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将分组从路由器的一个输入端口移到合适的输出端口
路由:确定分组从源到目标的路径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使分组一站一站接力,正确发向目标站
完整:目标所有的站地址,在路由表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表项,没有处理不了的目标站地址
算法在计算机上应简单:最优但复杂的算法,时间上延迟很大,不实用,不应为了获取路由信息增加很多的通信量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通信量变化,网络拓扑的变化算法能很快适应;不向很拥挤的链路发数据,不向断了的链路发送数据
产生的路由不应该摇摆
对每一个站点都公平
某一个指标的接近最优,时间上,费用上,等指标,或综合指标
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的定义: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而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AS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和共同的度量以确定分组在该AS内的路由,同时还使用一种AS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以确定分组在AS之间的路由
现在对自治系统AS的定义是强调下面的事实:尽管一个AS使用了多种内部路由选择协议和度量,但重要的是一个AS对其他AS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在 1982年发布的BSD-UNIX 中实现
采用 Distance vector 算法
在邻居之间每30秒交换通告报文
定期且在改变路由的时候发送通告报文,在对方的请求下可以发送通告报文
要点
如果180秒没有收到通告信息 => 邻居或者链路失效
RIP 以应用进程的方式实现,通告报文通过UDP报文传送,周期性重复
网络层的协议使用了传输层的服务,以应用层实体的方式实现
最短路径优先 是因为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SPF
OSPF只是一个协议的名字,它并不表示其他的路由选择协议不是最短路径优先
OSPF是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为了使OSPF能够用于规模很大的网络,OSPF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范围,叫做区域(area)
2个级别的层次性:本地, 骨干
区域边界路由器: 汇总(聚集)到自己区域内网络的距离,向其它区域边界路由器通告
骨干路由器: 在骨干区域内运行OSPF路由
边界路由器: 连接其它的AS的边界路由
1.OSPF对不同的链路可根据IP分组的不同服务类型TOS而设置成不同的代价,因此,OSPF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可计算出不同的路由
2.如果到同一个目的网络有多条相同的路径,那么可以将通信量分配给这几条路径,这叫作多路径间的负载平衡
3.所有在OSPF路由器之间交换的分组都具有鉴别的功能
4.支持可变长度的子网划分和无分类编址CIDR
5.每一个链路状态都带上一个32位符号,序号越大,状态就越新
6.OSPF还规定了每隔一段时间,要刷新一次数据库中的链路状态
7.由于一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只涉及到与相邻路由器的连通状态,因而整个互联网的规模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当互联网规模很大时,OSPF协议要距离向量协议RIP好得多
8.OSPF没有坏消息传得慢的问题,据统计,其相应网络变化的时间小于100ms
1.一个BGP发言人与其他自治系统中的BGP发言人要交换路由信息,就要先建立TCP连接,然后在此连接上交换BGP报文建立BGP会话,利用BGP会话交换路由信息
2.使用TCP连接可以提供可靠服务,也简化了路由选择协议
3.使用TCP连接交换路由信息的两个BGP发言人,彼此成为了对方的邻站或对等站
Inter-AS:管理员需要控制通信路径,谁在使用它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Intra-AS:一个管理者,所以无需策略。AS内部的各子网的主机尽可能地利用资源进行快速路由
AS间路由必须考虑规模问题,以便支持全网的数据转发
AS内部路由规模不是一个大的问题
Intra-AS:关注性能
Inter-AS:策略可能比性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