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有个故事笑趴了,原来“忽悠”这个梗是这么来的啊?
《山海经》原文记载:
“南海之帝悠,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江。悠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成而浑沌死。”
南海的帝王名字叫悠,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忽,南北之间,中央地区的帝王名字叫帝江。帝江又被人称为混沌,因为他长得奇特:整个身体像鼓起来的袋子,皮肤火红,还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像个大肉团子一样,没有头更没有五官。
悠和忽经常在混沌的地盘相聚聊天喝酒,混沌对待这俩人也很好。时间长了,忽和悠就想回报混沌的盛情美意。他们俩商量了一下认为:每个人都有五官七窍,用来看色彩、听声音、吃东西、呼吸空气,唯独混沌就是个肉团子,啥都没有。于是,忽和悠就说:我们给你凿开七窍吧。
混沌答应了,忽和悠就开始动手了,他俩累得半死,一天也就只能凿出一窍,连续忙活了七天,终于把七窍凿出来了,混沌却死了。
初看这个故事,忍不住捧腹大笑:可不是忽悠吗?老祖宗忽悠人的历史原来这么悠久,这么源远流长啊?
所以,很多人看《山海经》不过是当做神话故事,看个稀奇,看个好玩罢了。
谁知道,近年来,随着对《山海经》探索的不断深入之后才发现,有些细节似乎是真的啊?有些东西,仔细推敲之后,吓人一跳呢。
细节一:很多动物居然是真的?现实居然找得到原型?
因为年代久远,古代先民和我们现在的视角其实差异很大。同一个东西,我们看和古人看,完全是两个东西。
《山海经 · 西山经》记载:“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现则天下大旱。”
翻译过来就是:太华山上有一种 “蛇 ”,名字叫肥遗。它长着6只脚,4个翅膀,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大旱。
大家想想,古人很少见到蝗虫这个东西,但蛇却是令他们害怕的动物。凡是令他们害怕的动物,都跟蛇扯在一起,蝗虫就是这种情况。
蝗虫出没即为大灾之年,虫群过处寸草不生,让一个地区的环境发生极大的改变。古人惊恐,因为这种情况比蛇还可怕。
从《山海经》的描述可以推断,十有八九,这个肥遗就是蝗虫,因为让古人吃过大亏,所以记载了下来。除了肥遗,其他诸如鹿蜀、赤鱬、驺虞、鹦鹉、九尾狐、狌狌等动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原型。
所以,未必是《山海经》神奇,很可能古人词汇匮乏,或者跟现代人的视角不同造成的。
以前老辈子人说:天狗吞日,其实不就是日食吗?古人说:天圆地方,就是天像个大锅盖扣住四四方方的大地。
如今有了飞机,大家溜达一圈不就明白了吗?
但《山海经》就是《山海经》,有些铁证如山,就是现实当中的动物,比如豪彘就是豪猪,有些却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烛龙、凤凰、混沌这些。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是《山海经》令人着迷之处啊?
细节二:剔除神话色彩,可见远古生活风貌
《山海经》收录了很多神话和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撞倒触山”、“后羿射日”等等,这些传说看起来神奇,其实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在。神话就像吹牛的底稿,这个底稿十有八九来自现实生活。
比如,细读可以看出来当时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先民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很深的恐惧存在,故此,才会出现万物有灵崇拜,才会有那么多神仙鬼怪,因为先民们统统搞不定啊。
为了免受其害,把这些自然现象或者难以理解的事情,统统奉为神灵,供奉以求免灾。那个时候的人,除了求神,还能如何?
