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一场拙火分娩|流浪星际的中国心灵

一颗地球,靠着10000台推进器的动力在星际间流浪,真的是一个很孤独的意象。因为它不再有可以回去的故土,而只能把故土背负在身上,连同那些血脉亲情。而这种流浪又是感到如此脆弱,因为它仅仅只是在出发的阶段,利用木星引力弓试图抛射到半人马座比邻星时就几乎陷入彻底绝望的毁灭灾难中。。。

这部里程碑式的科幻所塑造的宏大想象中,中国不断发展的科技力量似乎开始搅动文化集体意识中浓厚深重的故土家园情怀,带来了一场剧烈而痛苦的剥离土地母亲的分娩,这种对土地母亲复杂的情结早已萌芽在原著刘慈欣的想象中(刘慈欣是巨蟹座)——渺小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流浪,它不再只是脚下的土地母亲,而只是一个星际孤儿。太阳父亲的暴烈欲将它毁灭吞噬,它只能将自己放逐。这种流浪因而成了一个背井离乡般的诅咒,几十亿人的流浪则成了一段史诗悲剧。这个流浪的地球终究要开始思索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它还是地球本身吗?它还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吗?也许几十代人过后,人们便不得不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比邻星还是其它的选择?

但是这里的地球还没有意识到这点,它还处在分离的阵痛中,对故土家园的血脉亲族依旧无限的依恋。那种普罗米修斯式的自由依然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担。但从这里开始这颗地球逐渐有了“星际”的概念,它从宇宙中看到自己。

导演郭帆(射手座)通过引爆木星大爆炸为这段漫长路程点了出发前最后一把大火,将一开始就昭然若揭的悲伤在这里动员成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希望。木星不单单成了前往半人马座比邻星的重要跳板,爆炸产生的反向冲击波似乎也成为了深沉的家园情怀在危机关头不得不引发的一场“拙火”,拙火的扩张力量不单推动地球逃出被另一片“土地”吞噬的灾难,它引发的“净化”其实早在推进器点火使地球停转时就已经发生,那些中国引以为豪的硕大都市及其地标都被极寒所摧毁。。。这一幕想象力背后浓厚的情感,连同那个流浪地球飘逸虚空的意象,独属于我们这片5000年的华夏土地。

如果离开了地球,或者说地球离开了它的太阳系,人类的精神之根在哪呢?导演让吴京所饰演的父亲在木星大气的英勇牺牲重新提醒观者一种我们最为熟悉的精神理想形态,正如导演所期望展现的,朱自清《背影》中那个始终遥远的父亲的原型。他因为背负责任而带来距离,他的爱隐忍而充满牺牲。爱在这里不只是为了相聚在一起,它的意义在于守护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它融入家族血亲,遍及人类手足之情。在这里它呈现的不是柏拉图式纯粹理念下由个人独自体验的爱,那在美式科幻里可以找到,而同样是独属于东亚土地的血脉亲情,和它所眷恋的土地一样可观可感。影片结尾父子孙三代的继承力量重现在那部播喊着“土味”口号运输车中,地球已然流浪,作为人类的未来身份之谜也许还并不重要,因为家族的亲情传递依然可以慰藉对故土的依恋,也依然可以指示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想象引导科技的发明,东西方不同的想象起源指引了不同的前进方向和决策方式。人们不单单追求理性和正确,也追寻意义和情感,人本能地渴望了解自己是谁,那也是祂寻求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美式的想象是天王星式的,它总是能离开故土去建立新的的家园,新约克,新耶路撒冷~它对土地的感情是基督教式的“道成肉身”,“…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它对亲族之爱的表达是个人性的,“我”只在和“你”的关系中经验这份独特的爱,它是一种“约定”超过其它的关系。但这种想象仍寻求下降到土地之中,因为狂想有时飞得过高便变得虚无和自恋,只有在具体的形式中才能积淀实在的意义。它同时也把这种契约精神投射给土地,能够实现爱的约定的地方,便可以成为家园。

“布兰德,她还在太空里,在搭建营地,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星系。也许她现在正在准备去睡一个长觉,沐浴着新太阳的光芒,在我们的新家.......”

而中国式的想象则可以说是土星式的,它从来都是根植于土地的。土地本身是生命最厚重深沉的表达,它“厚德载物”,是世界的根源,凡人的生与死都在里发生,所有狂想都在土地上折腾,不管是追日、移山还是填海,土地上挥洒了人们最浪漫的想象热情,而至于天空,那是出家修道的仙人清冷的居所。在这里,像在石头上镌刻般记录下来的才是意义和价值的最正统来源。因而爱的表达也同样被比列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脉上。爱的语法是家族式的,来自每一代的奉献和牺牲,因而继承的责任成了最为爱最为隐忍的形式。在“我们”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来源,在责任的背负中,“我”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我”的存在因而被记刻在这片土地上而过获得了接近永恒的意义,责任的重担也因为感应土地的厚重而值得深沉回味。

但土地终究不是永恒,仙人的天宫遥远却充满了长生和解脱的诱惑。无论对土地多么依恋,当生存下去的渴望被逼到极限时,“长生”成了土地上最广大的人们共同的追求,无论脱离土地是多么痛苦的过程,人们愿意为土地家族的血脉长延背负有史以来最沉重的责任。如同美式想象一般,我们把对土地最难以割舍的情感投射给了天空,那颗背负“地球”之名的星星成了流浪穹宇的终极家园。这如此孤独的一幕可能真的是历史上第一次被我们想象出来。

电影本身和导演团队的经历一再和观众共鸣出一种英雄原型,一份英雄情结。中国的土地太缺太渴望这个了!几乎那些彰显了英雄精神的作品都成功了,上一次是《大圣归来》、最近的是《白蛇:缘起》,而那些泯灭和绞杀英雄的作品似乎却会被集体无意识本能地排斥,如《影》。我觉得郭帆导演本身的改编为刘慈欣的原著赋予了某种原来缺少的人性内的英雄气概和热血的悲壮。

而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英雄浴血奋战后的横空出世,中国电影才有可能理解《星际穿越》中那种顿悟和禅意的“人性”及其普世之爱,那种人性是寓于英雄坚实的躯体内的大写的“人”,是一种宇宙背景下个人的内在顿悟,它属于“后英雄”、“后理性”时代的独特沉思,它是在个人天命和人类宿命两者之间汇聚之处的静坐默想。

但英雄的根源来自于其热血的奋战和悲壮的牺牲,我们不应贬低中国英雄故事的血肉之感,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具体形式,人类整体之内是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却有共通的生存渴望。但也要向美式科幻的象征式神话投以敬意,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抽象的灵魂,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共享同一种深奥的人性,这种人性包含在我们对生存的沉思中。我们可以用《金刚经》的精神来理解后者:美国人拍的美国人,非美国人,是名美国人。我们的文化如此多元,其实早就包含了互相理解的种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球的一场拙火分娩|流浪星际的中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