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前进,且不断碰壁的过程。有些人碰得头破血流,而有些人则懂得迷途知返。可无论哪一类人,都离不开社会的打磨。
社会就像是一个杯子,我们则是杯中的清水。我们越争,水中的动静就越大,直到被摇匀稀释为止。而不争,却让本就翻腾的水变得平静,我们也随之沉淀。
身处在繁杂的“江湖”,没人知道外在的环境会怎么变化,也没人知道外在哪些人是“有心”之人。所以,凡事皆“争”,则会有“枪打出头鸟”的风险。
待人处事,最离不开的便是“权衡利弊”。人不能凭着一时之气去行事,很多时候,懂得后退是一种见识,深知“不理不争”则是一种智慧。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不一定要做老子口中的“圣人”,但可以做自己生活的把控者。把控自己的生活,看起来很简单,可多数时刻却是身不由己。
别人的一句话,能气得我们浑身哆嗦;别人的一个眼神,能让我们心惊肉跳。我们总是在两个极端间徘徊,却很少去做取舍,所以很多时候过得不自在。
少争是一种觉悟,从中生发出来的态度,无非是以下三种——多听少争,不理烂人,甘于平淡。
人生三态,多听少争
有一句话说得好:“两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人这一生除了钱以外,最离不开的是什么?便是与人交往,学会如何说话。学会“说话”,并非所谓的能言善辩,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说话,就是在会“说”的基础上,学会“闭嘴”。当遇到琐事,遇到心胸狭隘之人,少说自己的观点和优势,以免惹祸上身,遭人嫉妒。
曾看到一个刚进职场的小白,名牌大学毕业的他,能力不错,头脑也转得很快,可就是过于多嘴。
每一次看到同事埋头苦思时,他经常走到别人身旁去指导,喜欢“好为人师”。上级和员工谈话时,他总爱插嘴,甚至打乱了会场的秩序。
不久,他就被上司针对,被同事讨厌。每个人见到他,就像是看到“瘟神”一般,避之不及。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感到十分抑郁。
后来,他辞职了。据说他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多半是因为话说得太多,而不懂得倾听,没了那份“做人”的礼貌和尊重。
人生,最忌讳的就是“多言”。所谓“言多必失”,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刺伤了他人,也割伤了自己。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指令发得太多了别人会不自然,话说得太多了别人会心生嫌隙。无论哪个时刻,多听少说,是对别人面子的尊重,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清醒。
人生三态,不理烂人
多听少说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和对方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更是为了在复杂的社会里,摆脱一些烂人烂事。
无论是多年相知的老朋友,还是带着血缘关系的亲戚,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想看到我们活得幸福,过得舒适,因为这是人性。
每次举行聚会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那些带着“讽刺”意味的话语。你说今年赚了不少,我来请客吧,肯定有人会说“吃个饭就像求你一样”的言论。
倘若我们和他们争执,轻则会让这次的聚会不欢而散,重则则会惹上了一些不必要的烂人和烂事。也许他们在背后的“添油加醋”我们并不会放在心上,但人言可畏,难以提防。
这世上最难解决的一件事不是没钱,没了钱可以再赚。可“人言”却是让人陷入“孤苦”境地的陷阱,也是最难解决的。
为什么我们总说要摆脱烂人烂事?不是说他们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巨大的伤害,而是那些“污垢”一直粘在我们身上,眼不见,心也会烦。
所以说,人生多听少言,便是要和烂人烂事一刀两断。反过来说,就算我们在言语上争赢了,也没有什么奖励,更会惹得一身腥,百害而无一利。
一把剑,锋利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有属于它的剑鞘。能拔出剑来抵御外在的威胁是人之常情,可能收得回去则是人之本事。
人生三态,简单平淡
葛立方曾说:“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人活着本就是一件不轻松的事,不仅要为了衣食住行而不断打拼,还要处理好工作以及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
当活到一定的岁数,我们会觉得疲惫,除了精力变得没那么充沛之外,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心累了,需要一段休息的时光。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我们的那段“休息”的时光,大多数是不会到来的。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而是生活逼得越来越紧。
想起以往意气风发的时光,那个志在四方闯荡的年轻人变成了只想静守一方的中年人,只想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出自己。
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最美是清欢。清欢的背后,就是一种言不清道不明的平淡,也可以说是一种人之淡然。
潇洒做人,淡然处世,这是许多人的想法,但却是堪比“登天”的目标。活得自在,生活不同意,淡然处世,外人便会拿软柿子来捏。
当我们依旧是一股脾气上来便和别人去“争”呢?来得快,去得也快,伤得更快。淡然,明面上是谦卑和低调,可背后却是“以退为进”的智慧。
“人”字两笔,一撇一捺。一“撇”是向前,而一“捺”就是后退。向前是生活,向后则是支撑。没有支撑的“人”字,就根本算不上“人”字。
平淡,是我们顺其自然的态度和选择。一杯茶也许第一口下去很清淡,可越喝越觉得甘香清润。原来,是我们“平淡”下的沉淀,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滋润自在。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