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视角:人生为什么有悲欢离合?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会有所得,也会有所失。


而人往往都会因有所得而欢喜,当然也会由于有所失而产生悲伤的情绪,于是构成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换句话说,人生说到底,就是由悲欢离合构成。

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悲欢离合呢?

其实人生的悲欢离合,说的是人生的境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境遇上来看人生,那么,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逃脱需要历经“悲欢离合”的命运,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奔波困苦,困于生死轮回当中,皆是由于无法摆脱“无常”万物的束缚,即无论你如何努力或富有,都永远抵不过无常和反噬之力。


正是有鉴于此,佛教才倡导人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无住于内外的一切事物,包括生死,才能够跳出轮回之外,也唯有跳出轮回之外,才有可能以“上帝”的视角俯视世间的一切变化,了知人生有“悲欢离合”的必然,即“悲欢离合”不过是由于人们看不透万物变化所致。

所以,庄子在《大宗师》篇中,才讲道: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意思是说,死与生,其实是人生一切得失的象征,如同这个“天”也有白天与黑夜一样,进一步的说,人生的“悲欢离合”,本质上就是由得与失所致,而得与失的本质,又不过是万物的性情而已,即方生方死,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常”。

甚至可以说,庄子本人之所以无比自在与逍遥,就是因为他了知了天地万物“无常”以及万物方生方死的本质。

正因为如此,庄子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一切境遇,即从不哀叹自己的身世和处境,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我们在《大宗师》篇中,看到了一则关于人生之 “命”的寓言,即: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 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 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意思是说,子桑鼓琴而歌,追问他的人生为什么如此困苦,即造成他人生的困苦的真正根源,究竟是父母,还是天命,抑或人为?他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命”,因为父母一定不会希望自己如此穷困,而天地本身也不会有任何私心,为什么唯独让自己穷困呢?另外,在这个世界上,他也找不到任何人可以让自己变得如此穷困。


因此,子桑最终的答案是“命也夫”,即天地万物“无常”的事实,也就是说,导致自己穷困的罪归祸首,其实就是万物“无常”的属性。

而这正是来自“上帝”的视角,即唯有跳出轮回之外的视角,才能看清人生有悲欢离合的本质。

所以,以上这则寓言说的虽然是子桑,但其实是说庄子本人,而庄子本人正是由于认清人生“悲悲欢离合”的本质,明白生与死不过是人生之中必然需要经过的两个节点而已。


进一步的说,正是有这个“上帝视角”的支撑,庄子才能够如此的自在与逍遥,观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如梦如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庄子》《老子》《金刚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帝的视角:人生为什么有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