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
我们都会发现,同样学校、同样专业的两个人,在毕业几年之后,薪资差异可能会非常大。大家起点差不多、毕业时间差不多、每天投入的工作时间也差不多,但最后 产出却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自己的时间应该要投入到哪里,才能最大化我们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单位时间货币价值呢?今天我们用科学得方法做个分析。
首先,薪资,也就是一个人的市场价值,无非是跟内部和外部两类因素相关。外部就是机遇、运气、选择等;而内部,其实就是我们在冰山模型各个要素上的表现,我们的知识技能越多、能力越强、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跟所做的事情越匹配,你的市场价值就越高。
所以,抛开运气、选择这些很难掌握的因素不谈,我们今天从内部角度,也就是冰山模型的各个要素,来聊聊市场价值怎么提升。
说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的有一个认识,那就是整个冰上模型越往下的要素,越难培养、越难发现,比如学一个知识,冰山模型,我给你讲一下你就会马上知道,但是提升一种能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不是听讲就行的。可是呢,也因为越往下的要素越难,相对也越能成为竞争优势。同时,你应该也发现了,这几个要素并不是独立的,冰山下面的要素会影响上面的要素。举例来说,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有多少,跟ta的学习能力、动机等等都非常相关。如果你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更强、并以追求真理作为价值观,知识储备就会更高。根据研究,冰山底层的要素中,光个性特质就能够解释员工绩效差异的35%,而冰上底层的因素加起来,差不多决定了一个人的70%。
好了,有了这个认知,我们接下来挨个分析,把时间投入在不同的要素上,会有什么结果。
首先是投入到知识。
我们可能觉得知识很值钱,,毕竟“知识付费”嘛。但说实话,单纯用知识很难赚钱。
为什么呢?
其一,当今社会,你想知道什么,网上搜索就可以了,可替代性太高。比如说,你就算把百科全书背下来,最后可能还得卖记忆力课程赚钱,而没法通过这个知识直接赚钱。
其二,知识跟思维,是有差别的。有句古语叫“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但那时候不是纸质书、是用竹简能装下多少知识呢?最多十几二十万字,也就是一本书。所以,现代社会,随便一个人,知识储备都超过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但你为什么还在学他们呢?因为知识跟思维是不一样的,你学的是他们的思维。而思维是一种能力,用知识解释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你会发现,单纯的知识储备,如果不能结合思维能力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是很难提升你的市场价值的。
第二种选择是投入到技能。
有一些职业是有专门门槛的,比如程序员、设计师,这属于技能型岗位,因为这些岗位有一个进入门槛,往往会让人觉得非常有安全感。反过来,像是做销售、市场、运营类工作的人,或者大学学习经管这种万金油专业的同学,常常会觉得“哎呀”,我没有一技之长,好没安全感。”
但实际上,门槛高,不代表天花板也高,毕竟没人想要一直拿每个工作的门槛工资,我们是网上看的。
技能的定价如何?天花板在哪里呢?取决于该技能的稀缺性。
10多年前,很多大企业都会给有CPA证书的人支付一个叫Market Premium(市场溢价)的额外工工资,因为这个技能当时相对稀缺,所以公司需要支付溢价才能招到人。可是,这个技能的市场价格高,就会有很多人进入到这个领域,人才供需逐渐稳定,那么溢价就消失了。程序员岗位也一样,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期的时候,行业增长快,所以对程序员的需求非常旺盛,而市场供给还没来得及跟上,所以带来了程序员的高工资。但是,这两年红利消失,增长放缓,对程序员的需求就会下降,可供给没有下降,所以会导致工资水平上不去,但因为不能降薪,所以会导致工资水平上不去,但因为不能降薪,所以很多公司规定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以此来变相降薪,“996事件”的爆发跟这个趋势有很大关系。
当然那些有管理技能、商业思维、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序员,薪资依然很高,但他们已经不单单是靠技能吃饭了,而是具备了很高的能力。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工作5年以下的人群技术人员占比不高,但是5年以上的人群中,就有特别多技术人员。因为他们发现技能带来的薪资提升是有天花板的,所以需要提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获取更高的职位回报、突破发展瓶颈。
