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
中本聪把记录着比特币过去10分钟交易结果的账本叫做一个“区块”
那么若干个时间段账本连接起来就是“区块链”
(没有什么高深莫测,豆腐碾成渣叫豆腐渣;区块连成链叫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
中本聪设计比特币实现方案把①分布式系统②加密技术③共识算法组装起来
组成了一台精妙的机器,就成了区块链技术
(其实世上本没有区块链技术,把若干理念和技术组合起来就有了)
前面两篇咱们说让大家不要对区块链技术望而却步,同时意识到数据资产的价值。今天我们聊聊人性、共识和激励!
1.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自私的基因
互联网提升效率变万里之遥为一键直达的同时,人与人面临着在陌生中沟通、合作、交易等场景,我们享受沟通便利的同时要担心信息泄密;我们联络合作畅快的同时要担心交付质量…因为人性是有“恶”之一面的,甚至网络保护隐私的同时更促使人性暴露他的逐利和自私。
区块链技术能够被视为“革命”,自然不是因为他成就几千亿“市值”的比特币,而是中本聪组合使用这些组件的操作开动了一台精妙机器——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让:一群无需信任的“人民群众”(来自各地,任何可能接入互联网的“矿工”),基于自私的目的(通过竞争,获得交易佣金和奖励币),客观上有效维护了一份全网公开的账本(3000万用户,数据完整公开,不可篡改),甚至成为目前最可信的价值存储介质。
有人用类似的逻辑去构思:让“航空延误险”应用区块链,可以基于智能合约,完成目前投保、验证、赔付过程,并且整个数据透明可见。这种不再需要一个中心或者雇员提供服务的设计,可以节约传统保险公司中心化操作过程中60%耗费在销售、管理等环节的成本,更好的给与参与人回馈。
2.无需信任的“人民群众”:共识&激励
第一篇我们说技术实现是“成就之器”,制度设计是“产品之魂”。比特币、以太坊虽然经历若干次质疑、分叉,但其价值长期被认可主要就是基于制度设计的精妙,那么设计“魂”需要注意什么呢?
【共识】
共同认识,建立共识并不是新的概念,比如“校花”可说就是一定范围内学生节点基于审美达到的一种较为平衡状态,可能你不认为她最美,但是你接受这个共识。
在区块链系统中的共识机制基于节点要在无需信任彼此的条件下运作,设计时候首要考虑一致性和安全性,比如防止二次支付、51%算力攻击等;其次考虑后续加入者的扩展性,也就是当系统成员和待确认交易数量增加时系统负载变化;另外兼顾容错性、性能效率和资源消耗。目前常见的共识机制有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工作量证明 (POW)、股权证明(POS) 、股权委托证明(DPOS)…
区块链这种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后续修改可谓难上难,所以不适用互联网思维里面常说的精益创业、MVP迭代,设计上需要考虑全面。如比特币的POW,我们也说是“按劳分配”,实际上在执行过程本质基于“按结果分配”,即奖励是给与那个最快算出结果的矿工,其他人虽然耗费了算力,但无回报;另外倘若出现多个矿工同时算出结果,又约定“最长链胜出”,即哪个胜出取决于矿工在哪个版本上最快解出下一个区块,最长的链为主链,也就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共识链。
【激励】
相比起以企业组织中心体发起,人力部门执行奖酬形式的方式,去中心化的“激励”由于没有所谓强控制的劳动关系、工作环境也没有执行复杂核算量化的人员,因此一般是围绕发行和分配进行机制设计——这个机制就是要让每一个自私的个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自发完成协作,并客观上满足系统需要的设计。
有人说这套激励机制是区块链最伟大的发明,让无数人前赴后继往里冲,并且不在意某些节点的离场和随时更换协作对象。如比特币激励早期参与者:
①挖矿从每次奖励50个比特币四年一递减到现在的12.5个,但是难度却从原来使用电脑PC即可挖矿变为现在需专门矿机、矿场;
②矿工自由竞争的同时又有“每2016个区块”(约2周)系统根据挖矿完成时间调整难度,来确保获得激励的难度平均值在10分钟,这就让参与者自洽地达到供需平衡,基于比特币价格和预期进行算力投入;
③机制设计不仅获得固定奖励部分还有所记账时段手续费,带来即使全部比特币挖矿结束,只要比特币交易还在,就依旧有“动力”继续工作;
④关于51%算力攻击也在这套设计中得以自约束,即拥有51%算力方是相关投入资源最大者,一旦其通过做“恶”取利,则会伤害整体共识带来价值体系坍塌,而其“投入资源”和“取到的利”则会成为这种价值坍塌的直接受害人,于是:承认人性中的恶与自私,用制度把趋向共识的行为激励出来,并且让个体为了自身利益而维护这套共识和激励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