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经理的入门必修课(2)——实战篇


公众号后台回复“图书“,了解更多号主新书内容

作者:毛毛

来源: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

作者介绍

@毛毛

产品经理

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

对AI了解深入,经验丰富。

上一篇文章里简单介绍了AI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对数据、算法需要理解的程度。本篇计划介绍一下机器学习的实际训练过程,来进一步的理解AI产品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内容。现简单的将训练流程划分为:定位要解决的任务类型 -> 选择合适的算法模型 -> 准备数据集 -> 训练模型 -> 调整参数 -> 模型评估及验收。

1

根据场景定位要解决的任务类型

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机器学习核心解决的任务类型可以简单归纳为分类问题、回归问题、聚类问题、时间序列问题。

分类问题

  • 原理:

    根据样本特征提前定义好数据的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数据点落到提前定义好的类别标签上完成分类。

  • 特点:

    数据样本有标签

  • 应用场景:

    人脸识别、垃圾邮件检测、图像识别、信用卡评估...

回归问题

  • 原理:

    通过历史数据的表现,拟合成一个目标函数,利用误差分析方法去确定拟合后表现最好的函数。

  • 特点:

    数据是相互独立的点,且有对应标签

  • 应用场景:

    预估业务增量、房价增长、股票增长...

聚类问题

  • 原理:

    不需要提前去定义期望的数据需要怎样划分,根据样本特征的距离去决定分类,保持最小的组内相似。

  • 特点:

    数据样本无标签,不需要提前去定义期望的数据需要怎样划分,根据样本特征的距离去决定分类,保持最小的组内相似。

  • 应用场景:

    用户分群、商品聚类...

时间序列问题

  • 原理:

    与回归的逻辑相似,但对数据的要求不一样,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根据相等间隔的时间段的数据表现规律去预估未来的表现。

  • 特点:

    数据点之间彼此相关

  • 应用场景:

    需要进行周期性预测类的场景。

2

选择合适的算法模型

根据不同任务类型选择合适的算法模型,如果要解决的是分类问题,即对应的要选择擅长处理分类问题的算法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可以提高数据训练的效率。通常选择什么样的算法是由算法工程师主导的,产品经理只需要简单理解所解决的问题范围即可。scikit-learn上支持的分类算法:

  •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Naive Bayes)

  • K近邻分类器(KNeighbors Classifier)

  • 决策树(Decision Tree)

  • 支持向量机(SVC)

  • 线性支持向量机(Linear SVC)

  • 随机梯度下降分类器(SGD Classifier)

  • 核估计(kernel approximation)

  • 集成分类器(EnsembleClassifiers)

要解决聚类的问题,如用户分群,可以选择聚类的算法模型。scikit-learn上支持的聚类算法:

  • K均值(KMeans)

  • 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

  • GMM - 高斯混合模型

  • MeanShift

  • VBGMM

  • MiniBatch KMeans

如果要依赖趋势做数值预测,如业务量增长,可以选择回归算法模型。scikit-learn上支持的回归算法:

  • 贝叶斯岭回归

  • Logistic回归

  • 支持向量机回归

  • 决策树回归

  • LASSO

  • 随机梯度下降回归(SGD Regressor)

3

准备数据集

准备数据集包含了数据处理、特征提取、训练集、测试集的分割。

数据预处理

通常来说,我们收集上来的数据来源比较多,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缺失、数据格式不一致、数据集分布不均匀、数据重复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处理。

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

  • 数据缺失:

    如果数据缺失占比不大,可以把有缺失的数据进行删除,若本身数据量级就不是很多,可以进行人工填补,通常经过经验填补或者均值填补。

  • 数据格式不统一/量纲不统一:

    进行格式转化,数据归一化处理。

  • 数据分布不均匀:

    可以根据样本分布特点进行随机重复采样,以补充数据量少的分布,但容易丢失重要特征。

特征提取

在机器学习的训练中,需要将业务维度相关的数据进行向量转化,解决部分复杂问题时,如果维度较多在转化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的计算资源的消耗,一般会先进行特征的提取,也就是常说的特征工程,来进行维度的简化。

常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原理是将两个或几个独立的特征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特征。利用这种方式进行降维,使训练的维度减少,提高训练效率。

训练集、测试集的分割

在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之前,通常要进行数据的分割,常用的有1/4分割、1/10分割,具体需要根据自己的数据样本量去拆分。

AI产品经理的入门必修课(2)——实战篇_第1张图片

4

训练模型 & 调整参数

准备好数据集,确定了要使用的算法,下一步要进行具体的模型训练。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过拟合和欠拟合。

