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我们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观“语文教学技能大赛”之反思

      5月27日至29日,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开展的“2019初中语文教学技能大赛”活动,赛课过程中,以“评委”之身份观众仙子“舞刀弄枪”、“全力拼杀”,叹其台下之劳心费神,极尽煎熬。如一评委老师玩笑:“我们就是那个能挑刺的看戏者。”在评价中反思。今天,就本次赛课过程中看到的问题在此也“吹毛求疵”一番,若能对你有所增益,则为你我之收获。

我们到底看什么?

一、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1、关于教学用语。

15节课上,我们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普通话前后鼻音不分,地方音浓厚,口头禅过多,个别老师口语表达语气、重音把握不当。能讲标准普通话的老师极少。如果我们说这些不是重点,那么课堂的规范用语就尤为重要了。如请同学回答问题应该说:“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完之后老师该用“请坐”。可大多老师并不注意这个细节。一位老师课堂上不断这样表述:“用书上的话”、“叫一个”、“说一下”、“坐下”、“……昂”、“……那”、“……着呢”等等。另外,我们还发现,个别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会讲很多与课堂或对话无关的成语,听起来新鲜,但事实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本承担着建构语言、规范表达的重任,所以,规范的口语表达是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就该讲富有语文特色的规范语言。在一堂优美的语文课上,听到如此生硬的表达,无疑如一幅画卷上的败笔,观众极不舒服,当然要怀疑授课者的能力。

        2、关于板书

板书虽然在课堂里不是最重要的,但恰当的设计至少可以突出重点,如若能够设计精美,还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令我们担忧并叹息的是:十五位老师仅有两位写出了工整美观的粉笔字,个别老师的板书没有用心设计,不能体现课堂重点,甚至随意的乱写乱画,极其不严谨。个人总认为:教师之于学生,无疑起着示范作用,这示范当然包括富有魅力的中国汉字的书写。

二、教师的能力是否超群

        3、关于课件

语文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课件主要有幻灯片、音频、视频。需要我们注意的是:1、多媒体主要起辅助教学的功效,切不可喧宾夺主。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位老师的课件制作的特别精美,堪比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背景图片,但非常可惜的是,老师和学生不是晚会上的主持人和演员呀!课件的光彩盖过了老师的才华,课件的上的图画和音频干扰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注意力,学生的神离导致后面的教学活动开展艰难。所以,教学活动中,你手中的工具是否适合你以及你所面对的学生,是否适合你的课堂,你是否得心应手,是否能将其运用自如,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2、课件制作亦不可太随意。毕竟一堂好课是由很多个“美”的元素构成的。对于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来说,精美的课件无疑是如虎添翼,与精彩的课堂相得益彰,令人称奇。3、切忌课件运用不当。最忌用图片代替文字。一位老师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检查完生字词预习情况后,立刻多媒体展示“黑龙潭”、“老君山”的视频,耗时约4分钟。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呢?当视频代替文字的时候,只会误导学生视线。另一位老师,开课伊始,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然后,“这就是美丽的丽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一滴水去看一看……”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把它放在课前?接着质疑:这是要带着我们去游丽江吗?学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目光,视角转入文本?语文课堂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基础,任何有扰乱视听之嫌的内容,再美,也该忍痛割爱。另一位老师在教学《登勃朗峰》一课时,教学环节至“品读感悟”环节,幻灯片出示问题:“在1——6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刚低下头头默读课文时,突然出现了伴奏音乐并伴有流动画面。我不知道此刻学生该低头读书还是该抬头观景!伴奏音乐一直持续到下一个环节——“指名读”结束。如此设计,实为画蛇添足。默读是为品读,是最需要静气凝神专注于文字然后思考领悟有所得的过程,是感悟文字的关键。因此,品读的同时出现音频视频,不仅显得突兀,而且别扭至极。我不禁要问:画面的作用是什么?还有一位老师在课堂进行至最后的“写作”环节,为学生写作配了音乐,很明显会影响思维。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写过东西,在音乐声中创作,我是做不到的。突然觉得,老师若能和学生一道去写写作文,必能体味学生之苦,也必能明白创作所需土壤环境了。有人一定会问:那么图片就不可以用吗?可以。但要用得恰到好处,要让它在恰当的时候发挥作用。相反,一位高明的老师设计在学生读完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各个景点呈现美图,与学生所读文本内容有机恰当结合,相得益彰。不仅起到图文结合,加深印象之效,且得发散思维之果。

        4、关于导学案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导学案的目的及作用。设计导学案是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促进学生所学所做的设计。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获得。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老师没有研究导学案的作用而死搬硬套别人的框架,殊不知别人的东西只适合别人而不一定适合自己,此其一。导学案内容与PPT内容重复,导学案不能起到引导学生自学的作用,其内容完全可由PPT替代,所以显得赘余。且导致学生一会儿顾及学案,一会儿顾及黑板,还须顾及老师。学生显得忙乱,课堂显得杂乱,教学过程自然颠倒混乱。此其二。我不禁想说:语文课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能不能让它纯粹一些呢?其三,导学案设计不规范。比如一位老师的导学案设计了“教学反思”,我们质疑:是否合理?一位老师标题为“导学案”,内容为“教学设计”。况且,几年前我们用导学案,那是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创新,今天再用导学案,那就是默守陈规了。

