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岛 | 顾远: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一个问题

来自小海豚的话:

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小海豚与大家分享了群岛对好的教育的理解,分享了这样的理解背后对于“学习”和“教育”本质的思考,也分享了想要改变教育,把好的教育做出来,需要的是更多的Edupreneur们(指具有创业家精神的教育者),以及分散各地的Edupreneur们的实践、反思和洞察。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把自己认可的好的教育做出来?

群岛所相信并践行的方法论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当我们自己变成希望看见的样子,变化就会如涟漪扩散般发生。

当然,作为传统范式下长大的人,这样的变化并不会一蹴而就。群岛要做的就是和每一位Edupreneur一起,在互相陪伴和探索中自我觉察、刻意练习、化为习惯。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Enjoy reading~

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问题

by  顾  远


《银河系漫游指南》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科幻小说,里面提到了有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外星种族,他们想找到一个能够回答 “生命、宇宙和一切万物” 的终极问题的简单答案,于是就造了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足足运算了750万年,终于找到了那个答案:42。于是那个外星种族在等了750万年之后开始了热烈地欢庆。

突然,他们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答案有了,可是当初的那个问题是什么来着?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和答案与这个种族在这750万年之间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启发意义的小故事。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最后可能也会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但我们是不是能够一直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在为什么而做?

群岛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从起初的“群岛教育加速器”逐渐演变为“群岛大学”,深度支持过的教育创业团队近80个,参加过群岛各种学习项目和社群活动的教育创变者和关心创新教育的人们则数以千计。每一年,群岛社群里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并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我们一直在涌现、在更新。

但是群岛的 “北极星” 一直都没有变过,那就是“推动教育3.0”——通过鼓励和支持教育创变者们,把教育3.0做出来,使好的教育不是停留在“教育理想”和“口号”里,更成为真实的教学实践和稳定持续的教育服务,让更多的学习者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节奏和方式去学习成长。

同时,群岛也在联结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一个个教育创变者,帮助他们成为“发光体”,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变革之中,形成一种涟漪效应,让教育的这片水域更加活跃,让教育的生态更加丰富。

教育领域从来不缺各种理念、方法、工具、技巧,也有很多的培训班、训练营,更不用说大量的书籍、视频、知识付费课程。但是一个人知道,不等于就能做到;而做到,也不一定就等于真的理解、真的认可。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有矛盾的现象。


一堂课的主题是 “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而讲课的形式却是灌输式的;一个人在工作中不断提醒自己要应用 “非暴力沟通” 的技巧,回到家里面对孩子用的却是 “暴力沟通” ;一个教育团队为孩子们提供自主成长式的教育内容,而团队内部却是威权式的管理和科层制的运作方式……


归根结底,这些教育者、教育机构,不管学习了多少理念、方法,不管读了多少书、上了多少培训班,他们始终只停留在 “to do” 的层面,是在记忆和照搬;而

真正的成长和改变一定是在 “to be” 的层面,也就是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自然而然,不假思索。

比如 “青色组织” 是群岛里非常重要的实践准则和学习内容。毛磊是2017届小岛 “童萌”的创始人,他有一句很精辟的话:“想要真正发挥青色组织的潜力,不能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药方来用,而是你要真的相信。”

“当作药方” 就是 to do,只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去学习和应用某个技巧,如果一时半会没有奏效就会扔下来换另一个。


“真的相信” 才是to be的状态,此时你会坚定地实践、主动地反思,遇到困难和障碍并不停下脚步,并且能够始终不断地创造。


群岛所推动的教育3.0愿景,作为一个元概念,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在这个元概念之下,群岛构建了完整而自恰的一整套教育观念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方法论和实践训练,并基于此,设计了丰富的学习项目。


群岛所要做的正是和每一个教育创变者在一起,学习和探索如何才能不止于 to do,而更要 to be。

我们将不仅仅把面向未来的教育3.0作为产品、作为服务做出来,更要将其中的本质和精神,在自己的身上、在自己的团队协作里,在组织层面的运作上,在可持续业务模式的设计中,在自己推动变革的影响圈里……都能够得到展现和体现。

甘地有一句名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他说的不是 “do the change” ,而是 

“be the change” ,要“‘成为’你所希望看到的变化”。

我们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个活泼泼的人,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那个活泼泼的人,一个身心完整的人。

我们倡导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那么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学习,能够自主学习。

我们告诉别人在这个时代要敢于拥抱不确定,那么我们自己就应该善于即兴,习惯涌现。

当我们告诉别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社群里共同创造,那么我们自己在群岛里的学习实践项目也会如此设计和实施。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是抱着 “我只是来跟大咖们学点东西” 的心态加入群岛,ta会有一些收获,但会很有限,并且会错失群岛里最有价值的内容。事实上,这种“你说我听,你教我学”的心态本身就是和我们倡导的教育3.0理念相冲突的,也不可能用这样的心态和方式来推动教育3.0。


所以,参加过群岛的学习项目的教育创变者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不管自己参加的学习项目是什么,总会有一些共性:


—— 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充分体现了社群“共学”,而不是在社群里各自独自地学习。这里没有谁是绝对的单一的权威,他人即老师,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彼此的讨论分享、相互地“垫砖”过程中,每个人都同时成为输出者和输入者,并且参与地越多,体验越多;输出地越多,收获就越多。


—— 所有的学习都不仅是特定主题内容的学习,也同时是一次关于如何学习的学习。教育者未必就是好的学习者。惟有通过对元认知的培养,以及刻意练习,我们才能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的终身学习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爱好者、知识收藏者),然后把这样的学习体验带给更多的学习者。


—— 所有的学习都发生在一个安全、信任、相互支持、敢于拥抱失败和试错的社群环境里。教育3.0的理念需要有一个“青色”的环境,需要这个环境里的每个个体都发生意识进化。所以在群岛的每一个学习项目里,教育创变者们都能参与创建出一个“青色组织”,并充分体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学习、互动,和创造。


—— 同时,群岛也非常鼓励 “涌现”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面临的真实挑战,或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起一个个的项目,组建一个个的“圈子”,共创、共学。

正是因为这些共性,每个人都有机会体会自主学习和社群学习的乐趣、锻炼协同工作的技能、掌握构建社群和支持群体的方法,培养教育创变者之间真诚的友谊并发现更多的合作机会。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体现对于教育、对于创业、对于何为人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所相信的一切。


教育创变者们探索的是教育的蓝海,一片未知的海域。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所需掌握的知识能力各有不同,并不存在一套现成的、固定不变的、适合所有人的课程体系、知识图谱,或是心智模式摆在那里,等着我们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地学习。

因此,在群岛,一方面,我们会培养教育创变者们所需的底层范式,以及在这一范式下的四层进化——个人意识的进化、组织系统的进化、工作协同的进化,以及产品开发的进化;另一方面,学习者要学习什么、以及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组织形态,都会像拼图一样,在每位参与者的探索实践中一点一点地拼出完整的图景,并且它还会随着真实情况的变动而发生灵活的、动态的调整。


作为人类,我们中没有谁拥有750万年可以度过。但是,在群岛度过的每一天,我们都没有忘记自己因何而出发,走上了教育创变的这条“阻且长”的路。


为了走好这条路,我们一起在 to be 中学习,也在学习中 to be。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你可能感兴趣的:(群岛 | 顾远: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