所以,技能在稀缺的时期很值钱,一旦行业变动、人才供给增加,市场价值就会下跌,不得不学习新的技能。
第三种选择是投入到能力。
有一些岗位,对技能没有特殊要求,看起来好像门槛不高,但薪资天花板却很高,而且薪资范围很宽,例如互联网运营、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还有大多数的管理岗位。厉害的产品经理像上亿年薪的张小龙,而一般的产品经理可能月薪才一万,他们的薪资差异并不在于技能的不同,比如谁画的产品原型图更好,而是因能力高低。所以,这些岗位也被称为是能力导向型岗位。
其实能力提升是可以跨行业跨职业的,不同行业所需要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一旦能力积累到一定高度,哪怕行业不行,换个地方一样可以值钱。
第四种选择是投入到冰上模型底层的自我实现。
冰山底部的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这些要素,虽然难以改变和发现,但是,如果我们对自己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找到跟这些要素相匹配的工作,其实也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市场价值。
比如说,我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在亲和动机方面比较弱,从这个角度看,咨询公司就非常适合我,因为工作挑战大、容易有成就感。但如果我去某个注重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国有企业,那我就会感到不适,最终很难得到提升。环境其实是一种外部驱动力,你选到了适合的地方,自然成长效率就会更高。所谓“橘生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
好了,从上面的四中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从长期来说,想要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把大多数时间花在提升能力和认识自己的冰山底层要素上面,是最好的选择。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时怎么做的呢?每天打开各种学习产品、不断学很多碎片化知识,练习一些并不稀缺的技能、考各种几个月就能拿下来的证,最后收入还是上不去,反而会觉得很挫败。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第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容易。它们的获得门槛很低,听一堂课、学一个知识,这是几乎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而能力就不一样了,需要持续投入、刻意练习。人们总是倾向于做容易的事情,而不是正确的事情。
第二,受限于目前岗位的定位。前面有提到,其实一些岗位的性质,本身就是技能导向型的,对你没什么能力要求,只需要表格做得越快越好、流程越熟练越好。而人都是有惰性的,在这种岗位要求下,也就没有动力去提升眼前岗位不需要、但长远更有价值的能力了。所以有时候我会说:你选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天花板。
第三,没有看清楚工作的本质。很多人以为值钱的是知识和经验,但并非如此。本质上来说,任何工作都是在解决问题,营销解决的是如何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HR解决的是如何让公司有充足的人才供给等等,往大了说,不仅我们的工作。一家公司也是在解决某类用户问题,滴滴解决打不到车的问题,饿了么解决不想出门吃饭的问题,等等。
既然本质是解决问题,所以你单有一个知识就是没用的。你会背衡多营销理论,但没法帮公司宣传和卖出更多产品,就是没价值的。
好了,我们现在知道了,要花时间去认识自己和提升能力。
关于认识自己,可以学习一些课程,但是自我认知是一个持续的、慢慢发现的过程,课程也只是供参考。
关于提升能力,这是任何职业阶段的人都应该去做的,而且你投入了就一定会有回报。
但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两个人,都培养自己的某项能力,比如结构化思维,一个人很快就能提升,但另一个人好像努力了很久也没有太大效果?这跟我们天赋有关。
知识容易获取跟习得,如果我们不能用它来解决问题,几乎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技能有进入门槛,其市场价值取决于稀缺程度,但长期来说,所有技能都会走向供需平衡,高搜狐如不可持续;
能力可迁移,并且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促进。值得我们多投入;而每个人的性格、动机和价值观不同,所以做不同的工作,也会有产出的不同。
总之来说,我们的时间应该多投入在后者上面,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在提升前两者。我们的时间,永远应该花在正确的事情上,而不是容易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