愚以为:是否需要导学案得根据文本以及老师对文本的处理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定。有时候,我们常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在辅助工具方面做足了功课,中餐西餐应有尽有齐上桌,却忽视了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如同词藻堆砌的文章,难免华而不实。

      5、关于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目标的确立应该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单元目标,参照三维目标,参考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老师做什么。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测量和评价,避免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如一位老师在《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的目标里有这样一点:“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这个目标显然是将行为主体指向了老师。另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里有这样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内容杂糅不一致。老师的语文水平令人怀疑!另外,目标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并力求在课堂上有效达成。

2、问题设置

问题的设置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尽量贴近学生的思维及认知发展区。其次应该注意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层次,有梯度,是否能达到引领学生思维思想由浅层向深处探索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的反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一种原因可能是我们的问法不恰当或者不合理。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我们设置问题的时候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分析不准确。

3、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有目的,都应该关注它的作用。环节、内容之间应该环环相扣,紧密连接。一位老师在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时,在进行了“找游踪”和“赏美文”两个活动之后,插入“致敬作者”内容。我以为下面进行的内容会跟作者有关,但介绍完作者,紧接着屏幕便出示第三个环节——“透过水滴学写作”。这个环节伊始,又插入小故事——“丽江是没有城墙的”。同样,小故事又是独立呈现。我的疑惑:如果课堂中间去介绍作者不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不是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那为何不直接设计在开头?插入的小故事不能起过渡、连接的作用,为何不设计用作导入以激发兴趣?

4、学生活动的设计应该有具体的要求,有指向,让学生的活动有的放矢。一般认为活动是侧重能力培养的。

如一位老师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化身水滴游丽江;活动二——跟着水滴赏美文;活动三——透过水滴学写作。”从小标题来看,就给人一种清新清晰的感觉。且三个活动依“读懂内容——赏析语言——学习创作”的步骤层层深入,贯穿了知识与能力,思维与审美各个层面。下面一一分析。

“活动一——化身水滴游丽江”以两个有指向的小问题为抓手训练学生找关键词和交流能力。(1)朗读课文,看“一滴水”都流经了哪些地方,圈点勾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课堂上按照“学生自读找游踪——师提问——师总结”的步骤解决“理清游踪”的问题。(2)在这次旅途中,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声情并茂读句子,与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先指名学生说,再选择精美段落学生齐读。就第二个小问题,“向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原始的设计为“将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那么,后者的设计意图只停留在查找资料上,而前者的设计意图则在于借助资料向对方介绍,在于“运用”。无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从“说”的能力方面去度量,都无疑是高层次的一个设计,达到了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深层次训练。

“活动二——跟着水滴赏美文”环节,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

开展分组学习,每组完成一个任务。朗读你喜欢的句子,试着说一说原因。

句式(每组选一个句式):

①我喜欢______,因为我从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丽江。

②我喜欢______,因为句中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

③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__。

这样的设计无疑直接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具体的句式便是给学生抓手。分组讨论的方法,又可以使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学有所获。学生有目标,老师好操作。教学设计的“巧”与“妙”,足见老师的功力非凡。

“活动三——透过水滴学写作”环节的设计更彰显语文魅力。

(1)美文赏析:

威廉·华玆华斯(英)《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节选)》

(2)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仿照这种写法来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一朵云、一只鸟、一片叶子、一缕微风、蒲公英……)

句式:

①______经过_______。

②我______地漫游,像______。

在这一环节,课外资料的引用可以起到“互文阅读”的效果,以类文阅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写作手法的体悟,开阔学生视界,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同时增加了课堂的厚度与深度,课堂因此而更丰富丰满。

由于前面带学生走向文学——诗歌,有了这首诗歌阅读的铺垫,所以,创作环节的设计就显得顺理成章,并且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思维引入想象的空间,老师给出的句式以及提示均颇富诗意,语文的“审美”、“鉴赏”、“创造”都在这里得以彰显。自认为,如果设计创作一首小诗,那便将课堂推向文学创作的高度了。若老师能以自己的创作予以示范,其引领之效则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一个精巧的教学设计。

5、材料的运用应该紧扣主题。

      语文的世界是深广和博大的,因此,常常会令苦苦探索的语文人迷失方向。大家为求广博,便在语文课堂上大量援引材料。但材料资料的运用也得恰当。如一位老师教学《河中石兽》,设计的环节名为“会运用”,举了“从三到万”的故事,目的是启示学生不能犯主观臆断的错,不能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细究之,“运用”与这道理何干?故事与道理何干?材料与文本何干?实在费解!更令人瞠目的是,课堂结束“送给学生的话”主题居然落在了“美”上。只能说,为求广博,致杂乱无章!

