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怎样过一天呢?
这是在读完L先生说的《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这篇文章后脑中最先跳出的疑问。
文中L先生描述的“任务心态”,我感觉把像我一样的中青年一代在如今越发内卷的大环境中的焦虑状态总结的非常到位:每当我们想打破日常生活的琐碎,学习一点新技能或新课程时,总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新任务心态”,即下意识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这是一项新任务,我不能用日常生活的状态去处理,我要好好准备下再行动。如此的结果,往往是拖延,准备着准备着,几月甚至几年时间过去了,回头看才惊觉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第二种是“完成任务心态”,即经过详细分解计划,开始行动,把自己调成“战备状态”,规定每天必须完成多少任务,并且为其赋予很强的意义和仪式感,似乎每天都在冲刺。
试想下,每天都在冲刺,你能长久坚持吗?甚至当某一天没有达成任务,还会陷入焦虑、自责、挫败等的精神内耗中。连小朋友教育都在提倡快乐教学,我们这样学到的东西,真的能用起来吗?
2
究竟为何我们会产生这种“任务心态”呢?
L先生认为:大脑是向往稳定的,会希望每天的生活方式可预测,那样会消耗更少能量。所以当有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的大脑会热衷于捍卫和保护自己的日常,把超脱于日常的事物视为敌人,所以消灭敌人就是我们的任务。
我们要么逃避敌人,沉浸于以往日常(即新任务心态),要么是进入战备状态,快速完成任务,把敌人干掉(即完成任务心态),以至于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和幸福感。
所以就进入一个怪圈:停下来,很舒服,不满足;往前走,能满足,但不舒服;而徘徊在中间,既不舒服,也不满足,久而久之,甚至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挣扎和失败的真实写照吗?
3
如何跳出“任务心态”呢?
L先生认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该把自我提升看做一项任务,把它和生活区分开,而应该把它理解为就是日常生活本身。
简单说呢,就是把想学的东西,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长期践行,如果是能达到每天不做会觉得少点什么的状态,我想不做高手都难吧。
具体怎么实施呢?L先生提出用“优化心态”代替“任务心态”。
怎么优化呢?分三步:1)深挖自己的意愿 ;2)将意愿简化成最简单的步骤,养成习惯;3)关注行动的过程,及时得到反馈。
4
那我就从第一步做起吧。
L先生说,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我想怎样过一天呢?不妨从明天想起。
冬日的清晨,我从睡梦中自然醒来,看看时间尚早,再微微眯眼,回味享受片刻被窝的温暖。然后不急不慢地穿衣起床,洗漱,涂脸,再为自己准备个丰盛的早餐,慢慢吃着,边吃边翻翻手机,看篇文章,或者看几条新闻。
吃完早饭,换好衣服,涂好口红,对镜中的自己笑一笑,出发上班去。
路上不要匆匆忙忙,四处看看,有什么好玩或者好看的景色,用手机记录下来。
八点半,到达公司,进入工作状态,尽快完成当前手上的工作。累的时候,不妨站起来走走,或者稍微摸小会鱼刷会手机,可以看看辉哥的知识星球。
十一点半,该午饭了,和同事说说笑笑下楼排队。
午饭后,时间允许去院子里走走。 天气特别冷的话,回办公室站会也行。这个时间可以打开微信读书,看看书架上最近打开的书,有感触的话记个一两条读书笔记。再午睡大约30min。
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尽快处理手上的工作,争取不加班。
下班路上想想晚饭吃什么,去菜场买个菜,回家再做个晚饭,吃饭的时间看会电视剧或者视频之类。哦,对了,再瞅几眼种的肉肉,观察最近的变化,欣赏欣赏自己的“杰作”。
时间来到晚上七点半,翻开昨天看的书,认真看上约1-1.5h,记不住或者不理解的,顺带记个笔记。笔记不用多工整,看懂即可。
九点,开启运动时间。先跟着视频跳会舞,热热身,脚不凉了,再开始瑜伽,开始跟着视频里的老师放松身心,深呼吸,一个一个动作观察自己的状态。结束练习后,也可以适当垫子上休息会
十点~十一点,睡前洗漱收拾。
十一点上床准备睡觉,再翻开枕头旁的书看两页,日记本上简单记录下今天所得。
十一点半啦,熄灯睡觉,和自己说晚安~
5
梳理完一天,除去已经形成的习惯,我发现当前自己最想融入日常的有三件事:
1 )悠然的吃个自己准备的丰盛的早餐
2 )边吃晚餐边看视频,可以看看自己想看的电视剧。
最近发现自己看电视剧会不加节制的熬夜看,这种坏习惯非常不好,仔细分析缘由,我想还是对自己太苛刻了,总是压抑自己想看剧的心理,越克制,越没放松的感觉,越是在学习其他的时候三心二意,而一旦打开那个压抑的口,就又会关不上。
所以不妨就每天给自己允许个特定的时间段。
3)晚上学习1.5h左右
这个是自己一直很想养成的习惯,可总被其他事占用。但是也急不来,凡事还是要一点一点融到日常,才能慢慢变成习惯呀。
就像L先生说的:不要贪多、求快,哪怕一周只能尝试两三次,一个新方法磨合一个月,也是可以的。不断的践行它,直到它被逐渐内化、吸收,完全成为下一个本能了,再去尝试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