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这个人,往往在紧要关头展示他的愚蠢,或许是本性中的优柔寡断使然,或许是极度自尊感中纠缠着的极度自卑给冲昏了头脑,总之,在大是大非最关键的一瞬间,他总能作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决定。
六国联军大败后,屈原出使齐国。当时有个说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当今天下,如果连横的话,秦国将称帝,如果合纵的话,楚国将成王。
什么意思呢?当时的战国七雄中,真正有实力的也就秦国、楚国、齐国了。齐国是个棋子。秦国在西边,如果能拉拢东边的齐国,形成连横之势打压楚国,那天下最终将是秦国的。楚国在南边,如果能跟北边的齐国联手,形成合纵之态抗击秦国,那天下最终将属于楚国。于是乎,齐国倒向哪一边就显得异常重要。
屈原是很清楚天下大势的,联军一失败,马上建议怀王再度与齐国结盟。楚怀王因当初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任命春申君黄歇为联军大将,任命子兰为将结果蒙羞,觉得有愧于屈原黄歇等主战派,于是开始重用屈原,派他出使齐国。
屈原出使齐国,惊动了秦国朝野。秦国君臣经过商议,授权张仪来化解这次危机。
张仪不愧是当时天下第一辩士,对楚怀王的性格揣摩得非常到位。两次出使楚国,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其手段实在算不上是高明。
第一次出使是在齐楚联手击败秦军后大摇大摆到郢都的。楚怀王以礼相待,亲自接见他。
时人皆言虎狼之国秦国战无不胜,楚国终于打了一次胜仗,当然要在秦国的“外交部长”面前摆摆谱。
泱泱楚国,怎能怕你又小又穷又偏僻的秦国呢?
春秋五霸时,你秦国算老几啊?楚怀王的傲慢劲儿,真是溢于言表。
机会难得,他要找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王者至尊的威严感。张仪恭维他,他更高兴了。
唤来跳舞的美女、唱歌的巫师助酒兴。酒过三巡,张仪才打着酒嗝提醒他,齐国的军事援助是有限的,打一仗可以,但要帮楚国收复失地,那不太可能。
这收复失地正是怀王的一块心病,不觉停下酒杯。张仪又说,这一次到楚国,是带来了秦惠王的一番美意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全部归还楚国,条件是楚与齐断绝邦交。
楚怀王一听,兴奋得从座位上蹦起来了。翌日,楚怀王竟然宣布:商於之地已重新纳入楚国版图,那块土地上的百姓,重新回到了楚国的怀抱!郑袖、靳尚、子兰、子椒、上官大夫一帮人欢呼雀跃,纷纷向怀王贺喜。
这事在今天看来是荒唐可笑至极的,但是楚怀王就是信以为真了,何故?
据赵逵夫老师考证,商於之地本为楚国的发迹之地,西周末至春秋初年楚先王和臣民曾长期在那里居住。
楚成王四十年(前 632),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作为左军统帅的子西想自杀以谢罪,楚成王“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公。”(《左传·文公十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即占领了楚国的商於之地。《史记·楚世家》云:“(宣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秦对商於之地的占领,不仅使楚国失去祖居之地,也使楚国西北门户大开。这对楚国来说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极大的耻辱和威胁。楚国一直很想收回商於之地,为此而千方百计的努力,楚人有着深深的“商於情结”。
楚威王名“商”,便是明志之举。楚宣王、威王和怀王都想收回商於之地,但终未能如愿。
如今却能不动一兵一卒而收复祖父父亲都未能收复的六百里失地,对楚怀王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在楚国扬名立万的事情,也是一次证明自己的绝好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因兴奋而冲昏了头脑的楚怀王当即解除了与齐国的盟约,派人跟张仪去接收商於。后来的事情就是众所周知的张仪装病,三月不见客,等三个月后楚使终于见到他,他一跛一跛地来了,用拐杖指着地图说:我们秦国言出必行,从这儿到那儿,六里地。
楚使大惊:不是说好了六百里吗?张仪眼皮子一翻:你们怀王听错了吧?我何曾说过六百里?
一场闹剧就此收场,楚怀王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楚怀王勃然大怒,下令攻秦。齐国作壁上观。两次大战役,均以楚军大败而告终,将士阵亡十几万。商於之地未能收,还失去汉中。
韩、魏趁机袭击楚国南部。楚国没辙,只好派屈原去齐国斡旋,希望再度与齐国联盟。屈原的外交努力很是成功,齐宣王着眼于大局,不计前嫌,齐楚两国再度结盟。
可是张仪也没闲着。他又对秦惠王进言:为阻止楚怀王因愤怒而再度联齐,退还汉中的一半。秦惠王依计行事。不久,却传来楚怀王的答复:宁可不要汉中,也要张仪的人头!
