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九口之家在那个年代很平常

    (选自自桐妈博客2010年春节)

  姑姑们回东北已快有两周了,老妈家的房间里,仿若依旧还有她们的气息。           

    五、六十岁的两位老姊妹,千里迢迢、不畏寒冬,热忱来探望她们心爱的二哥。

    满满儿时难忘的回忆,浓浓乡音里的家长里短,让老爸老妈激动开心的像个孩子。

    这一年寒冬的春节,让这手足情深深几许,催化的格外温暖动情。

   

年轮里的照片,穿越出似曾相识的样貌神态,亲切有佳


    我的老家在东北辽宁,爷爷家是个超级大家庭,一共有七个子女。老爸在家排行老三,是男孩里的第二。

    赶上文革动乱,姑姑、叔叔们都是知青下乡,后来辗转回到了原籍。

  只有在北京上了大学,原本有可能做外交官的老爸,带着毕业分配突然变卦的沮丧,举家来到了陕西,支援三线厂。

    虽然老爸老妈离开东北近半个世纪,他们依旧满口乡音,仍保有原来固有的生活习惯。

    勤快、爱干净、喜欢里正、为人善良热心。

    小时候每年我们家都腌酸菜、我们都爱吃小鸡炖蘑菇、大葱蘸大酱。

    虽然普通话都过了甲级但打字还是ZI、CHI不分的。

    就连我的性格里的大不咧咧,直率急性子也是归结到了这乡音和东北胃了。

    直到今天老爸老妈家里的电视,还总停留在辽宁新闻,还总听见他们抱怨豆腐没家乡的好吃……对此多少有些不解。

    直到有一年到大连东芝实习,火车在清晨里驶过“瓦房店”站台(老妈的老家)。

    不知怎的,睡在上铺的我,在清晨的迷糊中远望站台,竟不觉潸然泪下。回想老爸老妈青春时代从这里出发,一辈子远离故乡亲人,乡愁难诉,牵绊满心。

    这眼泪,是骨子里基因积淀的乡愁。那一刻我也理解了老爸老妈的思乡情结,有些情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一种姿态和固守。

  也是,铺满二十几年记忆的地方,父母、兄长、姊妹、还有家,所有的记忆都留在那片黑土地上,无论到哪里心的无法割舍忍让的。

  老爸老妈几乎不太跟本地人交往,原以为这是知识份子骨子里的清高和固执,,现在细细想想其实那是浓重乡愁牵绊下的寂寞神伤。

  即便是我们出生在这里,总也空落独处的新年,也让我们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貌似总有隔阂。

  遇见到东北人那种亲切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生命就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记忆只找到这么多,当年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如今都为人母”

      其实我对老家的记忆来自这些抽象的情感里,具象仍停留在九岁那年唯一次回老家模糊地记忆中,大人都很年青,姐妹们、哥哥、弟弟们都还是天真的小孩子。

    而后的老家就是巧手姑姑们打的毛衣、做的拖鞋。

  老家是寄来的山货榛蘑……

  老家是家长里短的书信……

  老家是过年电话里的拜年……

  好在爷爷有生之年,在我们家住过几年,这叫爸妈很安慰。

  那么大的家庭,只有老爸只身一人漂泊在外,不知他作何感慨。我只知道这次他妹妹来,老爷子雀跃异常,话语不断,老妈也满心欢喜的忙里忙外。

  相信他们高兴的不仅只是姑姑们来本身,也是姑姑们此行带给他们那记忆时光里的青春往事,还有延绵不绝的乡情乡事~~

  离行前的送别,让人唏嘘落泪,姐姐和姑姑们哭别在候车室的门口,惹的路人也红了眼眶。不忍相送的老妈、老爸留在家中,我甚至不敢对视他们的眼睛,太理解他们心里的牵挂和难过,努力让自己平静点,不在感染他们。

  其实要感谢远离家乡的这份遥远的距离,才会让人有了这么多的感慨和思念,才会让人理解亲情在时空的旅程中如此有深意。

    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家书诉乡愁的厚重离愁,科技会让距离在时空里一秒千里。

  辗转一周邮寄的几页信纸,会让全家人围坐一起,字字细读,久久回味。

  没有微信刷屏即时快速,却有着浓浓的人情暖意。

    如今,乡愁不再是时空距离下的思念,而是在手机微信群时代,看似开心、热闹纷扰下的隐痛神伤——“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大概是只有相聚才会化解的愁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