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裂的人工湖
沿着泥土坡而下,沟沟堑堑,枯枝落叶散落其间,磕磕拌拌,好不痛快。下了缓坡,来到了宽阔地,总算能窥见这片人工湖的部分样貌,实属不易。
这条人工湖呈蝌蚪状,深嵌于这方土地的机理之中。湖泊和砖厂相视而望,一条水泥路铺设在二者之间,相隔开来。
大家或许猜到了,这片人工湖就是砖厂挖掘而来,以供砖石冷却水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湖越挖越深,越掘越长。可今年的久旱,这片深切的人工湖也逃脱不了这般厄运。
诺大的湖区,仅蝌蚪的尾巴还未干涸,其余部分早已露出湖面,张开了大口。偶尔也会有几个坑洼地依旧坚挺,水呈猪血色,裂开的口子反倒比周边的旱地更大,更深,更暗。
2,山的那边
“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蓝精灵…”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也寄托了无数人对于山、海的无限遐想。
每次出行,走到砖厂附近的水泥路上,看着不远处,在小山丘顶部匍匐蜿蜒着,草木掩映下的墙垛,若隐若现,总能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魂牵梦绕。
某一天,张开双臂,站在墙垛上俯瞰四野。累了,靠着墙垛,坐在厚实的枯草垫上,等风来。
这一天终究来了,可幻想却化成了泡影。
沿着蛇形的水泥路,顺着平缓的坡度向上,直至没了道路。眼前并非朝思暮想的休憩之地,满山光秃秃的,只留下枯草梗,像一枚枚钉子般,倒插着,形态各异的坟冢零落其间。
有的奢华高调,墓碑四周还有大理石围墙和铺面的瓷砖;有的只是隆起的长条型砖红色土堆,坟头插着香火,四野散落着白酒瓶,放完的烟火纸箱,扑克牌…反倒是“有面儿”的墓碑旁空荡荡,长满了荒草。
驻足了片刻,一一在心中默念,拜过后,还是绕过坟冢,来到了墙垛之上。这些墙垛是为保护管道而垒起来的,现在早已没了管道,只有它们还兀自矗立着,守着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的辉煌。
登顶眺望,也非想象中那般美好,雾霭笼罩下的一垄垄地块,顺阶而下,四野都被燃烧后留下的墨黑色草木灰覆盖。底部被三条不规则的河流切割,一幢在建的仓房立在河岸前方,脚手架,绿色的网带将其团团围住,包裹。
该下山了,一路上不禁思索,期盼已久的东西就非要一探究竟吗?留个念想不好吗?最后可能空留失望,念想也没了,生活还怎么过活。
好在这个念想,平淡,普通,只要想,就可以触碰到。虽然希冀破灭,可终究抚平了心态,还留下了素材。
3,时间的不语者
待转个弯,来到车水马龙的沥青路上,伴着久违的嘈杂声,沿着透水砖铺设的人行道,在樟树的护佑下,缓慢踱着步,好生惬意。
走在我前面的是一家四口,夫妻带着两个儿子。爸爸用大手轻抚哥哥的头顶,说说笑笑;扎着马尾的妈妈牵着弟弟,谨防他跌跌撞撞。
我们来到了十字路口,留给绿灯的时间不多了,快步走过去还是不成问题的,我可不想再等一轮。看他们倒是不着急,越过了十字路口,依旧在对岸。
走了一会,他们方才过来,远远看着,笑容满面,在阳光的摩挲下,异常的耀眼。慢慢的,我们的差距越拉越大,他们越来越小,最终模糊了视野。
个人有个人的步调,不必一致,只为愿意。时间从来不语,可那些美好也从来不需要与时间较量,慢慢的,自有其姿态。
4,最后的公园
来到菜市场的后街,停在了公园门口,儿时的回忆一幕幕涌上心头。现在铁门没了,收费的小屋也关了,人也不见了。
公园的大体格局依旧,顺道直行,尽头矗立着一个石碑,嵌于其中的青色不规则石砖拥簇出一块方正的,早已被雨渍、泥水反复浸透成青黑色的面板,上面镌刻的字迹模糊不堪。依稀能够认出的字眼有:
“纪念”,“武钢矿”,“杯”,“邀请赛”,“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
周边的器材都染上了厚厚一层铁锈,有些早已被一人高的荒草掩映,归了自然;有些早已不见了踪影,或许正躺在某个破弃的厂房苟延残喘,也可能回炉重造后焕发了生机;还有一些只留下了半截,在寒风中肆意浮动着……
湖泊被浓密的绿苔覆盖的严严实实,上面零散着几只塑料垃圾。岸边的乌龟石雕残缺不全,尾巴不知去了哪里。即便如此,它仍旧要守着着一方已逝的风水宝地。
这时,从左侧走出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倒是吸引了我的注意,逆着他的方向,发现了一个破败的露天蓝球场。几个老人在观众席坐着,微闭双眼,没有言语,静静的晒着太阳。
眼前的一切和石碑上的刻字似乎有了遵循,模糊中清晰着。公园虽已变样,可在这里挥洒过的热血和激情总归留下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