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微信群里,一位年轻的朋友建议一位网名叫“葛叔”的朋友,更改自己的网名。他的理由是,“葛叔”这么起名字,按他的年计算葛叔确实是叔叔,但是难免有比他年纪大的,这个名字就有了占别人便宜之嫌。
占便宜其实也是吃亏,他担心可能会影响别人对“葛叔”的印象,出于好心,所以建议他改名。
我理解小伙子是好心,但是我提出了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就是说:老干妈辣酱,大家都叫老干妈,我从没觉得被占便宜。
他依旧提出了质疑,问我,那是因为老干妈是个品牌,而非一个人。如果是一个人叫这种带辈分的称呼,你会怎么称呼他人呢?
我是这么回答的:
从儒家角度:
称呼者称呼被称呼者,这时称呼什么,取决于被称呼者在称呼者的人际关系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也就是说当“我”称呼对方“叔叔”“大爷”“爷爷”“老师”时,是把对方放在“我”的纵向坐标的上位。
这不取决于对方坐标的名称,而取决于从我出发,我的坐标到他的坐标的距离。也就是他叫“葛叔”,“葛爷”,“葛祖宗”都没关系,他只比我大一个辈分,我就称呼他葛叔,大一点就叫葛大哥。
同样,纵向坐标轴上,我的下位是“儿子”“孙子”“徒弟”“徒孙”…
当然,还有横向关系:左膀右臂。
左位:大哥、大姐、师兄、师姐
右位:老弟,老妹,师弟、师妹
还有前后位:新到一家公司,老同事在前面入职,叫前辈。
工作过一段时间,新来入职的同事叫:后生。后生可畏。
向前辈请教,帮后辈拉拔。
传帮带,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德才配位,各安其位。
《大学》里叫做: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从佛家(修行)角度解释:
当“我”觉得被占便宜,是因为“我”,而不是因为“对方”~
比如有人改个网名叫“王老师”。
而“我”却及其不愿意称呼他人为老师。
因为“老师"给我童年带来的都是痛苦,且在“我”的纵向坐标里的上位,“我”就不开心,仿佛是个人就要“骑”在“我”头上要教育“我”~(卑下慢)
这时“我”就告诉他人,你别叫“王老师”,你的职业又不是真的老师,比你能力高的人有的是,你凭啥自称老师?“我”姑且叫你一声“老师”是我承认你学问大,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没资格叫“老师”
当“我”起了这个心,动了这个念,我就要观照自己
这不是因为别人需要调整,而是自己不接纳他人地位比自己高。
佛家叫:“慢”。
“慢”有七种
见《大乘五蕴论》:
“云何为慢。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云何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为性。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心高举为性。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高举为性。”
粗鄙的翻译一下:
1.“我”实力强于他人,或与他人相当,我心高举——慢。
2.“我”实力与他人相当,我还认为我自己水平高——过慢
3.“我”实力弱于他人,我还认为我实力强过他人——慢过慢
4.执着于有个“我”,和执着于“我的…”(人、事、物)——我慢
5.“我”在学习,“我”在精进,“我”比你们都努力,只有“我”学到了,你们没有——增上慢
6.“我”是不如你,我是没做,我要做,就比你们都强!我是没条件、我要有条件……——卑下慢
7.“我”干的所有事都是符合天道的,“我”德行圆满,“我”是觉悟者,“我”无上正等正觉——邪慢
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门功夫。
以上是自己对事情的分析和自我带入,及一些启发,观照。观点无对错,只有认同不认同,方法无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为提供视角,分享一下,若有得罪之处,或伤及无辜,请见谅[抱拳]多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