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成长记(四)

        生命的表达方式很多,而人类却选用了最高级的方式——言语。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七夕节),给大家讲一讲洋洋学说话的故事。

        如果说话是需要学习的,那也只能是在一周岁以后,一岁之前的宝宝几乎所有的需求都是通过哭来表达,只是他哭的语气和重音是不同的,偶尔发出类似于话语中的某个词汇,我们就会很牵强的把它与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误认为是宝宝会说话了,从而逢人便夸他,而且更加兴致勃勃的想各种办法教他。因为这是我们看到他的生命中的巨大变化,也是我们期待得到语言回应的开始。洋洋的成长也不例外,在他四个月的时候,我和婆婆带他去游泳洗澡,他在跳进游泳池的时候,用憨厚的嗓音喊了“妈妈”,我当时很敏感的给婆婆说,婆婆后知后觉的应和着。这样的感觉让我自己都不敢确信他是有意叫的“妈妈”……孩子的成长速度是很惊人的。当他长到七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出门办事,回来后我抱起他喂奶,他又喊了“妈妈”,这次的叫声依然憨厚,但比四个月的时候清晰了很多,婆婆兴奋的说,洋洋会叫“妈妈”了,为了避免“王婆卖瓜”的嫌疑,我依然不敢太相信,但从这以后就开始教叫他“妈妈”,在他悠然自得的时候,把嘴唇的碰撞做的夸张一些,发出“妈”“妈”的连续音,让他可以模仿……很快,他确实学会了叫“妈妈”,但是不经常叫,甚至只叫一个字“妈”(因为我是这样叫我婆婆的)。但是我从来没放弃过引导他,学习的过程他很欣然的接受,可是练习阶段他就转身了……直到一岁,他会说“妈妈”“爸爸”“抱抱”“不”……一些嘴唇碰撞发出的音。

        九月份妈妈开始上班了,工作中的老师眼里只有他的学生,儿子的成长只能待定……直到假期。寒假的时候洋洋已经一岁半,会走路了,但话语的能力已经落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了。寒假里,我开始教他说话,“逼”他说话。从日常生活中最熟识的物品开始,“苹果”“香蕉”“吃饭”“喝水”等两个字的词语,慢慢过渡到“西红柿”“你猜猜”“喝奶粉”“垃圾桶”等三个字的短语,数量也逐渐增加,在生活场景中,在故事绘本里,都要重复说,有时候他累了,躺在旁边,我就说给他听,当然也是这样的原则:词语少,要清晰,不断重复……就这样,从哭闹求得照顾慢慢的引导向用语言表达诉求。寒假成了洋洋学说话的“弯道超车”期。假期结束再回到学校,同事们惊奇的发现洋洋说话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妈妈工作的开始,洋洋的成长又进入了沉寂期……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暑假一开始,我就进入了全身心陪伴状态。两周岁生日歌中,洋洋看着自己心爱的“汽车蛋糕”,说出了“哇塞”惊喜的心声,平日里对别人生日的羡慕,对汽车蛋糕的渴望竟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他有了自我存在感……在分享给哥哥、大姨、奶奶、妈妈的一份份蛋糕中,他学会了“谢谢”“不客气”的礼貌用语,在与哥哥的欢乐玩耍中,学会了“哥哥不帅”“你猜谁帅”等玩笑话语,在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学会了“奶奶真亲,爷爷不亲”的调皮话语……一个闷头闷脑的小男生竟然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能说会道,会开玩笑的乐天派

      直到今天上午,你能完整的背诵《一去二三里》《水仙娃娃》《咏鹅》等儿歌,你能囫囵吞枣的唱《五星红旗》《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虽然还有很多你不懂的事不会表达,还有你说出的自创词语(连妈妈都听不懂)有待完善,但是看着你惊人的成长,听着你给妈妈讲的一个又一个笑话,妈妈时刻都是嘴角上扬……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贝成长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