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随着美国哥谭独立电影奖提名揭晓,好莱坞颁奖季正式拉开序幕。

尽管今年多数电影无法在影院得以放映,从而选择与流媒体合作,但并不影响颁奖季的正常运作;

自网飞NETFLIX以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包揽奥斯卡多项大奖后,流媒体的资源逐渐扩大,且奥斯卡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更需要电影和明星的支持。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罗马》

只是今年疫情原因,好莱坞仍旧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大量影片停止拍摄,止步影院,这对影迷来讲倒是不小的打击。

电影仍旧是电影,颁奖季如何运作,也依旧是以“电影”为主

在我查阅奥斯卡历年以来的得奖作品时,发现很多最佳电影都是评论两极化,追溯到黄金时代,也不乏人们口中所说的“奥斯卡标准电影”。

什么是奥斯卡标准电影?

奥斯卡获奖电影《阿甘正传》

这其实没有一个具象,但奥斯卡多偏爱人物传记片、历史片、战争片、励志剧情片,所以很多个性化的导演都未获奖过,如影迷抱不平的芬奇、诺兰、林奇、安德森等。

大卫·芬奇12项提名奥斯卡的《本杰明·巴顿奇事》输给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相反,很多得天时人和的作品得到了奖项,这其中有很多是受政治、社会、以及公关的影响而获奖。

《绿皮书》就是标准的奥斯卡电影,有剧情,有主题,有历史,更有政治因素  

发展到今日,奥斯卡也在逐渐走向颓势,收视率一年不如一年,但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受瞩目的电影盛宴,每年参选报名奥斯卡的外语电影多达上千部,而在这背后,除了好口碑之外,更多的依然是公关游戏

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事实,电影是电影,奥斯卡是奥斯卡

但如果你仔细查阅会发现奥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不是最佳电影,而是“最佳外语片”(去年正式更名最佳国际电影)。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

最佳外语片通过各个国家选送的电影而最终决出,每年多达几百部不同语言的电影形成最强电影阵容,其中更包括三大国际电影节展映竞赛的影片。

而历史上就有包括《窃听风暴》、《入殓师》、《天堂电影院》、《铁皮鼓》等影史经典获得此殊荣。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铁皮鼓》

而今天介绍的《更好的世界》,其实算是一部冷门佳作,尽管它获得了奥斯卡奖,却仍然不广为人知;

想说这部电影的原因也有二,一是它出自于北欧丹麦著名女性导演苏珊娜·比尔之作,二是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也极度影射当今社会的种种现状。

苏珊娜·比尔

苏珊娜·比尔,特别介绍。

最近播出的由妮可·基德曼和休·格兰特主演的热门美剧《无所作为》便是由她指导;

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破点播记录电影《蒙上你的眼》同样出自她手;

在此之前,她已然凭借抖森主演的《夜班经理》拿过艾美奖最佳导演,也在2011年凭借《更好的世界》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正式成名于好莱坞。

《无所作为》
《蒙上你的眼》
《夜班经理》

北欧导演有着相同的影像特质,冷峻、疏离、抽象

苏珊娜·比尔同样如此,只是她较为其他艺术大导演(比如拉斯·冯-提尔)来讲,更遵循叙事规则;导演时常被评论为是过于自私的,雇佣一大批人组建一个团队,只为了满足自己心中所想,但同时输出的内容却又是在为艺术牺牲。

苏珊娜·比尔片场执导桑德拉·布洛克  

苏珊娜·比尔并不是这样的导演,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更好的世界》的缘由,这部电影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能做到这样的电影着实不多,与当今时代,当今社会,当今文明联系成一个纽带,却通过细节化的处理,人类的矛盾和情感谱写成一首自然协奏曲,悲悯的内心中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以小见大,以野蛮的边界刻画出生与死的距离,同时向我们发出最良心的审问:我们值得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吗?

非洲难民营,一群孩子追逐着一辆卡车,卡车上的男主人公安东,眼睛湛蓝而忧郁;

他是难民营的医生,救治着这里物质匮乏,条件落后的人们,每天工作结束后这群奋力奔跑的孩子都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偶尔会心一笑,疲惫地望着非洲平原上空蔚蓝色的天空。

安东是电影主心轴人物,他时常往返于丹麦和非洲,这天工作他看着一名被担架抬进来的妇女,一名正怀着孕却被开膛的妇女,画面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可他依然要全力救治;

他的同事说这是当地恶势力“大佬”所犯下的恶行,看着妇女丈夫可怜而无助的眼神,他也在为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而感到无奈。

而在丹麦,他的儿子伊利亚斯在学校常常被人欺负,他与妻子的婚姻濒临破碎,这个世界的两极似乎无法平衡;

