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辅导女儿数学的过程中发现,一道题我讲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问她懂了没,她点头回答说:懂了懂了。
换个方式再问,同样类型的题,孩子就又做不出来了,于是,我就让女儿变身“小老师”,让她讲,我做那个笨笨的学生,这下,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她讲到被卡主住的地方,就会去绞尽脑汁地进行思考,讲着讲着一下子兴奋起来:“妈妈,你怎么这个都不懂?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了,我接着给你讲!”
金字塔学习原理告诉我们,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知识留存率达到90%。
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在听书平台上留言:这本书听了300多遍。乍一听,哇!感觉好佩服呀。仔细一想,为什么要听那么多遍呢?其实,就是没记住、没用上。
樊登老师在《如何读懂一本书》里开篇就告诉我们,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
一、什么是沉浸式学习?
沉浸式阅读是对应观光式学习而言的。
想像一下,我们去一个风景区旅游,如果乘坐电瓶车浏览半个小时,这个就是观光式旅游,就是走马观花,兼有“到此一游”的慰藉。
以后看照片,可能都记不起来在哪个地方。
如果我们一路步行,抬头看看蓝天白云,俯首去听小溪的潺潺流水声,触摸一片树叶,巧遇抱着松果的小松鼠,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相信这趟旅行会留下美好的而深刻地印象。观光式和沉浸式的旅游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听书就像观光式旅游,而讲书就是能产生深刻体验的沉浸式学习。
二、为什么讲书是沉浸式学习的方法
1、讲书能锻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
讲书就是我要教别人,有句话说你要给别人一杯水,你自己得有一桶水。
我就需要把书读懂,读透,这时,就有了责任意识,就像樊登老师在书中说的,“没有意义,自己找;没有脉络,自己找。”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反复去读,去找生活中的案例,这样就不会读死书了。
如果准备参加咱们父母阅读帮的讲书,我读书的时候就会很主动,会一遍遍地翻书,去琢磨书中读了几遍都不太理解的一句话,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听的人更好地理解我讲的内容,以及怎么样把书里的有价值的地方分享给别人。
这样,也把被动阅读变成了主动阅读。
2、讲书是一种深度学习
凡是参加讲书活动的时候,我的提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花整块的时间认真、反复阅读书,把主要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构思讲稿的坡道怎么设置,主体的框架怎么搭建才更清晰明了,案列该怎么样使用,故事该怎么去讲,哪样的语言更能让人听进去·······如此,“我大脑中寻找价值的雷达一直开着”,不断在这本书中反复搜寻。
3、讲书会让人进入“心流”状态。
在准备讲书稿的过程中,我会全神贯注、点滴入心,我的大脑不断进行摩擦,当大脑受到了足够多的挑战,我也就更容易记住书中的内容了。
有时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嗨了,真的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当一篇讲书稿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感到酣畅淋漓,当我把它再讲出来,让别人哪怕有一点收获的时候,我都收获了成就感。
三、讲书最大的是受益者是讲书人
樊登老师说:“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式,我强烈建议你开始讲书。”
讲书的时候,不得不逼迫自己去思考,这样,就会让大脑的神经元联系起来,大脑越用越灵。
讲书的时候,需要调动自己知识库里的各种知识和素材,再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还可以提高快速归纳能力,清晰地论证能力。
讲书讲给谁呢?不一定要有很多的观众,我们可以讲给家人听,甚至讲给自己听,持续的讲书就需要我们持续的深度阅读,不断地积累和刻意练习会让我们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