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不要再一味讨好别人了

豆瓣畅销书榜单前十名的一本书,刚开始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心想:这本书是不是能够治好我的讨好型人格,不再害怕被人讨厌。抱着与这个世界为敌的愿景,我打开了这书。

这本书是有两位日本作者合力编撰的。岸见一郎是一位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一直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本书由其负责原案。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见长,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


书的内容是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结合具体的案例,就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有很深的体验感。两位就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通过阿德勒心理学进行了讨论,如自卑感、童年经历、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等。

是否还在责怪父母童年时打你?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过去决定了现在。现在流行的心理学中,都把当下人的心理问题归结为童年的经历,由于不幸的遭遇,导致了心理闭塞,害怕与人交流等等。比如书中的案例,一个朋友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虽然非常想去外面,拥有一份正常的工作,认识朋友。但是每次踏出房门都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也许就是因为父母的关系不合,或者是在学校或职场收到的心理创伤。

而这种因为过去的原因,决定了当下状态的说法,一直影响着我们面对苦难时的心态。而这种心理归因的做法,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是不被认可的,它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上面那位朋友不是因为心理创伤不能出门,而是他为了不出门的目的而制造了心理创伤带来的不安情绪。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父母童年时打你,给你造成了什么样的心理创伤,这是已定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和利用这件事。如果把它当做当下逃避苦难的借口,那是不可取的,不能把过去的因素强加到现在身上。


是否还在为自卑而苦恼?

要明白自卑感并不是一件坏事。起先它源于人类为了摆脱无力感,追求进步的心理。当无法完成理想、自我感觉没有进步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感。同时自卑感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判断,认为自己还做得不够好,也会产生自卑感。它是一种促进健康、努力和成长的刺激,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

我们所苦恼的不是自卑感,而是一种自卑情节。自卑感本来是一种正向的鼓励刺激,因为有不足的感觉,所以要更加努力和进步。而在自卑情节中,这种正向动力变成了一种悲观的借口,不是促进更好,而是失败的托词。比如我学历低所以才没有面试成功。这种言外之意是,只要我有了高学历,立马就能入职新公司。但是现在我没有,所以失败了,这失败并不怪我。

这种自卑情节,往往是我们蜷缩在自己的全安区,不愿意走向改变的一个稳定的借口。应该正是自卑感带来的动力,以改变现在为目的利用它,促进自己成长。


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

想一想,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认可之中。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努力上个好学校。希望得到朋友的认可,毫无思考的就满足朋友提出的要求,被称为老好人。希望得到同事、领导的认可,就在忙碌的工作中被卷着加班还要苟延残喘。

为什么呢?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更加的轻松。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不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也不用为未来的选择而烦恼。别人安排好的道路,根据他们说的去做,走下去就不会迷路。如果自己决定生活方式,可能就会面临迷路的难题,甚至还要为自己的生存去绞尽脑汁。

所以为了得到认可,自然而然的变得顺从他人,不想被别人讨厌。康德把这种自然的欲望和冲动,称之为“倾向性”,就像是自上而下从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轻松闲适。但是这种生活并不自由,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向上推的态度。

这当然不是说要做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而是认真对“自己的课题”负责,面对别人对自己干预的时候,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轻松,就像把石头从坡底推向坡顶,逆而行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不要再一味讨好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