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冥想(二):冥想带给我的变化

最近我们在公司做了一个有趣的调研 —— 「什么会让公司两年内完蛋?」,大家的回答角度各异、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答案很有意思:「孟岩出家」。

当然,我知道这是开玩笑。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当我写下「空」、「无常」以及「冥想」这类话题的时候,大家会自然地把这些与「佛学」、「出家」联系起来。

其实,「佛学」和「出家」没有必然的联系,「冥想」(特别是正念冥想)更只是把「佛学」中有关坐禅、内观等被科学陆续证实的部分分离出来,同时弱化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被科学所证明的冥想的原理,我们下周来聊。今天,我想说说冥想给我个人带来的变化。

专注

平静

敏锐

创造力

利他

专注

我不是一个特别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人。

拿看书来说。看书时我的脑海中总会闪过各种念头,常常陷入其中。很多时候眼睛看完一页,我完全不知道作者说了什么,因为「身在」但「心不在」。

另一个例子是写作。当我坐下来写文章时,如果一切顺利,我就会写得很顺畅,但一旦出现卡壳写不下去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声音:「嘿,有几条未读微信,去看看吧」。

通常我就跟着这个念头拿起了手机,看完微信消息后顺带刷下朋友圈,然后顺着某个文章标题点了进去 ... 等回过神切换回来,10 多分钟已经过去了,思路也断掉了。

长时间的冥想锻炼让我的专注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是杂念变少,其次,当杂念产生的时候,我也会更快地「觉知」,而不是跟着「看下微信」的念头就「拿起手机」。

我拥有了选择权

心流

「专注」通常会伴随着「心流」体验,而我认为这是幸福感的来源。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 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无论是编代码、看书、看电影,我相信你都曾经拥有过让自己沉浸在某件事情里、那种忘掉时间的幸福感。

专注力的提升,让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找到这样的时刻,感受到专注当下、沉浸在时光中的心流体验。

在状态

在「心流」体验中,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快乐,也经常会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运动员和明星通常把这称之为「在状态」。

这并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词,它描述的只是与当下百分之百的融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思维清澈无杂,动作精准无误

在 "Mindful Athelete" 这本书中,科比在形容他在场上的 Zen Time(禅定时刻)的时候说,真正进入状态的比赛,并不是脑海中想着「这儿有一个机会」,「那儿有一个机会」,「今天自己得分能不能创新高」,真正的比赛,是 「打开自己的身体,让比赛走进来」

还是拿写作来举例。

我曾经写过一篇读后感 —— 《写出我心》。那本书的作者娜塔丽·戈德堡也练习冥想多年,她认为写作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自我表达告别脑海中的「嗡嗡声」,让自己百分之百的进入状态,才能写出好的文字

即使是现在,当我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经常会出现「嗡嗡声」。一会儿是「评论家」的声音:「他今天一定写不好」,「阅读量最差的文章要产生了」,一会儿是「编辑」的声音:「刚才写的那句通顺吗?回去读一下」。

但我可以快速觉知到这些声音并忽略掉它们,专注在此时此刻。事后回看,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一些文字,都是「进入状态」后一气呵成的文章。

平静

冥想的另外一个帮助是让我变得更平静。

最近在和很多用户和读者聊天,我让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写的文字,排名前两位的词是:真实和平静。我想这一定和冥想的作用密不可分。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举了一个自己觉知、观察、「控制」情绪的例子。而只有更早地觉知到情绪的产生,才能让自己在「刺激与回应之间留一段距离」。

我最近同时在读讲述皮克斯创业历史的《创新公司》以及迪士尼 CEO 鲍勃·艾格的自传《一生的旅程》,受到了一些启发。

在艾格的自传中,他详细地回顾了自己在竞争迪士尼 CEO 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说:

现在回溯这段岁月,我觉得这些得之不易的教训,不仅关乎韧性和坚忍的重要,也关乎不为你无法控制的事情感到愤怒和焦虑的必要。对于自尊心的打击虽然往往是真枪实弹,但也不要让这些打击过多地占据你大脑的空间或是耗损你太多的精力,此中的重要性,我如何强调也不为过。

身居高位的艾格也有很多无法控制的事情,也会承受那些怀疑、焦虑、恐惧的艰难时刻,但重要的是,他认识到应该专注当下,不让这些念头反复在脑海中徘徊,耗费我们的心力和能量

皮克斯的创始人艾德·卡特姆则拥有多年的冥想经历,他在书中这样描述:

只要一紧张或想得太多,就会重重跌上一跤。身为导演,有时会遇到工作堆积如山但时间却异常紧迫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感便会袭上心头。如果任由自己这样不安下去,就会乱了方寸。我会告诉自己:‘我要放松下来,静心思考,不能让时钟把我搞得手忙脚乱。’。只要做到放松冥想,我就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了。”

最近不止一个人给我推荐了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的纪录片 —— "The Last Dance". 我还没有看,但很喜欢片中的这段旁白:

乔丹的天赋不是他跑得很快、跳得很高、很会灌篮,他的天赋在于能够全然地活在当下。大多数人活在恐惧之中,因为他们会将过去投射到未来。乔丹不允许自己去想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为什么我要去担心投不中一个我还没投出去的球呢?