过拟合

  • 特点:

    在训练集上表现非常好,但是在测试数据或者验证数据上表现很差,说明模型缺失泛化能力。

  • 原因:

    训练数据太少或者学习后的模型过于复杂。

  • 解决方法:增加训练样本,或者减少数据维度,或者为模型添加一个正则项来扩大模型在训练上的误差。

欠拟合

  • 特点:

    在训练集上表现不好,在测试数据上表现也不好。

  • 原因:

    维度较少拟合的函数不足以表达数据规律。

  • 解决方法:补充维度增加模型的复杂程度。

AI产品经理的入门必修课(2)——实战篇_第2张图片

图上是线性回归模型表现出的三种状态,中间图为模型训练好后该具备的样子。紫色线为模型训练好后拟合出的函数,绿色线为真实数据该拟合出的函数,点代表样本数据。

参数调整

针对调参的环节,一般会通过交叉验证来确定最优参数。当然,一些对模型训练做的比较多的算法大牛,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指定参数进行算法调优。

以KNN算法为例:

  • 最简单的方式:

    K=1、2、3,然后分别进行实验,对比结果,选择最优参数。

  • 交叉验证:将一部分数据从训练集上分割出来,从这小部分数据集中进行验证。例如下图,把训练集划分为5份,分别采用每一小份当作交叉实验的测试集,对比每一次实验的结果,去分别记录预估的准确率,最后选择准确率最高的参数作为模型最优参数。

这里需要注意分组实验只是为了确定最优参数,在参数确认后,还是需要将全部数据合并到一起进行模型训练,得到目标函数。很多人在调参的环节容易忽视此步骤。

AI产品经理的入门必修课(2)——实战篇_第3张图片

5

模型评估及验收

最常见的方法是看模型的准确率,但模型整体准确率高,不代表模型表现就好。因为在某些任务场景下,更多关注的是某个类别或者某个分布下的准确率,而非整体的准确率。例如在图像识别的场景下,首先会去关注模型对于图像内容识别的召回率,所谓召回率就是在所有要检测的图片样本中,被预测正确的个数,也叫做查全率。然后在去看模型的精准度,也就是所有预测出的结果中,预估正确的个数。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的是在所有真实样本中被正确检测的情况,后者关注的是预测结果中被正确检测的情况。下表是分类问题的混淆矩阵。

AI产品经理的入门必修课(2)——实战篇_第4张图片

举例:数据样本中有猫和狗的图片,我们用图像识别来检测是猫的图片。

  • 真正例(TP):

    图片预测结果是猫,真实图片结果是猫;

  • 假正例(FP):

    图片预测结果是猫,真实图片结果是狗;

  • 真反例(TN):

    图片预测结果是狗,真实图片结果是狗;

  • 假返例(FN),图片预测结果是狗,真实图片结果是猫;

本次任务是“检测出猫”的图片,即使模型正确检测出狗,也不满足于我们当前的分析任务,因此基于任务而言,正确预测出是狗的情况为真返例。真返利的数据在“检测出猫”的任务中不会被算到准确率中,基于“检测出猫”这个任务的召回率和准确率的计算为:

  • 召回率TP/(TP+FP)

  • 准确率TP/(TP+FN)

另外一种评估模型准确率的方法是观察ROC、AUC和EER数据,并进行对比评估。ROC曲线图如下:

  • 绿线为ROC曲线

  • AUC代表了蓝色面积,蓝色面积越大,说明模型预估越准确。

  • EER为绿色线上的原点,值越小代表了模型的误差越小。

AI产品经理的入门必修课(2)——实战篇_第5张图片

◆ ◆ ◆  ◆ ◆麟哥新书已经在当当上架了,我写了本书:《拿下Offer-数据分析师求职面试指南》,目前当当正在举行活动,大家可以用相当于原价5折的预购价格购买,还是非常划算的:


数据森麟公众号的交流群已经建立,许多小伙伴已经加入其中,感谢大家的支持。大家可以在群里交流关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相关内容,还没有加入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管理员二维码,进群前一定要关注公众号奥,关注后让管理员帮忙拉进群,期待大家的加入。
管理员二维码:
猜你喜欢
● 卧槽!原来爬取B站弹幕这么简单● 厉害了!麟哥新书登顶京东销量排行榜!● 笑死人不偿命的知乎沙雕问题排行榜
● 用Python扒出B站那些“惊为天人”的阿婆主!● 你相信逛B站也能学编程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聚类,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