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廷签订一丧权辱国条约,为国家赢得120年和平发展空间

image

文/夏国祥

公元1003年,也就是宋真宗咸平六年,辽国的“慈禧太后”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攻打宋朝。好几个宋朝的城市先后失守。辽军一路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就是今天河南濮阳),距离当时宋朝的首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已经很近了。所以宋朝政府吓得不行。就有人建议迁都。打不过跑呗,以空间换时间。

宰相寇准,也就是评书里的寇老西——山西人嘛,不同意。他说,咱们皇上这么英明神武,天纵奇才,怎么可能没跟敌人打就跑路呢。只要陛下御驾亲征,肯定能打得敌人屁滚尿流!

image

宋真宗根本没打过仗啊,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但是总搞领袖崇拜,听他这么一说也觉得挺对,确实觉得我这么厉害的人,望风而逃的话面子上过不去,就同意了寇准的建议。

好在这个时候,辽国人的进攻势头也没那么猛了,在好几个地方都被打败了。九月下旬,辽军数万骑进攻山西草城川城。宋军援兵领头的叫高继勋,这人挺有道行。他先找了个山包,侦察敌情,看了看辽军的情况,就说:这个辽国人挺多,但是乱糟糟的,这说明他们领头的不行啊。我军人数虽少,但是可以用计谋打败他们。然后就在寒光岭,设下伏兵,打仗的时候,负责诱敌的部队打打就跑了,辽军就一阵猛追,队形就乱了。然后宋朝的伏兵从侧面攻击,诱敌部队也回头死战。在这个情况下,辽军就溃散了,前队冲后队,把自己人踩死、打死不少。

还有一个战例。十月上旬,辽军围困河北瀛州城,宋军在知州李延渥领导下拼命死守,在守城战中杀死辽军三万人。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督战,也没好使,只好解围。瀛州保卫战的胜利,可说极大地打击了辽国人迅速征服北宋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决心。

image

十一月十四日,宋真宗亲自到了澶州,并于二十六日抵达澶州南城。当时澶州被黄河分隔为南城与北城,北城正是打仗的前线。宋真宗本来没想去北城,合计万一不行跑路快点儿。说到底还是害怕。但是,寇老西又出来搞事情,说,陛下你不过河,明显是显出害怕啊,大伙还能有信心吗?宋真宗没办法,只好过河,登上北城门楼。城上城下的宋军官兵,一看大领导来了,肯定没少带卫队,带活动奖品过来啊,士气大增,一起喊万岁,喊声在附近几十里的上空回荡。契丹人看到这场面也晕。汉人多啊,这个大场面赶上张艺谋电影了,谁看着谁不晕啊。

image

当时辽军在几个方面的攻势有胜有负,但总体上不太顺利,而宋朝各地的援军却纷纷赶来,所以担心孤军深入,被分散消灭,就调整部署,也把主力集中到澶州城下。

当时辽军的主将叫萧挞凛。这个人曾经参与过生擒杨家将里的杨老令公,有勇有谋,在辽军中很有影响力。也是活该他倒霉,有一天他带了不多的一些人出来巡视前线。

image

在靠近城墙的地方,被宋军一个叫做张瑰的军官发现了。张瑰也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反正看着像辽国大将,就用自己看守的床子弩朝萧挞凛射了过去。结果正射在萧挞凛的脑门上。床子弩是什么东西呢?简单说,就是在一个床架子上绑好几张硬弓,然后射一枝弩箭。可以想象这种东西的射程和杀伤力是很大的。萧挞凛被射中后,立刻就从马上掉下来了。手下赶紧冒着箭雨把领导救回大营,但那也没用了,一代名将很快就转世投胎去也。

image

萧挞凛是辽国的领军人物,他这一死对于辽国上层和普通官兵的士气打击都非常大。这次宋辽交兵,其实还真是辽国最开始提出和谈的,但是要价太高,宋真宗不干。这个时候,辽国内部鸽派又占了上风,就派人秘密跟宋朝和谈。

