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解读豆豆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解读豆豆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png

《遥远的救世主》是女作家豆豆200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豆豆1970年出生,高中文化程度,是一个低调而神秘的作者。从1996年至今,只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分别是2000年出版的《背叛》、2005年出版的《遥远的救世主》和2013年出版的《天幕红尘》。前两部都改编成了电视剧,由国内一线演员担纲主演,播出后大受欢迎。

虽然有两部大红大紫的作品,但豆豆一直是一位低调的作者。除了接受过2000年《啄木鸟》杂志对她的唯一一次访谈,基本找不到她的公开资料。

据豆豆坦承,她17岁时认识了李红英,这个人在豆豆的写作生涯中举重若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豆豆的人生导师。李红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豆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0年,李红英到欧洲定居,此后不断给豆豆寄来大量的参考资料,而且每次回国都会给她讲述一些异国度的陌生生活。

说完了作者,我们来看这部小说。小说主要情节以女主人公芮小丹在爱情的名义下,向恋人丁元英讨要一份礼物为线索,通过所涉各色人物思想的激烈碰撞,有哲学之思,有文化之辩,有道德之争,有宗教之论,有冲突也有融合,其核心问题可归结于“文化”二字。

这部小说出版之后,很快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天道》,于《2006年在电视台播出。该电视剧播出之后豆瓣评分高达9.1,被称为“国产神剧。”大家众口一词说这个作品反映出来某种生活以及人生的真实。何为天道呢?其实大抵也就是人生,千千万万个人生,就像当初有人说,何为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那么这部剧所谓的天道大约也就是人生之道。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解读一下这部作品。这篇小说大约46万字,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阅读该小说。

一、天国在哪里?

这一部分讲到文化属性和救世主的含义。看过小说的人一定对其中一个老被丁元英拿出来说的词——“文化属性”——印象深刻。我们就先从这个文化属性讲起吧。

我们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俗话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在古小说中经常出现。一般江湖卖艺的开场就是这两句话,意思是,在家靠父母抚养,出门靠朋友帮助。拿到现在,信耶稣就靠上帝救赎,信佛教就靠佛祖保佑……靠谁都行,就别靠自己,自己靠不住。

从这个“靠”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属性。“文化属性”这个词在小说中几次出现。丁元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大的文化,它的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受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

丁元英在德国留学多年,在接受西方虎狼文化的同时,也有机会以西方文化为镜像来关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弱点。小说中写到他特别喜欢芮小丹牵着一条狼狗警犬的照片。小丹说,那条狼狗特别像他。这里是一个巧妙的隐喻。纵观全书,比较优秀的女子像肖亚文、欧阳雪都很难找到合适的配偶,可能跟中国男人缺少雄性文化有关。而书中男主人公丁元英最初在拒绝芮小丹的理由也是,“你想要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而我并不具备……”当然,丁元英只是谦虚,他是完全具备这种雄性文化的基因的,但因为他过于注重自己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的遗传,而事实上,他是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强势本质的。

何谓救世主?“救世主”这个词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一再被表述。《遥远的救世主》中一再陈述的救世主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的概念。

在中国,人之上有天,旦夕祸福,因果报应都出之于救世主。俗语中所称“老天爷,你睁开眼睛看看……”“人在做,天在看”、“青天大老爷”等等,这都是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关于“天”——救世主的朴素表述。

西方基督教经典《圣经》这样表述:上帝是万能的,掌管人的善恶、生死;有天堂有地狱,神爱世人,神爱是终极之爱……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现实生活艰难坎坷,所以人们才会渴望理想中的“天国”,也才需要一位能够指引人们走出困境的“救世主”。小说中这么说,“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就是天道”,可以引申为遵循规律做事的人就是自己的救世主,遵循规律的发展的社会就是天国。

小说中所涉及的文化层次混杂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真可谓是一盘杂烩汤。下面简单阐述。

首先是儒家的仁本思想。“道之大者,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是儒家追求的最大目标。达到“天”的手段就是儒家推崇的“仁”。时至今天,这个“仁”的种子仍然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

小说开篇丁元英结束自己运作的德国私募基金,就是出于这个“仁”本的思想。短短11个月,私募基金的利润达到4280马克,他个人的收入高达1712万马克。但是他不到合约规定时间就结束了私募基金,以至于被德国人怀疑恶意敲诈并冻结了他的个人收入。小说中写道,结束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愿因为中国股市的不健全而将国内百姓的钱放进德国人的口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传统的道德使命感最终使他做出这一不被很多人理解的举动。

在中国人看来,仁者爱人的儒家文化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中国人的良心。小说中,热爱中国,能够做出结束私募基金这一行为的丁元英当然是在物质欲望中保持着最高理想的仁者。

