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上读后感

历时半年多,我终于看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心情有点沉重,因为历史总是残酷。

朱元璋一统天下,大明王朝从此起起落落,从兴盛到衰败,从帝国到亡国,纵览二百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除了惊叹我无从表达。

多少次,我被其中的人物所感动;多少次,我为其中的人物而叹息。于谦、夏言、徐阶、王守仁、杨继盛、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杨涟、孙承宪、袁崇焕等等等等,还有一些翻起笔记才想起来的小人物,比如朱见深身边的太监怀恩,比如所有帮朱佑樘瞒着只手遮后宫的万贵妃的太监宫女,比如英勇善战平倭寇的俞大猷(俞大猷其实算起来不能归为小人物)。

有贤臣就有奸吏,祸国殃民,鱼肉百姓,除了脸什么都要,除了好事什么都干。在此,刘瑾、严嵩严世蕃父子、以及魏忠贤必须拥有姓名。

天顺八年,朱祁镇身患重疾。他的一生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于谦),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谁又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似乎昏庸无能的皇帝的遗愿是——废除帝崩后宫殉葬制度。他才是懂得人间疾苦,人生不易的一位君王。

一代名将戚继光,祖上戚祥,曾是朱元璋亲兵,跟随朱元璋多年,洪武十四年远征云南时阵亡,朱元璋赐世袭明威将军。由于戚继光是其父老来得子,父亲退休时,戚继光才十岁,已经是四品将军了。根据朝廷规定,像戚继光这个级别的官员出门必须要做马车,但是戚继光父亲工作期间廉政无私,家境并不宽裕,无奈之下,戚继光只得退学。有一位老师主动上门教戚继光读书,分文不取,有一次戚继光准备了一桌酒菜,却被老师骂了一顿,这位老师史上无名。

戚继光虽是四品武官,但在明朝,武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所以戚继光决定参加考试。好巧不巧的是他参加会试的那一天刚好遇上了“庚戌之变”,俺答已经打到京城脚下,所有考试的人中止考试,临时调遣守城。

戚继光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为他对大明朝军事国防的巨大贡献。他除了有杰出的练兵技术(练出一批所向披靡的“戚家军”),还熟读兵法,吸收改良了唐顺之的阵法——鸳鸯阵,令倭寇闻“戚”丧胆。

王守仁,凭一己之力招兵买马,平宁王之乱,从此名声大噪于天下,后来被派到南方山区剿匪,匪徒们听说王守仁来了,果断投降。如今看来,王守仁实在是扫黑除恶的一把好手。他之所以有能力平叛剿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行为有他的心学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知行合一。

王守仁心学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明朝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各种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社会景象。

张居正,公认的明王朝唯一一位政治家。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可谓是兢兢业业,万历年幼,张居正在为其编制教材时为增加学习趣味性和降低理解难度,竟在旁边画上插图。张居正之所以被认为是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他主张施行的“万历新政”的伟大政绩,万历新政的成功为千疮百孔的明王朝又注入了新的血液,为这个国家机器争取了许多“抢救”时间。

然而张居正倾尽所有教育出来的万历皇帝却在张居正死后,抄了张老师的家,还差点把张老师从棺材里挖出来批斗。悲哉哀哉。

海瑞海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民间故事大多数不靠谱,但海瑞确实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官,特别受基层百姓爱戴。万历十五年,海瑞在南京去世,出殡时,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但是海瑞的清廉是因为他本身个性极端,也是如此,海瑞始终得不到重用。

相比于正德的玩世不恭,嘉靖的不作为,万历的贪财兼不作为,天启的不务正业(做木匠倒是很厉害),我认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真是非常倒霉。经过前面几位荒政的管理员,虽然有张居正等人的力挽狂澜,但是等崇祯接手时大明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了。

尽管崇祯满腔治国抱负,勤俭节约(穿补丁衣服),无奈手下没有可用之才,没有可用之财,内忧遇上外患,偏又恰逢连年灾荒,只能说大明气数已尽,无力回天。大明政权能在崇祯手上撑十六年已经是大善了。

作者说了,没有大团圆结局的历史。历史不是写小说,历史是真相。

读历史,不是为了增加吹牛时的谈资,而是用心去了解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去感受有喜有悲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不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