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共读复盘(左艳)

  • 除了《爱弥尔》,这本育儿书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悟最多。这是这几年来读到的最好的育儿书,几乎没有之一。我和养育修行所的伙伴们一起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度费曼了这本书。然后又花了几个小时用不同的框架画整本书的思维导图,最后静下来慢慢写这篇读后感。这种感觉就像和同为妈妈的好友兴奋地絮絮叨叨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是为人父母的重要经验之一,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ps:这篇读后感有严重剧透,不喜欢剧透的伙伴可以先行阅读,再来探讨)

  • 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场景一:父母雄心的夭折。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今父母也因“原生家庭”论,而亚历山大。我们像匠人一样,试图训练自己成为打磨孩子的高手,把教养当工作,制定目标,然后执行。但你是否发现这其中好像隐约有些不对劲?慢慢地可能发现父母雄心勃勃,而孩子却焉不拉几?问题到底在哪里?

  • 场景二:为了训练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开启了自我教育之旅,埋头在汗牛充栋的育儿书中,寻找指引。慢慢地我们发现自己挣扎在各种专家不同的观点论战以及养育日常的一地鸡毛之中,我们陷入养育的繁琐细节中,纠结而惶惑不安。到底要不要断奶?选择私立还是公立?男孩子可不可以喜欢粉色衣服?孩子哭了,应该抱起来抚慰还是让她自己学会和情绪相处?我们陷入各种要不要的权衡当中,心力交瘁。更不用说,当父母双方、祖辈们彼此之间的不同的养育观点发生碰撞时,养育更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这里的问题又在哪里?

  •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首先我们可能问错了养育的问题,其次我们更可能理解错了养育的意义。这本书带我们直奔养育的核心主题,真正的釜底抽薪。本书的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养育的意义是什么?直击父母的灵魂之问。我们为什么要当父母?可能我们都长久地忽视了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结婚生子这就是人生嘛。但是真的如此吗?丁克和不婚也是一种选择。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做了回溯,我发现当初决定生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马上要到30岁了,我无法决定丁克,所以选择在更合适的年龄生育。但是这里有一些被动、模糊的感觉。我并未充分理解生育这件事情的真正的意义,直到真正经历生养的过程这个问题才一次次浮出水面。养孩子真的挺辛苦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不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楚,在育儿途中,就总是会磕磕绊绊,不知所以。就好像我们已经开始一趟旅程,急于学习各种旅行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真是奇怪的旅程!结果在盲目中就会随他人或主流亦步亦趋,别的父母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养孩子变成一种大型的模仿秀。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回答影响我们作为父母的一切行为。

  • 可以说这本书主要是哲学、历史、科学等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让你重新发现养育的意义和价值。

  • 首先,从人类历史进化的角度,作者通过总结发现不同的动物,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而人类的童年期是最漫长的。童年是人类进化的主要策略。为了能够在弱小的童年期生存,儿童需要成人的照顾,所以爱,特别是父母之爱,为童年的探索提供安全和保障,成为进化的助力。从这个宏大的角度一看,作为浩渺人类历史的一员,成为父母是我们为人类进化之路所做的一种选择,虽然可能是毫无意识的,但这就是进化之力。当然,但这永远不是唯一的选择。深刻理解这个视角,仿佛站在一条涌动不息的进化河边,你会有一种抽离或超脱日常的平静感。

  • 其次,童年之所以能成为进化的策略,在于其混乱。哪怕是随机的变异,也比一成不变更具有适应性。童年的无限可能带来了人类创新的源泉,也更能适应未知。无序或者说熵的理论是本书的核心科学观点。深刻理解了这点,当孩子下次陷入无限的假想,开始把客厅当战场的时候,你会更加包容一些。我记得一土教育曾经邀请一会犹太教育家分享他们民族的创新故事。他展示了自己家7岁女儿的房间照片,除了乱七八糟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几乎没有一个东西待在所谓原本该待着的地方,墙面上各种涂鸦。他说这就是我们孩子的日常生活状态。我们喜欢混乱,甚至会主动制造一些混乱,从混乱中发现新的规律和想法。

  • 再次,儿童之所以能在混乱之中探索学习,因为儿童并不是被动的白板,而是宇宙最高级的主动学习者。作者作为现代“儿童心智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用巧妙的实验发现了儿童学习的奥秘,突破了自皮亚杰以来对儿童的固有印象。通过实验研究,单就模仿观察而言,儿童不仅能模仿成人的行为,更能敏锐捕捉行为的目的和价值。对于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儿童比成人更加敏锐,所以作者说儿童的思考方式比成人更像哲学家。儿童的行为方式也比成人更像科学家,他们把错误当成有趣的实验,乐此不疲。他们的注意力是辐射状的,大脑长久处于一种远超成人的活跃状态。作者说到孩子们就像人类的研发部门,而成人更像执行部门。在进化意义上,我们就这样分工合作着。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我们不再把孩子仅仅当成未成熟的个体,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深深理解和欣赏童年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也许当我们深深理解了这点,我们就会少些控制,而多给这些研发部门的奇异份子一些真正的资源和支持了。

  • 最后,作者深入地分析了养育背后的哲学理论选择。功利主义显然不是好的解释和选择。统一的道义论,也具有局限性,因为养育的复杂性难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以作者认为多元价值论也许能提供更切实的解释以及更合理的支撑。养育的真正的意义,从人类整体而言,就是养育一个一个独特的个体,无论外向、内向、有何种天赋,抑或没有特殊的才能的个体等等。每一个儿童乃至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其本身。因为唯有你成为独特的你,你才能为人类的多样性共享自己应有的力量。因为唯有多样性才是面对未知的最有效策略。有时候历史需要冒险精神的开拓者,有时候历史需要谨慎的保守派。从这一点出发,我会发现当我们试图用一种统一模式去‘塑造’孩子的时候,会显得多么可笑。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统一能带来效率,但是终究得不偿失。同时作为成人,我们是否也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看看我们是否也为了让自己符合某种标准生活状态而疲惫不堪呢?

