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他为何要在周天子地盘上大阅兵

金秋十月,一个收获的时节,共和国也迎来了七十华诞,精彩震撼的国庆大阅兵成为众多国人关注的焦点。

说到阅兵,其展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德式、法式、英式、苏式、美式......若论士兵威严、队形整齐、士气威慑就不能不提到我们的阅兵了。

实际上,自明清两朝,阅兵就成为一种“惯例”,比如乾隆就在南苑阅兵数次。从本质上讲,阅兵有两个目的:对内,可以让最高执政者看清本国实力,对外,可以展示力量,也就是所谓的秀肌肉。而阅兵,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威慑”,频频用于诸侯邦交,今天,说一个关于周楚之间的故事。

1、楚国北上

晋楚城濮之战,楚国战败,其北上势头被晋国打断。二十年后,那个“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即位了。在解决完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之后,楚国再次积蓄力量北扩。这次,姜戎成为他们的讨伐对象。

根据周人的习惯,那个时候华夏族的正统,四周皆为“边民”,从方位上讲,“戎”,是指居住于镐京西面的少数民族。在武王伐纣的时候,戎作为一个“非主流”部族也曾经为大周的建立出过汗、流过血。在西周衰落之时,他们乘机南下。

到了晋献公时期,西戎中的一支已经渗透到了伊水一带,晋献公认为,这支部族为炎帝之后,是为姜戎(炎帝姓姜),便将这支部族封于陆浑,从法理上讲,只有华夏族才可分封建国,晋献公此举为何呢?

原来,这支西戎部族本居住于西北瓜州,其位置,与原来的秦国、申国犬牙交错。到了秦穆公,犬戎被打的很惨,但是这支平均身高近1米8的西戎部族就是不服秦。秦穆公就将他们驱逐到了晋国。

一个能征善战的外族对晋国绝对不是好事,晋国就把他们限制在了洛水一带,而这个时候的楚国,已经由当年的四等子国发展成了一等强国。面对强楚,如果中间加个藩篱,对晋国自是有益处。姜戎的陆浑国就成了晋楚之间的缓冲地带。

2、楚王问鼎

楚国自然也意识到了陆浑的战略价值,在周定王元年(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决定讨伐陆浑。

战事进展很顺利,人高马大的姜戎虽然勇猛,但是终究抵挡不住楚国战车的冲击,陆浑战败,德胜的楚庄王在回程的时候,路过周郑,便想趁机显摆下自己的军事实力。于是,在洛水之滨,摆下阵势。

那个时代,还没有西洋锣、号,但楚军胜在人多,胜在队列整齐划一,看看那些招展的帅旗、兵戈、战车......就这份实力,北方诸侯霸主晋国也要退让三分,更不用说仅有几百里封地的姬姓周朝了。

周定王见此自是惶恐不安,不过,他有一个得力帮手------王孙满。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在历史上只出现了两次,上次在周襄王时期,当时他还是个孩子,秦国千里偷袭郑国,他见到秦军阵容就知其必败,后来果然如此。这次,楚庄王已经向周王室发下“观礼贴”,面对强大的楚军,他该如何斡旋呢?

楚庄王见周天子就派了一个王孙满来,就有意向调戏他一番,便装作诚实、谦虚的样子,向王孙满询问到,咱大周的那九个鼎,得多重啊?

王孙满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是德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和鼎没多大关系,这九个鼎,大禹治水便有了,但后来夏桀暴虐,成汤定天下,就迁到了朝歌,再后来,纣王荒淫,我大周定鼎天下。而你熊旅,也算一代贤君,却只看到鼎的轻重,岂不让人笑话?

3、楚王退兵

史料记载,楚庄王在听到王孙满的一番言论后愧疚不已很快撤兵。其实,在称霸的道路上,楚国什么时候羞愧过?之所以撤兵,完全是基于现实情况而做出的决定。

当时,楚庄王虽然已经站稳脚跟,但是国内并非一片太平,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势力持观望态度;另外,其北上战略并非一帆风顺,举个例子,北邻宋国和楚国经泓水之战后,虽然元气大伤,沦为二等强国,仍是楚国的死敌,是楚国北上的一个强大阻力。更不要说强大的晋国了。

​实际上,“问鼎”这事儿,周朝遇到不是一次了。后来的周赧王也碰到一次。秦武王为显示自己力量,跑到洛阳,他比楚庄王更直接,不问鼎的轻重,直接举起来自己掂量,结果是命丧黄泉。

其实,这次“观礼”,于楚国而言,主要目的还是出于“炫耀”心理。平定了内部叛乱、打败了令秦晋两国头疼的陆浑,楚庄王心里高兴,我楚国大军,千里出征,就是为了扫除你周天子的“边患”-----姜戎,完事儿后,我摆下军阵,让您周定王观阅下我的军容,顺带问下鼎,也不算过分,毕竟,咱也算是有功之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他为何要在周天子地盘上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