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 2018 年便走到了尽头,我犹豫了许久要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作为这样一年的收尾。总结,展望,还是天马行空的遐想?挣扎了好久没有结果,直到和一位同样多年从事教育行业的大哥喝茶,大哥对我说:你要和大家分享的,一定是对你灵魂最有触动的东西!我才恍然大悟,之前的我太拘泥于已有的套路,反而忽略了这个最简单直接的答案。
这一年对我触及最深的东西是什么呢?
一部纪录片,一次讲座,一次深聊。
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是英国 BBC 拍摄的《人生七年》,纪录片拍摄了一群孩子从七岁到五十六岁的成长。我们在镜头前一同见证着这群刚开始看起来一样天真可爱的孩子最后分别长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有的成为了大学教授、有的是公司金领,人生一直巅峰,当然还有的工作无着、颠沛流离,过得一塌糊涂。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阶级几乎都未曾改变,富的还是富,穷的还是穷,除了一个机缘巧合的小男孩,其余人过了一生好像一直都是那个样子,仿佛演一出早已编写好的剧本,所有看似撕心裂肺的挣扎,到头来都只是徒劳的表演。
如果只简单看这一条脉络,那我们也许只能哀叹英国或某国的上升通道原来已如此闭塞,或者说已经干脆退回了封建贵族制的时代:人落土,九分命。可问题就在于当你看着这些孩子的成长,你会觉得他们的成功越来越有道理,他们的失败也越来越有道理。社会的精英们就是目光长远的,扎实勤勉的。而那些被生活痛打的人就是鼠目寸光的,及时行乐的,分明有很好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可他们却总无法把握。所以不是社会没有给咸鱼翻身的可能,而是咸鱼自己放弃了翻身的动作。可咸鱼真的一出生就不想翻身?不是的,他们是被自己的家庭和老师们教会的。
可他们的家庭和老师究竟怎么教出如此巨大的差别?纪录片并没有过多的阐述,可我却在自己参加的一次讲座里看见端倪。
一次讲座
讲座是今年我到某座古城的一次分享,受朋友的邀请给一帮孩子分享学习方法。这里的孩子有不少家境巨富,但也有些相对一般。我其实真的没怎么和所谓富家子弟深入打过交道。年少时读的中学虽是福建省一流,但那个时候因为信息相对闭塞,能在孩子身上投的资源种类有限,大家又都穿着校服,所以不怎么看得出差距。甚至直到毕业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同学家长里有的在政府任高官,有的在企业里担要职,还有的干脆是在新闻里天天出现的大人物。
可今时今日,早不是那个样子,孩子是谁家的孩子,往往一目了然。
这次古城分享是我写这个专栏重要的起点,那几天发生了很多事情,在这里我先分享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打了,打得据说还有点严重,被打的说自己被打出了脑震荡,哭着喊着要去医院。我和带队的朋友一起,分别找两方谈心。
我们还没出门,打人的孩子自己就找来了,甚至不到十六岁的年纪,一米八大高个,我就叫他大高吧。大高管我带队的朋友叫大哥。
「大哥,我打人了,对不起让你难做了。」大高低着头道歉,很淡定。
「你小子,为什么打人?人家可说你打他还打得很厉害。」大哥问。
「哦,他说要去医院,没事让他去,医疗费用我出,治到好为止。然后一会儿我也跟着你去道歉,但这个打,我觉得他该挨。」大高说。
「哦?怎么说?」大哥问。
「这小子,嘴贱。我们几个人下了课在外面聊天。他在旁边很大声说我们冀州人怎么样怎么样,说得特别难听。我们这边好几个小女孩,有一个都被说哭了,我干妹妹,你说这人我该不该打?放心,我也没往死里打,就几下。」大高说道,依旧很从容。
「大哥~那人真的可讨厌了。」从大高身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一个小女孩,六年级,脸上的淡妆有点花,楚楚可怜,该就是被说哭的那个。
「哦,这么回事。」大哥点了点头,「那你说这事怎么解决?」
「我刚说了,想去医院就去,医疗费我出,治到好为止。一会儿我跟你去道歉,大哥我知道这是你的团,我不让你难做。」大高说。
「好,那我们走。」大哥说完就带着我们几个出了门,去找被打的孩子。
被打的孩子一个人缩在房间里,不给任何人开门,连他随行一起来的妈妈也不让进,房里关着灯,什么声音也没有。大哥见状,对我们几个使了个眼色,我们识趣地退开。大哥一个人敲开了房门,走进了屋子,我们在外面等着。
原以为大哥可得开导一会儿,可不曾想还不到十分钟,房门就开了,我们几个走进去,看见那个被打的孩子不知为啥哭得泣不成声,边哭边跟大家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真的不是有意说你们那地方人的,我真没什么恶意,就是想跟你们逗着玩,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大高这边也赶紧说:「别别别,我冲动了,这一下给你打疼了吧,咱要不去医院看看?或者想吃什么?我给你补补。」
被打的孩子那边也说:「没事没事,我就头有点疼,没事,眼镜可能坏了。」
大高立刻说:「没问题,眼镜配个最好的,头不疼了我请你吃饭,中不?」
被打的孩子接着回:「好好好……中中中……」两个人接着和好,标志性地拥抱了一下,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被打的这个孩子甚至比大高还稍高一点,真感慨现在的孩子营养真好。
我偷偷戳大哥:哎你怎么这么厉害,事情就这么摆平了?