这就是平静。而最终,平静会带来敏锐

敏锐

每次有人说我「佛系」的时候,我都会认真地纠正一下。

我不喜欢「佛系」这个词,我觉得它有一种丧丧的、消极的、逃离的味道。

相反,我会用「敏锐」。

美国篮球名人堂教练 John Wooden 说过一句话: Be quick but don't hurry。我觉得这完美的表达了我想追求的状态。

前一段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认为冥想给他带来的变化是世界变的更明亮了。他说当他上班走在路上的时候,觉得这条已经走了无数回的路突然很陌生,充满了细节和质感。一路皆风景。

其实,路还是那条路,根本的原因是他内心的「杂念」变少了。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今天股市行情怎么样?」、「老板喜欢我昨天的报告吗?」时,你怎么会有空间留意周围的美景呢?

据说古代禅宗师父教徒弟打坐时,会拿棒子在后面悄悄击打徒弟的后背。如果你心有杂念,就无法关注到那些微小的声音,会被打中;而如果你心无杂念,则可以躲开。我准备下次也试试,当然,我要做师父 ...

曾经看过乔丹的一个关于「敏锐」的采访,很喜欢,我特意去搜了一下,原文如下:

The crowd gets quiet, and the moment starts to become the moment for me . . . that’s part of that Zen Buddhism stuff. Once you get into the moment, you know when you are there. Things start to move slowly, you start to see the court very well. You start reading what the defense is trying to do.

「 当你进入那个状态,你听不到场边的噪音,场上的一切也慢下来,就像慢动作一样,你可以看到所有的细节,你甚至知道防守球员想要做什么 」。

乔丹眼中的「慢动作」就是心无杂念后的敏锐状态,而这让他能在球场上做出比其他人更好的应对

创造力

冥想给我带来的另外一个帮助是创造力。

我身边的伙伴都是自律型的,大家都特别爱学习和成长,几乎把自己的时间充得满满的。工作、读书、听得到 ... 我最近和大家聊天的时候,经常建议他们「给自己留一些白,留一些平静的、让那些创意的想法冒出来的空间」。

我曾经认为好的想法都是「努力思考」来的,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我的很多灵感并不来自于我冷静思考的时候,而是在心灵平静、豁朗的时候产生的。

如果我们一直让内心处于忙碌的状态,无论是无意识的杂念还是有意识的思考,这些灵感就没有产生的空间。

在《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中,作者丹·哈里斯引用了相关的科学研究,认为领会事物真谛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专注、调查、提出问题,最终放手,去做别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一定是静心冥想,但一定得是能让你放松或转移注意力的活动,让你的潜意识开始工作,把大脑中分工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

这也就是人们经常会在洗澡的时候经历灵感时刻的原因。冥想帮我带来了更多这样的灵感时间。

Ego & 利他

我把这条放在了最后。

冥想让你感受到自我的消融。这句话一定太吓人了,我解释一下哈。冥想的锻炼会让你意识到很多事情不受自己的控制,也让你更关注比自己更大的东西,关注他人,关注世界。

我曾经在很多书里看到「利他会使人快乐」,但个中原因,我一直没有弄懂,所以把这句话理解成一个希望大家帮助他人的说辞。

在《十分钟冥想》中,我找到了我认为合理的解释。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自己的问题上,我们的人生会面临很多挣扎,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喜欢执迷、喜欢反复思考、喜欢没完没了的分析。但当我们在考虑别人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变得很「客观」,我们也会「同理心」的感受到悲伤或者难过,但这和执着于我们自身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也在我们的头脑中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最近两年,我明显地感觉到我可以带着更多的好奇心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关切别人的问题,更真诚地帮助别人。我也从中收获到很多快乐。

最后

和少数几篇文章一样,这篇文章在我的「潜意识」里待了一周,是自己写出来的。上述的这些点,也是我认为冥想给我带来的真实变化。

而这所有一切的起点,就是开始关注我们脑海中时刻不停的「嗡嗡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冥想(二):冥想带给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