叫胡明,他叫晨晨……”

奇奇哥,你可真行,被你害死了……

anyway,我和老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奇奇平常讲的胡明和晨晨,其实是两个指针指向同一个对象…

>#### 10月 奇奇成长

妈妈:可以分享给爸爸一口吗?
奇奇:爸爸吃过啦
妈妈:我怎么没看到?
奇奇:爸爸上周在宝龙城吃的
爸爸妈妈:……

>#### 10月 奇奇成长

妈妈经常教导奇奇,想玩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说“可以借我玩一下吗?”这样会很有礼貌。
今天,奇奇和一个中班小朋友相互都打了对方一下。
妈妈问奇奇:“他打了你,不能直接打回去,应该怎么说呀?”
奇奇:“我能打你一下吗?”
妈妈:“……能这么说吗?”
奇奇:“……可以……借我打你一下吗?
妈妈:“…………”
爸爸:演绎推理…

>#### 10月 个人成长

《写在35岁生日》

>#### 11月 奇奇成长

今天学到了小朋友炫耀方式:
奇奇:我穿了一双新!的!鞋!~~牛牛!你的鞋子是什么鞋呢?!
牛牛:…………………[翻白眼][翻白眼][翻白眼]

>#### 11月 法学思考

仔细想想,如果希望一种“规范”可以维护秩序、约束人的行为,没有比法律更好的实践了。在法律中其实能明显获得一些洞见:

  1. 相对来说,“立法”容易“司法”难:

比如“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其实孩子的认知能力因人而异,现实中也有很多12、13岁的情况,但是作为标准,保证大部分情况且必须精确。而实际执行,则需要法官根据各种具体情况来判断。所以,司法者,经常填立法的坑,当然,背锅的情况也特别多。很多事情是实践基于理念又要高于理念,所以法律中说,司法裁判的原则很简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可惜很多法律之外的类似的事情,人们不一定不理解,还是会不停的进坑。

  1. 法律不是法条:

法条仅仅是法律的一种成文化的表述而已,我们需要透过法条来理解法条所要表达的法律规范,这才是真正的法律。

在这里,文字的局限性非常明显,文字只是形式,理解背后的语意、语用才是关键。

现实中有太多事情,我们喜欢抓住那个“假”的东西不放,追逐拟像,最后本末倒置,反而把“真”的东西放掉了。

>#### 12月 成长攻略

语言能表达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我们一起去cai树叶”,这话本身没有意义,听起来根本无法分辨“采”还是“踩”,只有结合情境才能理解其含义。

可惜,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由语言符号组成的avatar中。在日常生活里,真正的那个“你”,常常不在场的,只有一堆自动运行的脚本。越依赖语言沟通、逻辑思考,“你”和世界的疏离感就越强。

心得:少说话,用心和孩子连接,用非语言表达。

PS:@老婆,这是我今天产出的带娃学习心得,请查收…

>#### 12月 数学思考

书里可以学到非常多的厉害的解题工具,各种奇技淫巧。不过我觉得最难的,还是如何把一个现实问题转换为一个逻辑问题。这是一种“建模”能力,是一切解题方法的方法,可惜长期不被关注,导致很多本来可能有解的现实问题,被人们用直觉判断成了无解。

思考几个极简单的例子:

  1. 我们都知道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π倍,这是一种线性关系,很好理解。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则是平方关系,也就是,圆的半径从1变到2,面积会变为原来的4倍,半径再增加到3倍,面积就是原来的9倍,这就反直觉了。所以你在买披萨的时候,几乎不会发现,12寸披萨的面积几乎相当于两个9寸。如果买一个9寸和一个6寸,不如直接买一个12寸。

  2. 我们都知道圆柱体的体积:V=?R^2 h,如果我要问,这个体积随半径变化快,还是随高度变化快?在没有掌握微分思想前,直觉会觉得随半径变化快,因为是平方关系,而它随高度变化只是线性关系。掌握微积分后,你终于可以用一种“模型”计算变化速度了,计算后,当圆柱体比较“扁平”时,当高度没有达到半径的1/2时,都应该增加高度。即使这样,你几乎不会想到,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多变量的面积模型,比如能力提升,时间精力有限,我们通常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学习进步最快。一波人会和你讲木桶理论,补短板,一波人会和你讲长板理论,然后每一类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怎么看都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意识到可以用“建模”来解决,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目标函数”的…

  3. 统计和概率也是一个被误解最多的模型。大数据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而在实际操作中,两种情况特别常见:第一种是使用的人没有“概率思维”,意识不到“统计量”和直觉上的精确计算是有区别的,其实统计量在方差足够小的情况下是不关心个例的,不能接受这一点,就很难消化数据结论;第二种则是滥用,用非随机的采样、小样本、稀疏的数据,妄图得到和大数据一样的结论,看别人做图表,你也做图表,不遵循统计学的基本规律,也很难解决现实问题。

>#### 12月 奇奇成长

晚饭时间,如何快速决定吃什么。
妈妈:奇奇想吃点什么呀?妈妈给你做~
奇奇:都行!
妈妈:妈妈给你做咖喱鸡好不好?
奇奇:我不想吃咖喱鸡!!!
妈妈:那你别吃了!
奇奇:……

>#### 12月 投资攻略

又到年底…例行读了各种经济回顾、预测,继续一年一度分享一下我的一如既往、一成不变、十分老套的投资策略,供参考:

  1. 资产配置:4321。消费控制在30%以下。负债率控制在30%以下。
  2. 现金投资:短期看不准彻底放弃,选股、择时早晚挂,只做长期布局,长期是多长?5年、10年、15年。
  3. 人力投资:行业变化快看不准,短期聚集兴趣、专业和通用能力。短期是多短?2-4年一个周期。
  4. 保险:每年重新配置一次。
    PS:明年主题仍旧是通胀,资产配置上,做好应对准备。

>#### 12月 成长攻略

为什么践行长期主义,从各个角度的诠释,看你更喜欢哪一种:

  1. 选择更准确。长期趋势比短期更容易判断。和投资很像,赚长期的钱相对容易,因为很多底层规律都是时间的函数,而短期波动不确定性大,常常看不准。

  2. 策略更灵活。一年一个小目标,常常一事无成,很多事情都需要时间,先织网再打鱼,胜于每天钓小鱼。此外,如果你拥有很多“耐用品”,它们可以在时间的尺度上持续的产生价值,解除对个人投入时间的约束。

  3. 有利于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诀窍是“把学习当目的”,目的和手段合一会让你持续获得快感和力量。至于其他的目的,比如赢得竞争什么的,都是副产品。

  4. 有利于实践。没有实践输入的理论都是空洞的,而实践都需要时间,很多时候让子弹飞一会,才能获得完整经验,内化成能力。

  5. 更容易享受当下。要走的远必须享受走路的过程,而不是咬牙坚持。人的意义感来自于日常的每一次和世界互动,而非达到目标的那个时刻。目标达成,无非就是短暂的喜悦,长久的失落、无聊,以及更大的目标。

全系列

《写在2021年第一天:滴水藏海》
《写在2020年第一天:滴水藏海》
《写在2019年第一天:无题》
《写在2018年第一天:有没有那么一条路》
《写在2017年第一天:人生没有指南》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2022年的第一天:滴水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