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时,我离开前后生活16年的北京和工作10年的单位,来到杭州,来到大学;两年后又选择回到北京,并于此安家。做出决定常来自念念不忘,但在当时和刚经过时并不能梳理清原因。新年之初,安静下来,试试做一总结。
一、杭州:你是故乡,也是远方
杭州是家乡的省会城市,小时候从那里中转北京与温州,那些模模糊糊的记忆中,西湖的水还不清澈,城市中建筑鳞次栉比而低旧,还有舅舅过年曾带来的藕粉,甜绸桂香。
成年后移居前,另有过四次短暂接触。第一次在08年毕业前夕,来杭州长长的“文几路参加省考,当然又去到西湖,已经很是洁净,但拥堵不好打车和市中心遍布奢侈品展柜留下了更深印象。第二次是11年单位的实践拓展,第三次是某年的十一去到良渚,没啥记得的。
第四次是2017年的清明假期,在厌烦北京的雾霾和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来杭州散心。从蒋村搭乘一趟公交去龙井茶庄的民宿,途径一站叫“立马回头”,心下暗念:这是让回哪里?只是回头看看,还是要杀个回马枪,又或者只是让回去原有的轨道。民宿两日,很是清幽,让心情似乎也能舒展。然后又去了南浔古镇,本只是想补上12年借调苏州没去全的 “江南六大古镇”,却惊喜发现比其他几个古镇都清净,应了歌里唱的“南浔,难寻”。
又过了一年,移居杭州变得顺理成章。首先是由于找到了在这个城市的工作,离开体制,回到“家乡”,进入大学,难得给自己的心理和周边人都能够交待。然后它串联起我喜欢的“江南“,又似乎能给长久缺失的故乡-归属感找到一条解决的路径。也许还有,它是我重新选择的一个陌生地方,开始自主自养地生活下去。
工作所在的云栖校区居于西湖区一隅,东、南向钱塘与富春两江交汇,西、北向有山围绕。正式报道在10月,是丹桂飘香的好季节,在学校附近800米租住了一间loft,开窗见青山,步行可通勤。安静的南方乡下,像全心复习高考时曾经居住的康桥老街。周边有美院和浙音的存在,也有像样的商业综合体,过江能到更繁华的滨江区。
紧接着的冬天,雨下个不停,南方的湿冷来了个下马威,年会抽中的电暖器正好派上用场。城市还想继续待过一段春夏秋冬,不过这个时候工作上已经决定难以长久。然后是春夏时候的杭州(包括周边),路边风景和时令水果,特别能感受到所在是喜欢的江南。但也有些时候,饮食、建筑和组织风格会感觉到和在郑州那一年相似,“直把杭州作汴州”。
再一年秋冬春夏,整个城市继续到处施工,地铁线路迅速增加,带动着房价和摇号的火爆。不再是游客休养的心境,考虑定居要谈起的话题,和北京相差无二。疫情期间,我住到自己家里,临近充满烟火气的小河直街,比起那摊湖水更爱这里。有逛街、购物、买菜、外卖的便利,同时又能把运河和历史街区作为日常,长久住下去未尝不可,就像在北京时散步的小月河与奥林匹克大道。只是上下班通勤变成单程接近30公里,高峰期穿越景区也难免拥堵焦躁。
两年的杭州生活与工作,并不可能真把未曾从小生活,有发小好友的地方视作家乡。大概回去的意义在于,去实际生活、把自己和地理上的故乡联系。这件事曾做了一部分而未完成,这次完成它,然后就真地清楚了我来自哪里,那里有什么,为什么早早就有离别。
多一份幸运是,那片校园还实践着能种梦想的远方,能看到从更大世界汇聚而来的科研工作者和老师。虽走过一圈的意义与预想不同,是更能关心与自己有关。所向往的江南水乡,是一片景致和生态,更是清静自洽的心境。
二、适合的工作
回溯到04年高考填志愿,感谢上海3+1的高考形式,偏科的我不用面对理化生,只攻一门爱好的历史。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认为喜欢的文史哲不好找工作,对思政和法学还有偏见。。。填了人大招生最多,大二还将再次分专业的工商管理类。到了分专业时,赶上小年进了财务管理,然而从未理解与借贷、核算相关的知识。毕业时奇怪的心态,不想继续窝在学校,希望通过工作获得认可与价值感,IP强国符合心愿。
入局时,大致设想工作满5年最低服务年限后,大概会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许会跳槽、考研或者出国。真正到5年的时间,是地方中心快结束的时候,恍惚间见到的都不是想成为或者成为不了的样子。工作内容偏向行政财务后,具体事务也没有吸引我的地方。因工作需要读的在职法硕已经结业,开始攻学位,但是我感觉还不够对。记得有一天,来到成府路的万圣书园,看不同分类的书架,当看到心理学那栏,心下感应就是这个。于是开读中科院心理所等,很快就发现,学这个确实对头个人议题,可是和职业不对头。回过头主攻法学,拿下硕士学位和司法考试,还想去做IP业务。
很感谢那时候领导曾听我絮叨职业困惑,帮助分析指点,有的意见现在回想才能够理解。我并未发现体制内外有多少不同,一个机构组织运转基本的都是相通的,体制和编制不过是决定具体风格的众多因素之一。决定变动的因素大概是两个:一是趋同,其实纯属自己想不明白就要依靠外界的判断;二是失联,比如所处理的事情和服务对象失去联系,不知道缘由、目标、完成。
曾经我认为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带来职业title的认同与背书,还能带来一群志趣相投的行业伙伴。到目前,工作中主要被称呼过“会计”、“审查员”、“老师”、“律师”,这么看着还挺相通的,有专业资质、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士。只是因为我无法理解“会计”工作,这个称呼就很莫名。初审“审查员”是我现在觉得可以一直做下去的,而能独立工作的实审“审查员”是个好工作。师者用的最广,闻道在先,术业专攻的人都可以称作老师。我最喜欢“老师”这个称呼,曾经面对PRB和WU的老师,会懊悔那是本来能成为的理想的样子(并不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内),还会觉得现在这样,被称作老师并不够格。“律师”我还在体会中,IP人这个群体,算是进入其中了,然后呢。
三、离时代远远,有人间烟火
18年离开北京时,和在京的女友刚开始谈;20年暖气到来时,我回到北京,她变成了爱人。当首先对自己负责,完成自己议题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家庭。
在小家里,我发现归置物品,买菜做饭能带来小目标的完成感。选择好居住的房子,熟悉周边的社区,比那座大的城市开始更让我感兴趣。上班的地方在东二环,写字楼、簋街和胡同交织相连;有几年爱去的蜂巢、保利,离得很近,却没有再去看过。微信圈从去了杭州就开始扩张,可是精力只是那么多,维持好故旧朋友也不容易。IP局的约球和食堂着实幸福,地理遥远,去的太少。懒症未全好,想做的读书、运动还不如意。
山川湖海太过遥远,也不必要是生活的日常;昼夜,厨房与爱,那是能让人安心的东西。离时代的喧嚣远一些,但想离人间烟火近一些。今天晚上,好像听说要放烟花了,撂笔准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