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答案,“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

图片发自App

    2019.2.17,我补看了流浪地球(还是起了几次鸡皮疙瘩),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这其中还有一点小插曲:由于我的800度不允许,我带了夹片以后竟然看的眼睛花,好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些拖沓,恰好让我适应了一下。

    回来之后整理了一下观影体验,也综合得阅读了一下关于它的影评,觉得该写点什么。(我上次看完XXXX后说好电影是需要沉淀的,然后过了一个礼拜就连主角的名字都忘了)

    我先讲一些槽点吧,毕竟都说先抑后扬先破后立嘛。首先,科幻片是所有商业类型片中,最烧钱,最高标准,最难讲好故事的一种。而中国为什么迟迟拿不出像样的科幻作品呢?说白了,是因为人才不够,技术落后,投资难有,审查难过,观众难搞,你只要稍有功力不足,就能把这部电影亏的底裤都不剩下。

    正是在这种科幻片长期空白的历史上,《流浪地球》才算得上是一匹黑马。但你依旧可以在《流浪地球》里看到各种各样因为科幻土壤缺失而带来的问题。

    之后我听说,《流浪地球》是为了春节档排片,流浪地球前后删除了近半小时内容(1.妹妹想去地面,是因为想找父母的尸体,不是影片里那么中二的理由,所以大家能看到影片中韩朵朵的嘴型和表情不太能接的上。2.在姥爷死了以后,兄妹二人发现冰面下全是冻着的向上游的尸体,场面很震撼。3.王磊那么执着地去杭州,不光为了执行任务,还因为他的老婆孩子全在杭州,所以在杭州地下城毁了,火石又被周倩打坏后他才会说她老婆孩子全白死了。4.删了很多在旅途中人物的互动,比如户口跟周倩,王磊跟朵朵。特别是王磊,在失去家人后渐渐的把朵朵当成了自己女儿,这才有后面舍身救朵朵)

    当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影片会显得圆滑许多。

    关于特效啥的,因为我眼睛花了,做的好不好我也没体验到,而且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咱们也不是很懂,影评都说特效做的不错,那就应该没啥差了。

    尽管刘欣慈的故事结构很新奇也很硬科幻,但在电影方面,问题却出在了情节和情绪的单一,导致可以掀起情绪波澜的地方没处使劲。台本台词也有些干涩,有些地方显得有些牵强,比如故事的不连贯,人物动机也交代的非常模糊(删减以后就很让人出戏了)。台词文本异常空洞,逻辑也让位给了煽情(点燃氢气那会儿我真的在想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女主在世界广播的那番讲话有些硬性初中生回到无助的状态,结局吴京和男主的对话也是强行收尾。

    如果说要我在观影时评价流浪地球,那他绝对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细细咀嚼以后才会发现剧情连接实在是差强人意,缺乏一些饱和度。

    但这是中国硬核科幻的第一次,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作为影迷绝对不忍心,也不愿对它过分苛求。更何况,这个孩子,还完成了一些我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当然,你很难在中国的电影院线上找到这样一部让你眼前一亮的作品了,这也是流浪地球在同档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几处让我感动的地方,都有些许英雄主义夹在在科幻色彩中,描绘出恰到好处的艺术光晕。

 


图片发自App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中国科幻片,一部尚有不足,但放入中国科幻时间轴依旧举足轻重的作品,遭遇了电影艺术之外的吹捧和抹杀。

    这也是这篇文最想让大家关注的地方了,这很可悲,当我们在讨论电影艺术的时候,竟需要同舆论妥协。

    我想,如果中国电影不摆脱这种长期以来都一直存在的局面,就始终不能以更自信的姿态踏进国际电影的前列。

    大概因为也有吴京的关系,《流浪地球》被当成民族主义宣传工具的样子,像极了两年前的《战狼2》。主流开始疯狂吹捧,主动给其贴上民族主义标签。

    而随之反弹的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理性差评被噤声,大量无关电影的无效差评疯狂涌现,对差评的声讨也开始变成无差别式野蛮。

    本身的一次中国科幻高光,被一群人糊烂成了吵闹的鸡毛乱斗。

    实际上,同样的民族主义,《流浪地球》比《战狼2》包装得合理的多。里面没有像《战狼2》那样故意夸大民族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也并没有用一些并不存在的护照式意淫去对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行煽动。

    它很沉稳,不带任何沙文主义。

    所有的讨论,好评,差评,都应该是立足于电影本身的。但很可惜,总有人会脱离影片价值本身去给它创造“价值”。

    一切都是从《人民日报》的转载那篇文开始的,《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在主流媒体的导向输出之后,各种自媒体也开始跟风消费,想要在爆棚的民族主义阅读量里分一杯羹。

    它们弱化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讨论价值,直接将其拔高到了民族,国家的语境中进行褒奖。一切都变的非黑即白,本来艺术评价的灰色讨论空间没了,成了一场必须分输赢的左右手互搏。

    艺术范畴的讨论被丢进了民族主义的染缸,一切都乱了。它会让一些并不具有辩证思考能力的人产生一种错觉:所有对《流浪地球》打差评的人就是在反对爱国,跪舔西方。

    在中国,最好做的生意就是“爱国生意”。陈寅恪先生说过类似“创作要不在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下进行”,所以我还是希望文学可以和政治剥离开一点。

    不过,人民日报还比较中肯的一篇美国人民观后感,(标题:美国人民看完流浪地球后问:为什么没有美国人?)可底下第一条评论点赞过万:为什么要有美国人?

    关于电影之外的褒与贬,我已经不想讨论了。还是先关注电影本身吧,因为观众和媒体的文化自觉提升也同中国电影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这些高层次的观众才更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快速进步,也只有更好的电影消费理念才能带来更好的观众基础。他们俩谁决定谁我也已经不想讨论了,就让马克思去解决吧。

    我们好不容易等来一部《流浪地球》。该把政治的归于政治,电影的还给电影了。



图片发自App

注:

文章拼接痕迹明显,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的答案,“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