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阀门派的森规之下,普通人连说话的权利都没了吗?

文/琢磨先生

1

一名外语学院的学生高晗读完韩烨翻译的《休战》之后,在豆瓣上打了两星并随手评论了句“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紧接着,一场暴风雨就出现了。


自称是韩烨好友的网友Anito Anago人肉到了学生的学校,并给其导师发送邮件,言语之阴阳怪气,就像是清末没来得及死去的老太监,扎根在封建残余和现代文明之间,既要学校惩罚学生,还一口一个我是为了你们好、利于贵系的学术形象、挽救一个失足大学生。

经过曝光,这名叫Anito Anago的网友,就是中国社科院博士,中山大学副研究员杨君宁。

而那名女译者韩烨,也是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的。

希望大家记住,这两位容不得半点瑕疵的璧人,给“失足”带来了新定义。他们应该被载入史册才对,哪怕明天我们的导弹不能震撼寰宇,这两位的思想也绝对领先海内外文人墨客一甲子,毕竟“给差评就是失足人士”这种经典语录,一般人说不出来。

毕竟一般人还是要点脸的。

2

后来学校找到高晗进行了谈话,3月27日,高晗发布“道歉声明”。

我说有屈打成招那味了,大家没意见吧?

不过对于高晗的老师,我只能说她已经尽力了。杨君宁发邮件后,她先找到了韩烨的朋友汪天爱,中国社科院《世界文学》编辑,希望她从中缓颊,但是汪天艾拒绝了,并称自己情绪也很受伤。明明是她抱团(转发)攻击一名大学生,反倒成了自己情绪受伤。即便如此,高晗的老师还是几乎低三下四的恳求,因为她清楚的知道《世界文学》这四个字的含量,高晗以后要是还想在翻译圈混,绝对不能得罪学阀。

而《世界文学》的前身,乃是鲁迅创立的《译文》,是当时全中国、唯一被允许举办的、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鲁迅逝世,茅盾接过《译文》大旗,背靠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64年后,《世界文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历任主编全是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的人物,茅盾、曹靖华、冯至、陈冰夷、叶水夫……

可惜,当年鲁迅讲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如今学阀们昂首挺胸骑在牛身上拉屎。

3

显然,不论是韩烨,还是杨君宁,亦或者是汪天艾,她们自诩身份容不得批评。因为批评会带来质疑,而质疑就产生令她们失去如今这种地位的可能性。

就和“小学爱迪生,高中特斯拉”一个道理。

读小学的时候,一直认为爱迪生是个伟大的发明家,到初中慢慢的发现,他更是一个无耻的商人。

最简单的例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代替了媒,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而爱迪生靠着推广直流电又发了一笔横财,但是天才发明家特斯拉却觉得交流电比直流电效率更高,更实惠,于是他投奔爱迪生,打算在爱迪生的公司大展拳脚,让世人能够用上更高效的交流电。结果当他拿着改进的发电机去找爱迪生时,爱迪生却翻脸不认人。因为爱迪生认为:给人们方便,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已经建好的直流电发电站和早已拥有的名声。不仅如此,爱迪生还找人造谣交流电不安全,买通监狱官用交流电作电刑,给人们看犯人惨不忍睹的死状。

人们恐慌的之际,特斯拉为了消除污蔑,站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当着众人的面拿起了电线和灯泡。发电机启动的那一刻,不仅特斯拉自己毫发无损,同时亮起来的还有展厅里的90000盏电灯泡。

即便高度如爱迪生,也容不得这种批评,这种批评会让他的地位和利益都受到损失。但是爱迪生用奸计去打压对手,并没有嚣张到利用自己的身份,逼特斯拉站在自由女神像下承认自己是个白痴,交流电一文不值。

虽然杨君宁万万不比爱迪生,但他的行为,比爱迪生嚣张一万倍。

4

那么,韩烨翻译的《休战》究竟有没有问题呢?如果有,为什么之前没人提出来呢?难道没人读过韩烨翻译的这个版本吗?

这么问的人,还是不懂。冲着《世界文学》这个名头,谁敢冒天下之大忌去说她?要知道,她身后可不止一个杨君宁博士。

说实话,我刚去机翻了一下,都比她译的通顺。

前两天,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冯玮不知道为什么一时兴起,跑到B站上去开课了,一大堆网友因仰慕而前去围观,结果他们惊讶的发现了冯玮的真实水平。

有位网友描述的特别好:相当于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老师到中国学习中国历史,回到日本给大家讲三国,然后课上把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和诸葛亮三气周瑜当作真实的历史教给学生,说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还专门就此写了本书去研究以三国演义为基础的中国历史。

结果可想而知,冯伟教授闪退B站,并删光了授课视频。

同样的道理,冯伟之前的授课视频,就没有任何一名复旦的学生提出质疑:历史系教授,连演义和正史都分不清,咋混上去的?

开什么玩笑,人家再怎么拉胯,也是教授。你再怎么牛叉,就是个学生。除非你不想毕业,否则谁敢去找死?

5

我一直觉得,自己实实在在读过的书,任何人都有评价的权利。不说读者是相关专业,哪怕毫不挂钩,哪怕你的作品是旷世佳作,读者给出差评也是他的自由。

假如这时候杨君宁突然不爽了,双方也大可在网络上直接交流,或互相问候家人,或引经据典进行辩论。延伸到线下,直接动用学阀的身份禁止别人讲话,还有理了?

这应该不算是噤声吧?

这他妈是赤裸裸的文字狱啊!

有人说,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会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一定是谎言。

请大家记住这三个名字,杨君宁,韩烨,汪天艾。是他们开创了读者写书评不合作者或译者心意就会被人肉举报的先河。如果历史真有耻辱柱,当有此三人一席之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阀门派的森规之下,普通人连说话的权利都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