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6分钟说书

前苏联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名科学家。他研究的领域涉及昆虫学,哲学和数学。他生前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他以研究跳蚤作为休息。到1955年,他已经收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很难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仪表端庄,突然无视身旁的行人,跳过水洼,去追一个甲壳虫,能做到这样的人到底是谁呢?

其实这就是今天我想分享的一本书《奇特的一生》里边的主人公——柳比歇夫。


                                       

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的作家格拉宁。

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

格拉宁与柳比歇夫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与柳比歇夫见过两次面。他很好奇,柳比歇夫的一生,干了这么多事情,产生了这么多思想,他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的呢?最后几十年(他是82岁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有增无减。他是怎么做到的,用什么方法完成的呢?作者带着这个疑问,开始阅读柳比歇夫的日记,并研究他的一生,写出了这本书。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阅读这本书后的三点体会。

首先,柳比歇夫到底度过了怎样奇特的一生?

他一生的秘密所在,其实就是运用时间统计法,更好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柳比歇夫从1916年,26岁时开始记录时间日记,之后的56年间(一直到他去世),一天都没有间断过。

他日记的格式,包括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到7行。他的日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语言单调苍白。即使是1942年,他儿子阵亡的消息从前线传来,尽管满腔悲恸,从他的日记里也看不出丝毫的感情色彩。

除了每天的记录,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一些图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显示时间的用途,了解自己在一年中能做多少事情。

第二,运用时间统计法,对于柳比歇夫有什么意义?

通过长期大量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时间感知能力。不用看表,完全借助他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通过这种特殊的能力,他能快速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时间。

由于使用的时间统计法,他察觉到了常人不易发觉的,偷偷溜走的被浪费掉的时间。长期地记录这些,为他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

他的一生,长期践行使用时间统计法,帮助他把一切的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最终能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第三,通过柳比歇夫的一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柳比歇夫的一生是非常成功的了。除了归功于他运用时间统计法,让他拥有了大量的时间之外,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柳比歇夫清楚活着的目的——他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了伟大的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柳比歇夫很早就意识到,要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才能从生活中挖掘时间,此后孜孜不倦,一生忠于一个目标,最终取得了如此的成绩。

对于浩瀚无边的知识世界,人的一生,精力,以及所能完成的事情都是非常有限的。 大自然赋予柳比歇夫完成计划的一切条件——才能和长寿,他还制定了一个时间统计法,并一直遵循使用。然而,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计划了吗?他一度想把研究地蚤的工作同一般理论性问题结合起来,但他没有来得及做。设想的那样多,而最终完成的还是非常有限。45年的研究成果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设定目标和计划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通过柳比歇夫,我看到了一个人对目标孜孜不倦的追寻,最终即使是目标没有全部达成,也会是无限无限地接近自己的目标,并且是不留遗憾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不是单纯地在讲时间管理,而是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你为自己设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了吗?你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吗?

最后想把书里的几句话分享给大家——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生命有限,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就去干自己向往的工作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6分钟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