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微信读书上的总体评价和阅读量并不高,甚至还有点低。个人看来,只要一本书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它就有一定的价值,有相应的受众。
对于这类工具书籍,主要还是各取所需。可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那就是看完后感觉收获满满,待自己真正去实践时,就会感觉看了个寂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毕竟这是别人花费了好多心血整理出来的,我们看完后也只处在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很浅显的了解这些知识。接下来,还待我们自己去实践,体悟,而后结合已学归纳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在进行输出,完成知识转化。
当然,研究生入门和研一毕业,同样去读这本书,感悟肯定是天壤之别。后者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写作,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在读这本书时,也就更能够感同身受。
本文是在作者近10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论文写作经验和作为审稿人的心得体会,针对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不足、写作能力不强、意志品质缺乏等现象给出系统的导引,以期达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写作水平的目的。
接下来是一些要点总结和知识点回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兴趣爱好?
如果某一件事真的是我们的爱好,那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它,深入学习它,而后运用它。兴趣的维系不仅仅是好感、好奇,更多的是尝试、付出、坚持和践行。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兴趣技巧的专研之中,就会产生更多发自内心的坚持和对这份职业的喜爱。
研究生入门应该做些什么?
针对一篇权威文章的一两个兴趣点进行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要尝试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思索与分析。而后要与导师进行深入沟通,他们能根据我们面临的困境给出思想启迪、思路引导、思绪感化等,更重要的是他会给我们解决的武器。
论文发稿时,要注意些什么?
论文发稿时要与导师多次讨论、修改,并以审稿人的眼光来看自己在写作过程的严谨态度、专业功底和认真细节,以及让专家看到你的创新点、出彩点和突破点。
即将步入研二、研三的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研二上学期要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了。此外,要能够结合导师的选题或者自身方向,努力整理出有深度的学习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与导师进行深度交流,一方面从导师那里获取写作灵感,另一方面学会从导师的视角研读科学问题,领悟这个科学问题的真正意义。
研二下学期就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并准备撰写论文了。
研三第一学期前两个月初稿应该完成了,要不然后期很难权衡自己的学业与接下来的规划
研三第二学期就是学业论文收尾了,更多的开始与老师、同学,学校好好告别。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小论文亮点的提取?
对于小论文局部亮点的体现,一篇论文,一个引人注意或引人赞扬的亮点,就能引起审稿人的兴趣。因此,我们更应该在亮点展示和重点段落表达上下足功夫,使论文有吸引人、打动人之处。
论文初稿完成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定要多与导师沟通,一定要下最大动力进行修改。可以说,我们付出的越多,导师看在心里给我们的指导也越多。
如何处理任务完成与优化细节之间的关系?
追求完美的学术理念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例如相关的学术任务必须今天完成,那我们就得从整体完成度出发尽快完成任务,而非在局部细节进行过度的修饰和雕琢。
就算我们的局部细节臻于完美,可只完成了任务的10%,那就得不偿失了,学术质量无遗也下降了。
对于导师所给的核心选题方向,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
不要着急盲目下手,先看一些核心文献和老师的研究成果。在理解、摸透的基础上进行学术探索,从而有的放矢。
对于研究结论与讨论的撰写,讨论部分可以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点,对研究意义的进一步阐述,从自身的研究出发,从更深远或者是结合实践方面来提出本研究究竟带来了哪些学术或者现实意义。
第二点,学术贡献的说明,从整个专业或者学科领域指出本研究的聚焦点以及现实意义。
第三点,与已有研究的讨论,如果延伸了已有认知,那么详细论证进步了多少,这些进步的意义如何。如果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研究不同,需要加强与已有研究对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
第四点,不足与展望
对于导师的建议?
我们在听取导师的建议时,一定要先有整体观(论文框架、逻辑),从老师给出建议的出发点和逻辑终点来思考问题,在思维层面理顺之后,在从局部的框架和构成去修改论文。
论文的修改因遵循的点?
我们在修改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围绕整体的论证脉络来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牢牢理解和把握论文研究的核心主题。在局部论证的时候从整体脉络出发,力求达到结构完整统一。
如何增加投稿的命中率?
投稿的时候,要按照各家期刊的要求偏好进行修改而后在投。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对于待投期刊,要深入地从之前几期已收录的文章中去研究它的选稿倾向,行文格式和细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