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咏南池诗
杜甫年轻时,曾在任城县许主簿陪同下于南池游览,泛舟,并写下一首《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南池因而名扬千古。杜诗写道“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开头两句是说,秋日的一天,诗人坐着小船从汶泗河汊而来,从城角进入南池。接着描写了晚凉洗马、森木鸣蝉、菱熟、蒲荒一幅幅南池秋色图。对最后结尾想多说几句。首先,“旧青毡”是用晋朝王献之的典故。《晋书·王献之传》:“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后来,“旧青毡”成为家中宝贵旧物的代称,在此诗中则指诗人家乡。
那么,王献之为何视一块旧青毡为家中宝物,家中东西皆可拿走,独独请求偷儿将此物留下?没有人对此注解。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某书家挥毫泼墨,纸下铺着的正是一张旧青毡。恍然醒悟,王家父子王羲之、王献之均是著名书法家,这块旧青毡应是王羲之父子用过的,当然是传家宝了。我自信这个解释是对的。
而前一句的“晨朝降白露”,我原来和注家理解的一样,认为是早晨下的露水。后来联想到杜诗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感觉就是从“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脱胎而来。所以,此处的“白露”解为白露节或许更为贴切些。所谓诗人多悲秋,标志着天气开始转凉的白露节降临的一天,诗人心有触动,思念遥远的家乡是很自然的;而仅仅看到露水而思乡,反而不大合乎情理,须知其他季节也下露水啊!如果我们确定杜诗写于白露节,每年的白露节便可在南池公园举办一下相应的活动了。
二、《济宁州志》介绍的南池
康熙版《济宁州志》载
南池,在南城白楼下,洸泗两水所经,渟泓入天井闸,为池蓄荷数亩。杜甫与许主簿泛舟南池,有诗。池上有亭、有堂、有榭,樯帆往来,多憩于此。明末亭台俱坏,顺治年总河杨万兴重建。
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载
刘淇《南池记》:济宁今城,金源迁徙建,汪水云诗所谓“新济州”也。旧城更在南二里许,今谓之小南门。杜员外《南池》诗云“城隅进小船”,则南池当在小南门左右可知。今城南漕渠之阳曰南池者,乃股引汶、泗之支流而为之者也。其地可数十亩,夹池皆古柳,高枝交荫,蔽亏暑日,蓊然生凉。东西各一亭,从亭上对望,便如绿宇。东亭曰“濯缨”,西亭曰“君子”。西亭颇展拓,前后列树梧、楸,皆百年外物。席亭而坐,芙蕖弥望,静香袭人。池北距城足(只?)二丈余,东西相去二百余步可射。城上重屋为太白楼,与东亭相直。从楼上俯瞰池树,尤为茂美。每及残秋,“菱熟蒲荒,蝉鸣森木”之句居然在眼。于以凭吊往踪,流连时物,是亦宴赏之区、风雅所托也。其创始不可知,国朝顺治六年,总河杨公方兴重新其亭馆。
三、南池与太白楼
在地理位置上,南池与太白楼紧邻。明清时,太白楼建在南城墙之上,而城墙下便是南池。康熙版《济宁州志》:“南池,在南城白楼下”。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池北距城只两丈余,东西相去二百余步可射。城上重屋为太白楼,与东亭相直。从楼上俯瞰池树,尤为茂美”。《州志》绘制的《南池荷净图》,二者一高一下相邻的位置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文化蕴含角度看,正如李杜并称一样,南池和太白楼成为比肩并称的两大著名景区,是一对天照地设的文化绝配,是缅怀诗仙诗圣的文化圣地。
无论从外在位置景致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一池一楼都是紧密相连、互相映照。对此,在许多诗歌中都有描绘和表现。
乾隆《过济宁州作》:“李杜诗情高万丈”。
乾隆《南池少陵祠》:“狂歌适陟太白阁,苦吟今瞻子美祠。咫尺遗迹邻左右,吾心乃觉醉于斯”。
乾隆《南池》:“适才太白试登楼,咫尺南池可罢否?”
清·叶方恒《甲寅春日与友人同饮太白酒楼》:“客谈争美任城游,甫也南池白也楼”。
清·计东《游南池太白楼》:“有唐三百年,诗家各林立。其中最魁杰,子美与太白。……任城介中原,自古为望邑。两公盛年时,先后来做客。……酒楼压层城,睥睨傍危壁。远眺见湖山,烟波荡胸臆。南池接河流,夹岸垂杨碧。菡萏吐青芬,花叶灿如拭。池楼互相映,两贤屹相匹。”
清·孙光祖《登白楼,怀李杜》:“上者为楼下者池,风流千载系人思。……两贤踪迹遍天涯,何期此地共昏晓。”
清·郑与侨《于白楼南池有作》:“任城城上楼突起,任城城下一泓水。城上城下人纷纷,争传唐朝杜与李……于今历代八百年,墨客词人竞颂美。”
明·何出光《南池》:“少陵清况拓池头,池上复瞻太白楼。李杜当年同漂泊,山川今日借风流。池莲总寄曲江兴,楼月犹悬天宝愁。诗圣酒仙何处所?独留浅渚泛轻鸥”。
四、乾隆与南池
继清·顺治六年,总河杨方兴重建南池后,乾隆十三年巡漕御史沈廷芳再次对南池重建。沈廷芳上疏乾隆,请求为南池少陵祠题额,乾隆御赐“荩臣诗史”匾额,群工拜颂,兆姓欢呼,成为一大盛典。又将四字勒石亭内,树立南池,与康熙《阅河堤》诗碑相邻。
以后,乾隆6次来济宁,每次均游南池,每次均留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无限崇敬。我有专文谈及,不再赘述。乾隆还御书杜甫咏南池诗,并在诗后写222字小记,其中写道,来南池“遂舣舟一游”,证明乾隆离开龙舟坐着小船在杜甫泛舟的南池也游玩过。总之,乾隆为南池的文化增添了很重的份量。
五、关于南池荷净
南池荷净为济宁八景之一。单从字面看,不过宣传南池荷景而已,似与杜甫无关,其实,是用纯净的荷花比喻杜甫品格之高洁。而且,“荷净”一词,还是取自杜诗呢!
乾隆版《济宁直隶州志》绘有济宁八景图,并有吴兴人潘本佶、济宁人潘呈念分别对济宁八景作的题诗。让我们单看潘本佶的《南池荷净》诗吧!其诗曰:“菱熟蒲荒不记秋,丛祠香散藕花幽。竹深荷净依然在,争似当年丈八沟。”
开头两句是说,杜甫当年写南池“菱熟蒲荒”秋景,记不清至今过去多少个秋天了!荷花的幽幽清香正弥散在少陵祠周围。后两句是说,眼前南池的“竹深荷净”之景,和当年的丈八沟之景真是相似啊!
原来丈八沟在唐朝京城长安,是泛舟纳凉的好去处。杜甫年轻时曾和一帮贵公子来此泛舟遇雨,留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二首。其中有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荷净”二字便出于此。
许多人将济宁南池和太白楼联系起来写,也有和成都杜甫草堂联系起来写,这里又和唐朝京城的丈八沟联系起来写。通过和诸多著名景区的横向联系、比较,自然把南池的文化地位和知名度也相应提高了。
作者简介:
张九韶,山东微山县人,1941年出生于微山湖畔。曾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宁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副主席,济宁学院中文系教授,济宁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白衣尚书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