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小人和贤臣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亲小人而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当初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总会扼腕叹息于桓灵也。但是读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从人的欲望和秩序的观点出发,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一、贤臣是谁:
贤臣就是那些就是那些儒家化了的豪族,就是当初和汉光武帝刘秀一起起兵反对王莽改制的一帮豪强地主的后人,刘秀本来也是豪强地主的一员,开创东汉后把首都迁到洛阳这个豪强地主的大本营表示我们是一伙的。东汉初年的几个皇帝,豪强地主还是买账的,后来那些豪强地主变成了世家大族,在朝堂上他们的后人就越不耐烦皇帝了
做为皇帝总想着干一番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是什么姑且不谈,干事业他得有帮手,但是朝堂之上的大臣个个不耐烦怎么办?皇帝只有想办法找自己的班底,做班底要有文化但是东汉末年知识传播的技术不发达,虽然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知识传播的成本降不下来,有一个成语:洛阳纸贵,说有个文人写了一篇好文章,大家纷纷传抄把洛阳的纸价涨上去了,这个成语是东汉之后的西晋出现的。那么在社会上找不到这样的人,皇帝怎么办呢?
1.皇帝只有找自己小时候的玩伴—太监。
2.外婆家的人—外戚。外戚本来是豪族中的一员,成了外戚后也要欺负其他的豪族,另外外戚对太监也看不上眼,总想着小皇帝是我家生的。
皇帝就用外戚、太监对抗朝堂上的贤臣。
来看看一个典型昏君的表现:汉桓帝15岁的时候被大将军梁冀扶上台。梁冀是前朝的外戚和桓帝大概是表舅的关系,扶上小皇帝以后,天天象太上皇一样控制着小皇帝,桓帝想要反制梁冀,但是没人可用。熬了13年后终于和几个心腹宦官一起把梁冀做掉了。然后桓帝自己说了算了,又通过宦官把世家大族又收拾了一番,是为“党锢之祸”。然后又把太监打压了一番,手段如何?是不是有点“英主”的影子?
因为历史是由贤臣来写的,而外戚和宦官都欺负贤臣,使得贤臣在道德上有优越感,所以外戚和宦官被写历史的贤臣统统称为小人,和小人在一起的皇帝自然就是昏君。至于贤臣本身贤不贤对他们来说是另外一回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汉末年的小人和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