其次是佛家的禅语。所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是佛教中的“天”和救世主文化。意思是,用自然的方式,来感悟天道的规律,通过模仿自然也就是规律,来实现天道、最终寻求救世之道。

小说中欧阳雪这个人物,较好体现了在人世沉浮中保持清醒理智、遵循自然规律的天道。欧阳雪是一个从贫困中挣扎出来的女孩,她从不指望救世主,而是选择自立自强,靠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奋斗,从开混沌摊一点点开疆拓土,最终开了一家大酒店。她不贪不嗔不痴,活得自在,最终也得到了最大的福报;肖亚文也是一个活在俗世的聪明女孩,以力所能及的智慧与丁元英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最终在拯救格律诗的危机中把握了机会,实现了个人事业的逆袭。其他的人物,如冯世杰、叶晓明也都是俗世的小人物,但保存了基本的道德良知和为人的底线,为自己东山再起积蓄了力量,不像刘冰具有“贪嗔痴”,最终得了精神绝症,跳楼殒命。还有一众王庙村村民,虽然受制于弱势文化的属性,但是他们朴实,干别人干不了的活,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最终赢得了官司,保住了公司。至此为止,我们会发现,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这就是佛家文化给予我们的启示。

再次,上帝的权威——所谓三位一体的真神。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圣经》中声明,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他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这就是三位一体。

上帝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审判说等构成了基督教义的精髓,倡导一种忍耐、顺从、因信得救的救世文化。小说中在芮小丹给死刑犯王明阳划上一个句号的论辩中,提出并践行基督教义中进“窄门”的救赎说,“进了窄门,神会告诉你,我不存在。神就是你自己。”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芮小丹最后选择自杀,保留自己在恋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也令人信服。是的,我自己就是神,我可以决定自己的选择,我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之,救世主就在我们自己手中,就在我们心里。在芮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里;在欧阳雪踏踏实实的苦干里;在白领女性肖亚文敏锐的商业嗅觉里;也在王庙村村民一张快要磨光的打磨纸中……在一众朴实小民为了改变自己贫贱的生活而勤勤恳恳的努力里……

二、 英雄在哪里?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丁元英和芮小丹。丁元英是一个具有“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的形象,以“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别无它法”为人生哲学的亦神亦魔的怪人;女主角芮小丹,拥有德国永久居留权,拥有魔鬼的身材,天使的面孔,从事着一份代表社会主流的警察职业,是一个集一切美好于一身的女子。

我们先来说丁元英,不管从哪个角度,他都是一个高人。从小说一开头他即放弃的私募基金和后来对王庙村的扶贫,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正如小说中展示的,丁元英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准确的判断。我们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看到作者对丁元英过人才智和胆略的赞叹。这里可以说句题外话,丁元英扶持王庙村脱贫的生产方式,正是之前社会上流行的“山寨”的原型。这在小说出版的2005年,“山寨”还没有成为流行模式。

丁元英在德国留学很多年,毕业后在德国买了房子,并且获得了永久居留权。他认可和吸收了西方文华中的个人主义和道德观,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个人奋斗的精神,还有实用主义的各种技能。可以说,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金融大鳄,他也是一个驰骋商场的实用主义者,深知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把西方文化中那种实用、功利的东西吸收进来之后,再辅以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丁元英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呼唤的英雄!

同时,丁元英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产儿,儒道释,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他和韩楚风五台上跟佛家主持智玄大师谈禅论道的情节。

而女主芮小丹是现代奇女子,她漂亮、善良、聪慧、高贵,活得洒脱自在。她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在法兰克福生活,拥有德国永久居留权。但她选择放弃一般人所理解的奢侈生活,包括德国的永久居留证,选择回国做一名人民警察。正如文中丁元英对她的评价:这才是真正的自性作为,所谓不昧因果,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该拿就拿,该放就放。芮小丹是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形象,活得简单、洒脱,堪称“天国的女儿”。她拥有一颗至真至善、不着一相的心,对待工作,在警察的岗位上,她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抓捕、审讯、替同事值班,为犯人着想……她尽心尽力尽到了一个警察的责任。就连一个差点置她于死地的囚犯临死前的求见要求,哪怕自己正处于赶往机场的匆忙中,她也是尽力满足;小说最后的情节中,导致她重伤自杀的起因也是由于她替同事去接送老母亲和妻子的路上遇见通缉犯。在危机时刻,她选择一力承担警察的责任,迎头出击,没有因为自己势单力薄,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就选择避险。因为她深知自己是一个警察,只要一天是警察,那就没有避险的权利。

对待爱情,“爱就是爱了”,爱了就主动出击,大胆追求,丝毫没有小女子的扭捏作态,文中这样写,女孩子的十八般武器,当上则上。之前我一直不太了解芮小丹请丁元英来家吃饭,然后进行“全裸色诱”之的招式,现在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也可以跟在芮小丹死后丁元英对她的评价是一致的:“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三、爱情在哪里?