大哥神秘莫测地一笑:哦,我就是稍微吓了那孩子一下,当是个他的历练吧。
小故事说完了。你看出家境的差距了么?对,大高出自富家,而另一个孩子的家庭只是小康。我理解大高身上也许有很多你讨厌的东西,其中某些特质可能随着他长大还会被放大,让你想起生活中很多你不喜欢的人。
但我想问你,也请你认真思考,未来到了社会上,这两个孩子哪个的成就更高?大高,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未成年的孩子,大高身上展现出来的底气和条理让我这个三十岁的中年人都汗颜。
而且你也可以想见,经过这一次事,大高在他那个小圈子里是什么样的人?领袖。他身边这帮今天看着他出头出气的兄弟姐妹,明天很可能就是帮他把公司做上市的创始团队。
我问大哥:富家孩子都这样吗?
大哥说:不全是,每个富家的风格也不一样,不都像大高这么高调,也有非常低调稳妥的。但我知道你想问的是什么——他们身上都会有一种「财富承载力」。
我一愣,我读过的所有文献里好像都没有这个词。大哥继续他高深莫测的笑,说:「没事,跟他们慢慢接触,你就懂了。财富承载力的意思就是,钱来,你要接得住,受得起。」我点点头,有些似懂非懂。
一次深聊
最后说一次深聊,这次深聊是和我北大的恩师,在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我问恩师现在北大里的贫富差距如何,恩师推了推眼镜跟我说:
你们当年可能还好,可现在北大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基本越来越少了。孩子基本上来自于三高家庭:父母高知,高官,高管。
而且一个很让我们痛心的现象,你会发现在北大里,最努力的,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恰恰是那些家境特别好的学生,家境越好他们越努力,成绩也越好。而那些放弃学业的,啥也不干的,天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的,反而是那些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老师怎么劝也劝不动,真是一点办法没有,有几个都快被劝退了,真让人发愁。
我问恩师,为什么呢?
恩师说叹了口气说:可能他们除了高考,别的都没学好吧。
所以我们究竟除了考试以外该学些什么呢?被视为阶级流动,被视为上升阶梯的教育又究竟应该教什么呢?如果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还改变不了故事的结局,那读书真的有用吗?
问题似又回到原点,我觉得我应该去不同孩子完全不同的成长和受到的教育里寻找答案,特别是那些往往被有色眼镜对待的所谓「富家子弟」,我想知道他们究竟每天都在做什么,我还想知道对比我们普通人,对比那些相对一般的家庭,差距究竟在哪里?这是一块研究的盲区,自古社会学研究就是避开所谓「金字塔」顶层的,因为研究结果起不到作用。但我始终相信对顶层的研究于教育有启示录的功用。
所以我决定在 2019 年开启这个专栏,和大家分享我的见闻与收获,也希望大家与我交流各种问题。本期不算,2019 年至少一月一期,每期保质保量。对于大家提的最多的问题,我会尽力在之后的文章或课程中给予解答。提前说明,由于富人本就是社会研究的盲区,所以可能文章的内容和部分概念无法有专业文献支持,我会尽量寻找可以支撑论点论据的研究例证,但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同时,文章中的故事均来自口耳相传。为免有不必要的麻烦,我会在保证真实性之余对人名和地名进行一定的保密处理。
马上会迎来新的一年,新的一章,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也希望我们能一直在一起,见天地,见众生,也见到更好的自己。
希望你和我分享:
有没有哪件事让你突然感受到彼此所受教育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