      6、  关于课前

        40分钟的授课时间对于要求集知识与能力,全面与深刻,精彩与精美于一堂的竞赛课来说,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若能有效利用课前的一两分钟,至少可以达到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快速进入角色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尽量不要提“紧张吗”、“放松”、“深呼吸”等词。一位老师在课前让学生深呼吸,并发指令:“呼气”——“吸气”。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们只感觉这位老师紧张到极点了。我想,那一刻,本来不紧张的学生也该紧张了。为什么?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无疑是一种心理暗示。课堂进行中,更不能有任何扰乱思维的与课堂无关的提示。所以,课前最好的处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视线和思维,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带他们走进课堂。

      7、关于导入

        导入新课无论是开门见山、援引资料还是问题引入,最忌拖沓耗时,不能快速走进课堂。当然,导入环节的设计当紧扣文本或课堂主题,万万不能随意。

      8、关于课堂驾驭能力

        当我们听完一节课,需要对老师做一个综合评价时,我们常常会提到“课堂驾驭能力”。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综合性太强的评价,因为它关系到老师的心理素质、知识学养、语言水平、应变能力等等,它似乎又跟老师的角色定位、思想理念、举止谈吐有关。一般课堂驾驭能力强的老师往往能做到:教师完全投入教学,注重强调重点、细节,注重评价与反馈,善于捕捉学生的感受、反应、见解,能及时纠错,善于发现学习难点,及时解决,能根据学情安排教学。教学过程显得有条不紊,张弛有度。这项能力的修炼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在不断的磨砺中练就,一般教龄较长的老师略显深厚。

      9、关于文本解读能力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应该把解读文本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精彩的课堂无不是老师具有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但是目前,在我看到的所有课堂里,能够大胆尝试解读文本的老师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都是依靠教学参考资源,将其进行整理整合,然后以浇灌的方式一股脑输给学生。有些老师的课堂容量之大令人称奇,但教学效果令人质疑。一位老师教学《登勃朗峰》,在“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写法”一环节中,进行了两次描写方法小结。一个是“景物描写方法小结”,另一个是“人物描写方法小结”。听课老师无不感叹:年轻人真厉害!但依然摇头否定。像这样的年轻老师似乎还不懂得如何在一大堆材料中进行取舍,他更关注于自己而非学生,他多考虑我要“教给你什么”,而非“教会你什么”,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消化系统”能否承受。这正是所谓“表面上的繁荣,实质深处的萧条”。

        另一种情况是重“设计”而轻“解读”。老师们往往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力求新颖,在课件的设计上力求精美,在援引的材料上力求广泛。但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却蜻蜓点水,不求深刻。还有一部分老师可能并不懂得何为“文本解读”或“文本解读能力”,因为非专业的年轻老师太多。

      10、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在教育教学行为活动中,理念是起指导作用的。但大多年轻老师似乎并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容易受外界思想干扰。我看到,他们在探索的路途上很迷茫。

      11、关于课堂预设、生成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课堂更注重学生的感受、体味、理解、表达,而非分析。好的课堂应该是“活”的课堂,应该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应该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应该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那么,什么是预设和生成?

        引用“百度”的一段话来科普一下。

        在新课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识构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个人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知识;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成的知识。这说明知识的生成,不是惟一传授的。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1、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4、放大错误,升华生成 。以前的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12、关于重点、难点

      关于重点难点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解读文本及设计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避重就轻、走马观花,似乎因忧惧“出错”或“无解”而不敢向深处探索,所以只在浅近处打转。直接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第三、课堂上,基础环节处理不扎实,难点无法突破。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河中石兽》时,“读”与“译”的环节处理仓促,导致后面的问题解决困难。

      13、关于教师角色

        在工业高度发达,知识经济不断崛起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居高临下的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情感、思维的调动者、协调者,当然,也有精神品质的示范者作用。我们评价一位老师“角色到位”,那这位老师一定在这些方面做的不错。他一定能够走近学生,俯下身子。一定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状态,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在对话与交流中引领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向深入,进行思想的碰撞,共同达到升华。从这个层面上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话、交流、评价都关系到教师角色问题。因为前者做好了,教师的角色就到位了。

        这里需要注意“关于评价”方面。一般我们大多数老师会把学生回答完问题给予肯定或否定理解为评价,所以课堂上我们会听到很多“好”、“很好”、“非常棒”的赞词。我认为这是很浅层的,有时候甚至是不负责任的盲目表扬。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给予忠肯的反馈,有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运用引导、追问的方式使其或明朗或深入。个别老师不能及时纠正明显的错误,可能与自己在课堂上的投入度,或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度不够,也可能因为过分关照自己而导致忽视学生。

      14、关于作业设置

        作业设置应该起到巩固、延伸的作用。

        总之,无论课改之路如何行进,面对日新月异地世界,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力求将所学联系实际,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和实施,并不断反思。在学习与反思中求进步,促成长。

        最后,引用郭治锋教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开课,我们到底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