丁元英和芮小丹个性非常不同,信仰也不一样。但这两人最终相爱了。这当然基于这两人有共同的在德国生活的经历,有着被德国主流社会所排斥为异己的相似感受;同时两人身上有着相似的对名利的淡泊。后者可能才是两人最终走到一起的原因。

丁元英是一个极品混混,是在中国生长的传统文化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无私的叛逆者,他悟透社会、文化经济和人性;而芮小丹,一位天国之女,莱茵河畔的独立思考者,天性自由活泼,敢爱敢恨。两人一个是商界大鳄,一个是警中巾帼,这两人相爱了,看似不伦不类,实则有着深刻的惺惺相惜。
丁元英是一个悟道者,在遇见芮小丹之前,他不再相信爱情,他懂女人,也尊重女人,他“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然而其内心的坚持在奇女子芮小丹面前最终土崩瓦解了。

芮小丹的爱、芮小丹的圣洁值得丁元英用全副身心和灵魂去体会和领略。芮小丹的爱情观是,“如果我不是我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那是你爱你自己,那就没有爱了”。总之,芮小丹是一位具备人格独立的爱情至上者,她不只具备无私的女性之柔之爱,还具备不掺假的大爱——母性之爱、圣洁之爱。让悟道与超脱的丁元英失去了自信,让他甘愿拜倒在小丹的石榴裙下,为其驱使,甘心送她一个王庙村脱贫的“神话”,其出发点不过是作为爱情的见证。最终,丁元英在明知前方有困难、有艰险的情况下还是义无反顾出手了,其动心处也便在一个爱字上。

小丹之爱让中国男人最动心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女子对丁元英有一腔“疼他的心”,这于女人是本能;但对丁元英来说,这是他一直渴求的爱的归宿。这种爱是醉人的、安全的、无私的。中国男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颗巨婴的心,对芮小丹所给予的这种母性之爱大多无法拒绝。

当然,小丹之爱无私、圣洁、母性;但是丁元英的回馈也是掷地有声的,所以二人的爱情才引起读者和观众那么强烈的共鸣和向往。

丁元英从心底尊敬芮小丹,对女友的人生、工作、职责都给予全身心的支持和肯定。为了给芮小丹一个神话的承诺,他义无反顾带着一个贫困村走向脱贫致富的艰难之路。在接到小丹临终的道别电话时,他无法出言阻止,只能忍痛沉默着放下电话。因为对于女友的选择,他唯有理解和尊重。这是两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对彼此的信赖和认可。

丁元英和芮小丹之间不仅仅是肉体上的鱼水共欢,还有精神上的默契交合,这是真正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高度同一。他们不是一种人,他们是两类文化的交汇,彼此领悟,尊重也钦佩对方身上那一种与自己看似不同却又很类似的文化气息。他们又是同类,因为他们执着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正是这种与常人思维不符的观念最终使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两人都固执,甚至是偏执,这让他们痛苦,但是骨子里的倔强和对于价值观的坚守最终使两人超越生死,合二为一。

世上都在怀疑丁元英对芮小丹的感情,对丁元英施之于质询和责骂,小丹父亲甚至不让他参加女儿的丧礼,也不让他人告诉其墓地所在。但是,丁元英对芮小丹的感情需要外人理解吗?答案是不需要。如果需要,那是对两人感情的最大的亵渎;如果需要,那么芮小丹就配不上“天国之女”的名号了。人以类聚,丁元英和芮小丹属于同类。他们的世界自成一体,除此之外的世界与他们类不同,道亦不同,价值观当然不同。丁元英和芮小丹本就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惺惺相惜,同生共死,根本不在意也无需在意外界的眼光。


虫子1.jpg

最后,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总结一下豆豆这部长篇小说。第一个方面讲天国在哪里,不管是从儒释道的哪个角度来讲,天国都只能在我们自己手中;第二个方面讲英雄在哪里,这一部分主要赞美宗教情怀和世俗理想中的英雄。时代呼唤英雄,小说的男女主人公丁元英和芮小丹都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只不过都是剑走偏锋的另类英雄;第三个方面特别给大家讲了极品混混和天国之女的爱情绝唱。丁元英和芮小丹看起来极不相同的两个人,但却演绎了一出爱情绝唱,当真是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解读豆豆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