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在十一期间出了一版宣传,其中最喜欢的一句文案是,「怎么时间跑过了春夏,我还没看过一次日落」。
回头想想,何止是许久没看过日落了。
最美的晚霞是朋友圈里刷到的,耳机里的音乐是一边走路一边听完的,就连正热门的电视剧,也是1.5倍的速度追完的。
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不是短时高速地完成,就是多线程并行,一切都呈现着一种有条不紊,尽在掌握的面貌。
直到最近,我开始问自己,是否能够踏踏实实地坐在院子里,看一会儿星星?是否能安安静静听完几首歌?又是否可以专心致志地坐下来,看完一部电影?
答案是,不能。对于目前的我而言,除非是坐在电影院里,否则我无法完全专注地看完两个小时的电影。
我想要追剧,还想要运动;我想要听歌,还想要写稿;我想要读书,还想要赶路……我想要完成太多的事情。结果就是不断地组合再压缩,让每件事都分到一半的心思,给每件事只分到一半的心思。
同学余米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以后,也直接留在墨尔本的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工作。现在,光是听到她的名字,就自觉是“成功”的另一种叫法。
今年,在国外工作了三年的余米,终于休假回国。碰面的时候,余米却说,她每天都在希望,希望夜晚可以再长一点,长到足以让自己做好面对现实的准备。
因为公司性质的原因,余米每天除了要处理好墨尔本当地的事务,还要计算着时差和国内的同事对接。就连这次的休假,也是默认了7*24小时在线的前提。
有人问她,有没有想过停下来,或是换份慢一点的工作。回答是,有想过。但慢不下来,因为她不知道慢下之后的局面,要如何应对。
「慢不下来」的加速人生,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现状。就像《纽约客》里曾写道的,“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其实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可深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主动忙碌,不想慢下来,不如说是不敢慢下来,或是不知道该如何慢下来。
车、马、邮件、日色慢的日子是从前慢的日子,放在现在,电子邮件都嫌慢。7*24小时的即时通讯,才是基本操作;十分钟一局的游戏,最是津津乐道;时长超过二十分钟的文章或视频,收藏退出马一下;三十分钟的商务课程,要在跑步机上进才进行得下去。
可是,剥开这一层一层看似高效的动作,却是被急忙遮掩的焦灼内里,是随着播放速度加快的浮躁心情,是追上了进度却无暇进行思考的自我安慰。
连续五年为好友杨蓉庆生的朱一龙,今年的祝福语是希望她可以在“在加速的人生中学会慢下来”,并鼓励她在表演中,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这让人不禁想起《推拿》中说过一句话:“任何事情都要把时间拉长了来看,拉长了,人生就好看了,不能急。”
很多事情都是急不得,也急不来的。东南西北,除了前方,你还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春秋冬夏,除了未来,你还可以抓住当下的时光。
如果说持续加速,是为了把路走得更远些。那么,试着慢下来,就是在尝试着把路走得更宽、更久,发现一些新的花样来。
「慢下来」将要面对的,既可以是戛然而止的虚无与一时无法找到的存在感,也可以是一次面对自我,独立思考的机会。
你追逐的是什么?你想要的是什么?你追逐的,可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真正想要的,可是你正在追逐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厘清自己是把握未来的前提。一旦思考充足,放慢的节奏可以是有的放矢,暂时的空窗也不会沦为虚无,焦虑与旁人更不过无谓的谈资。
一直有一个设想,如果把社会节奏之下的节点抽离,尽可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是不是很多事情,都可以慢工出细活?
何况,所谓的社会节奏,说白了,也不过是循着老一辈,或是多数同辈人的轨迹,追着别人的进度行驶罢了。非做不可的真正理由,倒点不出个一二。
如此想来,「慢不下来」的唯一好处,倒是因为没有多余的心思回头看,反倒不必抓着“自己竟是活成了自己,还是学成了别人”的问题,颠来复去地想。
可你终究会有“回顾”的时候。待你翻回头,回顾过往种种,到底会觉得是自己在过日子,还是日子溜过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