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虽然在继位不久之后就失去了人心,但到底还是有不少忠诚的追随者的。在这些追随者中,有一位堪称是杨广的铁杆忠臣,甚会揣摩帝意,简直可以说是杨广肚子里的蛔虫。杨广不喜欢谁,他就是罗织那人的罪名,将其下狱甚或处死;杨广喜欢的,他就引经据典保护为那人辩护。
此人就是裴蕴。
裴蕴原本在陈朝为官,但是他心心念念的还是中原故土,因此对中原颇为关心,等到杨坚继位之后,他就暗地里向杨坚表忠心,“请为内应”。陈朝灭亡之后,裴蕴就顺理成章的成了隋朝的官员。
在授予裴蕴勋位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当时,杨坚原本是授予裴蕴仪同三司,结果宰相高颎认为裴蕴并没有什么大功,希望杨坚收回成命,杨坚则又让裴蕴做上仪同三司。高颎一听这还了得,怎么反而高了?于是再次进谏,结果杨坚立马又授予裴蕴开府仪同三司。高颎再也不敢开口了,他怕一开口,裴蕴的勋位会一路飙升到柱国、上柱国。
不过,裴蕴这个人确实是比较有才能的,在做刺史的时候,政绩是最好的,后来做民部侍郎的时候,对国家的人口统计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直接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还不是裴蕴最厉害的地方,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一心一意为皇帝办事,不管是对隋文帝还是隋炀帝,那都是极为忠诚的。而且他又特别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帝意,让杨广喜欢的不要不要的。
杨广曾很欣赏文坛领袖薛道衡,但薛道衡却实在不喜欢杨广,即便杨广在继位后想重要薛道衡,无奈这个老头儿实在不识抬举,写了《高祖文皇帝颂》呈给了杨广,杨广气得差点吐血,这不就是把自己比作周幽王吗?这个老头儿真该死。
但是薛道衡仿佛并没有察觉到杨广对自己已经有了杀心,继续挑战杨广的忍耐度,在一次讨论新政的过程中,薛道衡又语出惊人,说如果高颎没有死的话,哪需要这么麻烦一次次的讨论不止。这再次惹怒了杨广,毕竟高颎当初被杀的原因大家都是清楚的,现在居然还有人胆敢怀念高颎。
裴蕴察觉到杨广的怒火之后,就上书说:
“道衡负才恃旧,有无君之心。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悖逆。”
管它是不是莫须有,反正杨广就借着这个由头处死了薛道衡。
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时候发动叛乱,成为第一个公然反叛的军事贵族,不过这一反叛之事却只是昙花一现,不过两个月就被压下去了,但其影响却是无法忽视的,杨广甚为恼怒,对裴蕴说:
“杨玄感居然能一湖就从者十万,这说明人口多了实在不是什么好事,人一多就聚在一起为盗了。因此必须严惩,让他们不敢再这样。”
裴蕴自然懂的隋炀帝的意思,就是大加株连,杨玄感的朋友们、跟随杨玄感起兵的人。接受杨玄感开仓放粮的百姓等等,裴蕴都将他们抓来,全部杀死,籍没其家。这一次被杀的人有数万之众。裴蕴的做法深得帝心,于是杨广赐给了裴蕴十五个奴婢。
杨玄感盘论被平定之后,杨广虽然察觉到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但是他还是醉心于攻打高句丽的战役,而对于国内的叛乱选择视而不见,他自己的核心小集团内部成员也往往将盗贼之事尽量隐瞒。以至于碰上说真话的大臣,反而这大臣会遭殃。
苏威就是其中一位总往枪口上撞的大臣,宇文述等都告诉杨广盗贼越来越少,而苏威则说盗贼越来越近是越来越多的表现,杨广听到这样的说辞并不高兴,后来苏威又给杨广献上一部《尚书》,劝诫意味实在是太明显了,杨广自然高兴不到哪里去。
但即便如此,杨广也仅仅是不怎么喜欢苏威而已,大事还是会询问苏威的意思,比如杨广欲再次征讨高句丽,问计于苏威,而苏威并不希望杨广再出征,遂想让杨广知道国内的盗贼到底有多少。于是说道:
“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遣关内奴贼及山东历山飞、张金称等头别为一军,出辽西道,诸河南贼王薄、孟让等十余头并给舟楫,浮沧海道,必喜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
苏威的本意是告诉杨广全天下的盗贼已经到了多到了什么程度,希望杨广加以重视,但杨广的关注点却是:
“朕两次三番都灭不了高句丽,难道这些鼠辈能攻克?”
等苏威离开后,裴蕴就对杨广说:
“苏威这是大不敬,天下哪有那么多的盗贼。”
随后裴蕴就让张行本参了苏威一本,将他曾经做过的一些滥用职权和胆小怕事的事情给抖了出来。杨广让裴蕴来审理这个案子,裴蕴就给苏威定了死罪。
不过到底苏威也是为隋朝真正出过力的,杨广并没有处死苏威,而只是将苏威贬为庶人,其子其孙都一并除名。后来杨广曾想启用过苏威,不过为裴蕴所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