  • 所以养育的本质是一场关系,是一场无法言喻的爱的践行。我们应当成为园丁式的父母,像园丁一样带着好奇培育一个未知的花园。而不是像木匠一样,试图把孩子打磨成我们期待的特定的样子,木匠式的养育既难以实现,也和养育本身的价值背道而驰。

  • 二、那么如何成为园丁式的父母呢?
    这本书里没有细节的指导。我从中提炼了几个养育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才是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论。

  • 1: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爱来源于照顾。关系就是一种投入,投入的越纯粹关系越深厚。投入的质量决定关系的质量。实际上作者认为养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关系,一种无法言喻的爱的承诺。听起来老掉牙,但仔细想想,除了和孩子的关系,我们在养育中还能真正留下什么呢?

  • 2:提供安全、稳定、丰富、可靠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作为宇宙最强学习者,好的学习资源当然必不可少。这里的前提是安全和稳定,重点是丰富和可靠。这几个词值得好好琢磨。我们理解真正的安全是什么吗?是什么能够让我们勇敢探索?我们为了不让孩子磕着碰着,紧紧把他们拴在身边,这就是安全吗?还有心理的安全感呢?稳定是指一成不变的环境吗?丰富是花样繁多的玩具吗?可靠又怎么保障?比如网上的信息千千万,我们自己又是如何找到可靠的信息来源的?这些其实都是基本的人生议题,为人父母的我们自己也未必清楚。

  • 3:身教重于言传。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和模仿的高手,她不仅学习你的行为,也会吸收你的目的。关于目的的教育是最难以言喻的,看起来最抽象的,也是最需要实践。当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契机。你是怎么看待为什么的呢?你讨厌为什么吗?因为为什么代表了太多的不确定,而成人喜欢秩序。你是否仍然保有好奇,即使你已经‘知道了’很多个为什么?我们回答孩子的为什么,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分数?抑或满足成人的权威感?或者仅仅让她不再烦你?你保持开放,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得以保留,我们告诉她一种可能性,也别忘了提醒她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或者干脆,放下已知,和她重新探索吧。下次,时机合适,可以说,我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吧。

  • 4:助力孩子的想象。研究证明很早的时候,孩子其实就能区分想象和现实。那他们为什么那么依然钟情于幻想呢?因为孩子对现实的理解没有像成人一样固化。孩子对世界兴趣昂然,幻想代表着一种反事实思维,也正是这种思维,产生新的思想和理解。我们要珍惜这种幻想,让孩子在这里得到足够的想象的滋养,也许这里预言着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呢?多讲多说,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丰富的材料,还有多倾听,让他们对自己的想象更有信心。

  • 5:创造充分行动和实践的机会。动手参与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的反馈更有利于孩子发展“控制中枢”,晚熟时代的孩子们很可能缺乏具体的实践,从而停留在青春期太长了。反观我们自己亦是如此。

  • 读完这本书,透过理解孩子和童年,我更加理解了人生的几大基本课题,包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如何看待差异性、如何参与世界的丰富性。我会好奇的我的孩子将在这浩瀚的演变中成为哪种可能性呢?就像星空中的星星一样,每一颗都有它的光芒。无论她将成为哪种可能性,我都会祝福她。愿她如其所是,安稳而快活。还记得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地给女儿写下这样的话,如果有一天她要离开,我要把这段话送给她:
    ** “去吧,你应该去经历不同的生活,看到不同的人生,世界这么广阔,当然值得体验。我有我的选择和生活,我有我的信仰,我爱自己现在的生活,但这是我的选择。你也可以有你的选择。虽然我会舍不得,但不要担心,我会自己过的很好。没有什么应该成为你的障碍包括父母之爱。我爱你,就送你远行,当你准备好了。除了祝福,什么也不要带着。我相信你。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陌生,在失败中你会获得更多,在陌生中你会更接近自己。如果你想回来,随时欢迎。如果有一天你必须忘了我才能前行,那就忘了我。去开拓你新的领地。但是唯一一点不要忘记,就是我对你的爱永远属于你,随着时间绵延不绝。

  • 三、最后对本书的存疑和补充

  • 进化的视角非常宏大,能够给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全局,然后个人生活的一地鸡毛除在宏大背景的稀释下,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吗?那些育儿的细节,仅仅是问错了问题吗?好像怎么样都好,反正孩子有自己的天性,但是我们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冒险,我们终究还是要不断权衡和选择。这本书让你看到一种个体和整体的平衡视角,但是怎么掌握这杆自己手里的秤,却需要自己摸索,毕竟这也是多元价值的体现。对于我而言,最好的方案就是也为自己寻找安全、稳定、可靠和丰富的资源,帮助自己做更好的分析和判断。

  • 此外,作者认为儿童是研发部门,成人是执行部门。那么成人的可塑性呢?我觉得成人也需要保持孩子那样的开放性来应对如今变化迅猛的生活。也许对父母而言最好的成长,就是重新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可能性。

  • 想在一个短短的篇幅中阐述这本书丰富的内容很难。我会继续沿着书本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概念深入学习。感谢养育修行所的伙伴们坚持打卡分享,让这次阅读之旅变得如此深切难忘。
    附:


    园丁与木匠.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园丁与木匠》共读复盘(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