于是部落之间,就出现了非常成熟的图腾崇拜现象。像大禹治水娶了女娇,这个女娇部落的图腾就是九尾狐。
民国文学大家闻一多先生,就在《伏羲考》中提出了图腾说,即《山海经》里面的神怪其实都是部落图腾。
这些动物本身真实存在,是原始人类把这些动物拼凑到一起,当成图腾而已,是一种崇拜过程的发展而已。
《五藏山经》里,还记录了部分山神的样貌描述。例如《南山经》、《中次十二经》当中的山神是鸟身龙首;《南次二经》里的山神刚好反转是龙身鸟首。
在《西次二经》、《北次三经》里面的山神是人面马首;而在《西次二经》就是上有人首牛身。
部落之间,经常有争斗甚至战争,比如黄帝大战蚩尤,剥掉神话外衣,可以看到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这种战争在《山海经》当中的记录还真不少。
除了天灾(大自然)人祸(部落战争)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先民们的日常生活。
《大荒海内经》记载:“后稷是始播百谷”。看,那个时代,先民就知道耕作种粮食了。
《大荒北经》记载:“叔均乃为田祖。” 这个田,乃是水田,很可能就是稻谷。
《大荒西经》记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
那个时候就开始观察天象,估计还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所以,神话归神话,神话 的背后,老祖宗的日常生活才是底稿啊。
细节三:古人真的吃过、用过这些神秘的异兽吗?
《山海经》的第一大特色就是吃,其他统统靠后。古人胆子大,什么都敢吃,而且各种花样翻新地吃。吃完了,还能总结出经验来,所以《山海经》首先是一本古代吃货日记。都说广东人能吃,古代先民比广东人能吃多了。
比如 “ 狌狌”这种动物,古人说吃了以后就 “善走” ,意思是 走路健步如飞。“耳鼠 ”则 “可御百毒 ”,就是吃了之后百毒不侵。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吃?
有一种鸡(cháng fū 音同:长夫),长得三头三翅,让人想起了三杯鸡,吃了之后“不用睡觉”。这效果,堪比现代大麻啊?神!
有一种鱼叫虎蛟,吃了可以治疗痔疮。那个时代就有痔疮吗?天然马应龙啊?
亶爰山有一种野兽,长得像野猫,人一样的长发,名字叫 “ 类”。据说,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有一种文鳐,吃起来就跟咕噜肉似的,酸酸甜甜特别可口,连调料都不用放,真好。
你说,古人若是没有吃过,他们怎么就知道这些动物 的功效呢?
估计,吃一次还不不知道,还得长期吃、多吃,才能发现这些功效吧?
除了寻常动物,《山海经》还有很多瑞兽、异兽、神兽。比如东方青龙,战斗力惊人;比如西方白虎,杀戮之气异常严重;比如南方神鸟朱雀,得之特别幸福,不过容易着火;而麒麟则能吞吃妖怪,保一方平安。
古代有一种邪恶的巫术:蛊。《山海经》里有几种神奇生物,是蛊术天然克星。
天帝山有神兽名 “溪边 ”,样子像狗,用它的皮毛做成褥子,就可以抵御蛊术。
大名鼎鼎的九尾狐,哭声像婴儿还能吃人。但是,吃了九尾狐的肉就能不受蛊术侵害。
樗树即臭椿,可以解毒,避开瘴气,吃了之后还能防御蛊术。都不是盖的呀?
还有些怪东西:
有一种兽,叫“山楎 ”,一看见人就咧嘴笑,而且周围立刻刮起大风来。这气势,有点像蒲松龄的十三姨(风神),或者现代董明珠,走路带风啊。
大家想想,这些食物,不,这些动物的功效,古人是怎么知道的?
难不成,看一眼就能猜到?
十有八九,那些胆子大的,不怕死的弄来吃了,吃过之后觉得不错,然后推而广之,对吧?
最后总结一下:
《山海经》里面记录的动物、植物,还有神话传说,看起来荒诞不经,其实就是古代先民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图景罢了。
也许有谬误,也许有编造的成分,也许有加工的痕迹,毕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我们可以打些折扣,也可以洗掉装饰,但是,不能否定过去,更不能否认古代先民们的智慧和朴素的世界观。
你认为呢?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支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