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随县三里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尚店的地方,那是我的家乡

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喝得进,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

今天,再次随永久队骑行尚店。当回到家乡,我领略到生活中能达到上面所说的这种状态是多么难得,我真真地感受到了幸福。

上次骑尚店是去年十一期间,也是跟着永久队骑行的。没想到今天还有很多同行的骑友依然记得尚店是我的家乡,感觉真温暖。中午,在兰花饭店吃饭后休息的时候,随后一桌本地人用餐,看到我们穿着骑行服,席上有人说写《山长水远的尚店》的骑车子的又来了,没想到去年发在“头条”的一篇游记,现在还有人记得,我说是我写的,我是尚店人,席上的人很激动,我和他们聊,又给他们照相。返程的时候,我说我小时候到随县城里总是顺着尚店的碾子河走到均川,不知道那条叫“二十四道脚不干”的路还在不在?骑友“大洪山”说,我知道顺河的这条路,只是其中有一段土路。于是我们沿着河骑行,一直骑到七条,避开了高高的老鸦岭。一路上“二哥”兴奋地带着我们这一班骑友,倘佯在美丽的阡陌间,陶醉在醉人的风景里,大家都说这次骑行太值了。

是的,尚店很美,尚店真的很美。尚店是随县三里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上世纪70年代我全家下放的时候,尚店是三里岗公社下辖的一个小公社,后改成了管理区,下辖红军、红岩、红兵、红英、红峰、红日等几个生产大队,我下放的火石冲当时名叫红岩大队一生产队。如今的尚店,缩成了一个行政村,而老鸦岭下原来的红兵大队,现在改成了何店村。

我们这次22人的永久队骑行,并不是走三里岗镇,那样顺着公路走绕的太远了。我们一行骑到均川后,溯均水而上到七条,均水是不是尚店街边的碾子河,没经过考证我不得而知。过七条走不多远就是山路,翻过高高的老鸦岭,下到何店村,再走不多远就到了尚店。

快到尚店街上的时候,我有意落在了后面,我寻到了小时候上过了五年的“红军小学”,里面一片残破,长长的两排教室还在,教室里的黑板还在,只是曾经的教室变成了养鸡场,院子里的水塘还在,水塘旁正在兴建什么建筑,看得出在建楼房。我问了正在做工的工人,确定这里就是当年的“红军小学”。 当年,我从红岩火石冲顺碾子河走到尚店街上,再走到红军小学,应该有3km的路程,一走就是五年,读完了小学。那时候上学只上半天,上午到学校,中午放学回家。

原来的红军小学离尚店老街不到1km。在尚店老街上,我又找到了原来的“尚店初中”。老街已残破的不成样子,曾经热闹的街上萧条冷清,很多人家已经搬走了,有人搬到了岗下的新街上,有人搬到了镇上,更多的人搬到了城里。老街到处是断垣残壁,它是真的老了,看到一个在屋檐下晒着春阳的老人,翕张着眼,袖拢着手,虽然淡定却又有些无奈。老街曾经的尚店初中更是一片破败,几成瓦砾,有人在里面种香菇养鸡。