双方在十二月初正式达成停战协议。这个时候按照耶稣公历已经是公元1005年1月了。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宋辽停止交火;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结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因为这个条约是在澶州签订的,而澶州又称澶渊,所以史称“澶渊之盟”。

image

历史学家、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前院长蒋复璁(这个人是民国时代著名军事战略家蒋百里的大侄儿),对宋辽澶渊之盟评价很高,认为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我觉得他欣赏这个历史事件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评价显然言过其实。说“影响”你还是要看所谓的“影响”产生了什么效果,如果此后根本没人学,那么你这叫有什么影响呢?澶渊之盟之后的历史时代,古代中国人仍然根本没学会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地域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在政治、军事领域仍然是主流。比如明朝人囿于名实之争,不肯与满清签订和平协约,导致两面作战,最后被拖垮的案例,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认为他这个评价是言过其实。

许多人认定宋朝签订澶渊之盟为“丧权辱国”,是不是“丧权辱国”,你得用实力说话。你没有办法不“丧权辱国”,那就得接受一定程度上的“丧权辱国”,以避免更大的“丧权辱国”。还有一种掩耳盗铃的说法,说给辽国岁币不是“丧权辱国”,给辽国的钱不是上贡,是经济援助。亏他说得出口。你说,被人家打到家门口,一顿三光政策,然后送一大堆份子钱,还得年年送,把人礼送出境,这还不叫不平等条约,不叫丧权辱国。这也太自欺欺人了。

image

事实上来说呢,对于北宋国来说,澶渊之盟虽然有点儿“丧权辱国”,但却是一定条件下的“划算卖卖”。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导致文官势力抬头,宋朝华北方向的军队战斗力下降;宋神宗则认为签订澶渊之盟,导致在法律层面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忘记历代与辽人打仗结下的梁子,属于一种丢面子和背叛行为。但是反过来想,你们宋朝人在太祖、太宗时军力是最强了吧,但是不是也没有收复燕云之地吗?所以你们担心的军力下降和数典忘祖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以宋朝的军政实力在当时就算不签订澶渊之盟,也不足以使得华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发生大规模的变化。这才是关键。事实上,签订澶渊之盟,对于宋朝人来说,固然是一个丢面子的行为,但却是一个非常有里子的事。

首先,澶渊之盟奠定了宋辽之间120年的和平,两国政府和人民因此而受益匪浅。用古代人的说法就是,边境地区人口很多,田野里到处是牛羊,连白胡子老头都没见过打仗。

其次,在经济上北宋国不仅没吃亏,反而受益。按照富弼的说法,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而且,由于两国和平通商,而宋朝在经济上更发达,宋朝对辽国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从辽国赚回了大量的外汇,送出去的岁币后来又赚回来了。辽国在宋朝长期的经济渗透下,到最后甚至都不造自己的货币了。

为什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却在长期上造福北宋政府和人民呢?

这可能是因为签订这一条约,在战术上虽然是一个失败,但在战略上却是一个胜利,为北宋争取到了长期发展和抗争的空间。北宋的优势在于经济总量、人口和文化水平,可以承受长期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对抗,但却可能因无法迅速动员,被突袭的游牧军团所攻灭。五代十国有好几个中原政府就是这么被干掉的。辽国像所有游牧民族帝国一样,虽然在军事上战斗力很强,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文化水平较低。历史上有一句话叫“胡运不满百”,概括的就是这种现象,即兴起的游牧民族政权往往会在三代人左右的时间后因为被“汉化”或者丧失祖先的尚武传统而被汉人政权所取代。事实上,北宋后来虽然被另外一个新兴的游牧民族政权金朝所灭,但确实在命长方面熬过了辽国,最终取得了宋辽之争的胜利。

image

夏国祥,畅销作者、资深编辑、译者,中文硕士,服务于某知名文化公司。健笔写人间时态,闲情摹天地奇趣,以文字寄寓对于人生的领悟和情怀。文字数百万,散见各处,代表作有《文字的由来》《元素的故事》《数学的故事》《电的秘密》《韩寒的奋斗》《2018年锡福斯世界海军评论》(译)《世界驱逐舰和护卫舰百科全书》(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海军武器》(译)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宋朝廷签订一丧权辱国条约,为国家赢得120年和平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