直到转校新生克里斯到来,事情的发生开始展现出不可控的一面。

克里斯刚刚失去了母亲,他随父亲从伦敦回到丹麦和奶奶同住,克里斯的眼神里,时常夹杂着不安和激愤,他凑巧被安排和伊利亚斯成为同桌;

第一天放学就见伊利亚斯被学校的恶霸欺负,后来顺带着自己也被小恶霸打伤了鼻子,所以在第二天上学之际,他决定“以暴制暴”,拿着刀威胁着恶霸,显露出了自己的果断和勇气。

这时,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才逐渐展现,野蛮的暴力正毁灭着这个平和的世界,我们是否应该“以暴制暴”

导演很巧妙的将两条叙事线安插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之中,一个是落后国家,一个是发达国家,可不同程度上的野蛮和暴力同时存在,世界的秩序从来不会因为外界的平和而改变内在的动荡不安

尽管克里斯报复成功,和伊利亚斯成为了好朋友,可他并不认同伊利亚斯父亲的做法;

孩子的天性是很容易被直接释放的,未经过成熟的教育,心智不够完善,所有的一切都很简单直接,你打了我,我就要打你,如果我不打你,会认为我怕你,你的暴力恶行会一直循环。

这依然是一个值得辨析的问题,导演把这份辨析交回给了安东,安东从非洲回来,在和伊利亚斯还有克里斯出行游玩之际,再次遇到了蛮不讲理的恶霸,对方甩了安东两个巴掌,安东并未还手。

两个孩子着实不解,安东教育他们:“如果我还手了,两个人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还不是打得两败俱伤。”

他甚至隔天带着两个孩子找到恶霸,任凭对方怎样耍自己巴掌,他都没有还手,因为在他既定的认知里,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他才是赢的那个人。

暂且不说安东是否战胜了自己的内心,可他确实丢失了尊严,他在非洲看了太多残暴的画面,所以从来不愿看到这个世界四处都是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野蛮人。

的确,在野蛮和文明共存的现实中,一个世界如果要得以更好的发展,需要更文明的对待,但个体无法改变世界,有时候,甚至比自然界的优胜略汰更为残酷。

但安东也在逐渐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一日工作,多辆卡车疾驰而来,那些带着枪的恶势力把难民们都吓坏了,车上的人呼唤着医生求救,他的腿受了伤,而他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大佬”。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救一个恶贯满盈的人,而在他看来,医生的天职就是救人

可在大佬肆意侮辱一个已然死去的女孩时,安东失去了控制,他拖着脚负重伤的大佬扔出营地,看着他被所有人报复,内心不知是悲还是喜。

暴力制服暴力,这是最简单,最野蛮的行为,如今却极度适用于这个荒蛮的世界。

而在文明的现代都会中,嫉恶如仇的克里斯决定策划一起爆炸案,他不想杀人,只是想报复那天打了安东的恶霸,他计划和伊利亚斯炸掉恶霸的车。

原以为在清晨不会有人出没,原以为计划完好无缺,可是就在炸弹爆发之际,一对母女晨跑出现,善良的伊利亚斯出手阻拦,自己却瘫倒在地。

克里斯悔恨不已,他被伊利亚斯的母亲教训了一番,他以为伊利亚斯死了,是自己害死了他。

于是他在阴沉的夜晚准备跳楼自尽,小小的生命要被循环的恶行所摧毁,那一刻,他似乎长大了;

母亲死后,他恨自己父亲放弃了母亲,从此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把自己包裹在严实的盔甲中,不允许别人欺负他,更对那些暴力相向的人极为痛恨。

这是克里斯性格的组成,他失去过这个世界,所以他渴望到达一个更好的世界

安东则不一样,他看过这个世界最丑陋的一面,却依然相信这个更好的世界

伊利亚斯则最简单,他被这个世界暴力过,却又因为一段得之不易的友情和温柔的父爱所包围,所以他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这个世界每年都有无数暴行衍生,或大或小,或战争,或校园霸凌,或社会群像;

我们值得一个更好的世界吗?或者说,我们能够拯救这个世界吗?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不是超级英雄,我们只是平凡人,但我们拥有信念,拥有对这个世界的期许

结尾处,克里斯冲进父亲怀抱痛哭,和伊利亚斯重归于好,安东和妻子在这一件件暴力的催化下破镜重圆,学会了珍视彼此的存在,我们才觉得这份温暖太来之不易。

导演把最后一束亮光照耀了两个家庭,如同照耀着整个世界,她希望人们看到希望,无论你在世界何处,保持希望依然是最美好的事情,我们值得一个更好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值得深思,奥斯卡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