张仪第二次出使楚国,则彻底击中楚怀王的软肋,激化了楚怀王与屈原之间的矛盾。
楚怀王被张仪戏弄了一次后,传出话要不惜一切代价换张仪的人头。可是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张仪居然主动跑来了,带着他那颗朝不保夕的人头。
楚怀王看着张仪那颗笑嘻嘻的人头,想着你既然到了我的手里,哪天杀你都一样,我也戏弄戏弄你,于是把张仪给关进了大牢。
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历史常常让人啼笑皆非,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张仪这次出使楚国,排场非常的大,大张旗鼓地进入郢都,搞得整个郢都人人皆知,但是迟迟没有官方知会楚怀王。
当屈原风尘仆仆地从齐国赶回楚国,听说张仪已经被怀王关押后,当夜就进宫面见怀王,慷概激昂地要楚怀王立即杀了张仪,以免夜长梦多。
楚怀王的自尊心又开始作祟,问了屈原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张仪出使楚国,本王也是刚刚得知,你屈原刚从齐国回来,是怎么得知的?言下之意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国家间的外交活动,你屈原为何比我这个楚王还提前得知。
于是,楚怀王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等回到后宫,王后郑袖又哭又闹,说秦国已经在武关外聚集了三十万大军,就等着你杀了张仪,秦王好来趁机举全国之力来灭楚呢。
楚怀王心下一惊,倒吸一口凉气。他倒不是真的被秦国三十万的大军给吓住了,他吃惊的还是心里的那个结,为何张仪出使楚国,他堂堂一楚国国王才是刚刚知道,而王后很明显早就知道了;不仅如此,王后显然知道的还要更多。
当然,这一切都是张仪事先就安排好了的。张仪有备而来,在进入楚国之前就悄悄地派人贿赂了靳尚,又通过靳尚见过了郑袖,来人告诉郑袖:秦王想跟楚国修好罢兵,提出归还汉中的一半,可是楚王不要汉中,只要张仪的人头。
秦王如何肯教自己的丞相送死?于是秦王秘密遴选了二十名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美女,外加十名绝色胡女,要送给楚王。夫人您知道上庸六县吗?美女遍街都是,又年轻,一个个水蛇腰丹凤眼。
秦胡美女入楚,王后岂能安宁?郑袖俏脸嗔怒细眉紧皱。她固然很漂亮,南国女子风情万种,可毕竟三十多岁了,她比得过上庸的那些小妖精么?更不用说那火辣妩媚的绝色胡女了。
这位郑袖,几年前就干过一件事,表明她在王宫中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有个大美人儿与她争风吃醋,她急中生智,让大美人儿失掉俏鼻子。
事情是这样:郑袖对这美人说:你呀,生得样样出色,就是鼻子稍逊一点,你以后见君王,不妨捂着它。这美人想:不会吧?我的鼻子人人夸呢……不过她初受宠,还是谨慎为妙。
郑袖所讲的,万一真是楚怀王的意思呢?她果然在怀王跟前捂鼻子,只尽量捂得好看一些。怀王很不理解,问郑袖,郑袖笑道:她是嫌你身上有股臭味儿呢。怀王大怒,立即传令,割了那女人的俏鼻子。
楚怀王的自尊又一次被伤到了。郑袖不愧是有智慧超群的离间之道,她巧妙地把火引到了屈原身上。
她说这事朝中大臣都知道了,是老令尹昭睢告诉她的。楚怀王因为起用屈原而教老令尹昭睢在家闲居了,可是秦国屯军这事为何屈原刚刚面见他的时候没有跟他提起呢?
不仅没提,而且一个劲地要他立马杀了张仪,这又是何居心呢?楚怀王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觉得屈原别有用心。
于是乎,把楚国君臣戏弄得鸡犬不宁的张仪,这一次又安全逃出楚国了。
我们看完了张仪和楚怀王的较量,再来看屈原是如何跟楚怀王打交道的。屈原不可谓不忠,只是这千古忠君忠得有点过于方正,以至于硌着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史记》里讲到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可见其方正,可见其耿直。诚然,这是屈原的优良品质,值得肯定。但是,屈原成也方正,败也方正,方正得没有了一点圆滑,棱角突出。
遇上了一个好面子的领导,屈原却没有丝毫的谦让之意,抓不住楚怀王的心思。楚怀王身居王者之位,一方面活在祖父父亲的光环里没有什么功业,于是急躁冒进;另一方面,又受世族势力的牵制而放不开手脚。或许,楚怀王是很愿意起用屈原等一帮改革派在楚国实施彻底的变法的,不然就不会在初期重用屈原,使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
只是,一次接一次的打击使得楚怀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头顶楚国王冠却无多大王权,权力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想干一番事业却无法展开。
于是,楚怀王急需找到一种存在感,一种实实在在的作为楚国国王的自我存在感。可是,最有才华的屈原却体察不到楚怀王内心的纠结,在楚王一次次地寻求认同感的时候,屈原总是过于理性而不解风情。
屈原一身正气,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只是在极度自尊纠缠着极度自卑的楚王面前捉襟见肘,屡屡碰壁,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
从以上张仪跟楚怀王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仪是完全抓住了楚怀王性格上的缺陷,极大地满足楚怀王对于身份的强烈的需求感,诱使楚怀王一步一步地钻进张仪布置好的陷阱里,可以说玩弄于股掌之上。
而屈原是不屑于纵横家的这些见不得人的伎俩的,总是以正大光明的正派之士自居,却每次都收不到好的效果。
在战国中后期这样一个大争之世,张仪等人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凡事无所不用其极的风格适应了大争之世的发展,而屈原等人的风格则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说屈原生不逢时也好,说孤洁清高也罢,总之屈原是败下阵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屈原的性格决定他悲情的一生,而楚怀王的性格则在影响到他自己的命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楚国的命运;影响到了楚国人民的命运,也就是影响到了屈原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看,楚怀王的个人悲喜剧既是性格的悲喜剧,又是一场历史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