悠远的记忆把我带回尚店老街,老街在碾子河边的小岗子上,民居对门而建,青砖黛瓦,马头墙参差错落其间。沿街的大门多是可拆卸的响板门,拆下门用板凳支上就是铺面了,街道随弯就弯,路面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当时的随县三里岗公社下辖的总支行政机构也在正街上。街上传统的供销合作社商店,用的是木制柜台隔断那种,卖些日杂百货,食盐、肥皂、煤油、布匹什么的,食盐是籽籽盐,1角7分钱1斤,其它紧俏物资多半要票,布票、粮票、供应券什么的。收购站收些农民卖的蜈蚣、黄荆条、茯苓之类的土产药材,点豆腐用的石膏。农机站里有两台拖拉机,一个“神牛”,一个“东方红”,不下地耕田,也不收割,只负责从三里岗运日杂用品到尚店,时不时听到拖拉机在佛儿岭翻车的消息,好在开车的黄师傅每次都安然无恙。卫生院最大了,在岗子顶上,还有个中医张先生诊脉,医生都是赤脚医生。食品所里面收鸡蛋,5分钱1个,这就是我作业本和圆珠笔的来源。食品所最重要任务的就是收牲猪派购,每家只有卖一头130斤以上的猪给食品所之后,拿到派购证,过年才能自家杀一头。红军大队办的有综合厂,厂里的理发铺剃头,光头1角,分头1角5分,剃头的刘师傅也是下放的。综合厂里还有木匠,还有缝纫社,还有榨油坊,榨油的汉子操着沉重的、长长的撞杆,伴随着悠长的带着节拍的吆喝声,奋力撞向榨油的撞桩。磨房榨屋在街的东边,圆形碾槽边一头蒙着眼睛的驴子拉着碾子在不停地转圈,碾槽里是油菜籽或者芝麻。街上还有唯一一家歺馆,记不清名字了,如果能弄到一两粮票,再加5分钱,就能买到一个包子,大快朵颐一顿了。最热闹的地方,当然是广场了,遇到晚上放电影或唱样板戏的时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得像过年一样。我读了两年书的尚店初中也在正街上,有大门侧门还有后门,学校的大门因为正在街心的缘故,有些小,是传统的很有仪式感的那种门楼,教室和宿舍的后面有一口堰塘。

尚店初中仅剩了几座无人问津的破房子和一个堆满柴禾等杂物的院子,部分教室还在,墙上的黑板还在,青砖砌的柱子上是李老师写的标语,“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几处坍塌的房屋是老师和学生的宿舍,食堂也塌了,操场上圈着成了喂鸡的地方,还有几架已经干枯的香菇棚。古老的水井里泛着几片污物。我不胜唏嘘,这是我的学校,我曾在这里读过一年初中,然后拔尖到三里岗去读初二初三,我们那个时候初中读三年,高中读两年。清楚记得初中在这吃大食堂,在这睡地铺,没有课本我们抄课文,没有电就点煤油灯,还经常搞勤工俭学,苦并快乐着,在这里,我渡过了我最美好的少年时光。

从老街里尚店初中出来,看看离午饭时间尚早,我还骑车到了曾经的“尚店高中”,现在变成了“尚店中心小学”,建这所当时的高中的时候,我曾经随着同学们一起到几公里之外的红峰砖窑挑过砖,还和同学们在这里值夜守过场。但原来的平房教室变成了现在的楼房,操场也变了模样,曾经记忆中的一切已经荡然无存。午饭的时间到了,有骑友电话在催,骑车下到学校岗下的“兰花饭店”,也叫“陈万玲饭馆”。这里曾是一片河滩,现在的这条街已经是尚店的新街了。

沧海桑田呐,这才过去了多少年?下放的时候是七零年,回城的时候是七九年。漫漫的十年岁月,我在这里度过了我最美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八六年曾经回故乡一次,似乎一切都还没有改变,但现在,已全是物非人非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曾经的碾子河里的石船,就在兰花饭店的后门河对岸,却已经被岁月填埋到看不清当初的模样,曾经石船边上的剌刺岩下,速成的白杨长得比水桶还粗。我问街上的行人,上了年纪的行人,问尚店曾经的过往,行人却一脸茫然.....

来了,看了,勾起悠远的记忆,虽有惆怅但伴着更多的是温馨。城镇化的进程并没有停息,或许有一天,当我再一次来到尚店,可能再也碰不到一个熟人,但依然不会影响我对故乡的怀念。吃着“兰花饭店”女老板陈万玲做的农家饭菜,让我條忽间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家乡的味道,好美的家乡的味道,让我怎么也吃不够。我对陈老板说,我要专门写一篇兰花饭店的美食文章,让大家都来品尝你的手艺。陈老板在笑,陈老板笑着说,就怕你们不来哟。骑友说,你这是爱屋及乌,我说,对于家乡,谁不是爱屋及乌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骑行:随县三里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尚店的地方,那是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