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从征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发散

今天在回笼学习大学的《经济学原理》的课本,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谁在负担工资税?是提供劳动的人、还是用人单位?”简单的讲一下。

经济学上,一切都是供需关系。用人单位需要付出价格获取劳务,我们提供劳务,得到工资。在完全自由市场上,以价格(工资)为纵轴,劳工数量为横轴,我们很容易画出基本供需关系图:供需线相交于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的价格,刚好能让市场提供的劳务,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当政府征税,就像一个楔子卡进这个供需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会变得更差(worse off),用人单位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劳动者却只能得到更少的薪资。得以工作的总人数变少。而税收的这一部分金额,无论是打工的人收到工资了去缴税,还是公司去跑腿,实际上都是被公司和打工人分摊的。

tax wedge

说到大家分摊这个税收,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么分?五五分?当然不是。看图就能看出,和供需线走势相关。如果一条线陡峭一点,一条线平一点,那陡峭的那一边,就需要承受更多的税收。这个陡峭和平缓,就是弹性。

elasticity

拿图a来说,需求线特别陡峭,意味着价格变化很多,才能引起数量变化一点点,就没什么弹性;相反供给线比较平,意味着价格变化一点点,就能导致数量变化很多,弹性比较大。结合上面的解释,翻译一下就是,更没有弹性的一方,需要承担更多税收。

接下来课本上这段话让我心里默了好久。说没有弹性的一方,意思就是说,当价格变化,他也没有多少选择。而有弹性的一方,他有更多选择来回应市场变化。税收,更多的就是被没有选择的那一方承担的。翻译下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不就是来自现实的灵魂拷问吗?税收,可以是理解成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不好的刺激。而参与市场的双方,都会对这个不好的刺激作出回应。大家都得去分摊、去消化这个刺激。而没有选择的那个,需要承担更多。找工作、相亲,等等等等都是这样。很多让我们纠结的事情,不是选择太多。可能恰恰就是因为选择太少。不将就,还能怎么样呢?

之前老看到《富翁和渔夫》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也读过。有个富翁到海边渡假,见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便问渔夫,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去打鱼。渔夫说:“今天的鱼已经打够,现在要休息了”。富翁不解道:“天气这么好,你应该去打更多的鱼,以便可以买更好的船,赚更多的钱啊!”渔夫问:“那又怎么样呢?”富翁说:“那你就可以雇人出海,不用自已出海,只用舒服的躺着晒太阳就好啦!”渔夫说:“可是,我现在不正是躺着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吗?”

之前很多年,我都觉得这个故事的渔夫的逻辑没毛病?才毕业的时候,女孩子,家里也不想让孩子这么辛苦,做了一份工资不高的清闲的工作。那会儿和朋友去书店看书,我看些自己感兴趣的闲书,朋友看商业区。他跟我说要努力赚钱,我说,这工作虽然钱少,但是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特别舒服。赚了钱不也最后就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吗?直到被迫离职。面对市场,我懵了。从来没有去自己投简历、面试过。心里都是怂的。幸亏那个时候也是机缘巧合,进了一家才发展到本地的全国性的公司。在里面待了3年以后,受疫情影响,公司趋于清算,又被离职了。再一次面对市场。

这第二次面对市场的时候,我突然很感谢第一次被离职。如果再晚一些,35岁、40岁以后,要体力没体力,要经验没经验,我拿什么去竞争?这一次我去找工作,面试,一点儿都不紧张了。见识过了以前公司hr招人怎么做“双向选择”,自己也有了一些可以拿出来说的故事。比第一次出来好太多太多了。

再回去看这个故事,富翁和渔夫的区别是什么?选择。富翁可以选择多种的生活方式,他可以海滩上晒太阳,可以去五星级酒店喝下午茶,可以去世界看看,也可以在自己的别墅里看云卷云舒。而渔夫只能选择去拼命工作,和躺着。

这上面我们说的选择,都是名词,其实就是选项。只有有了很多选项,你才能发挥你的“选择障碍症”,去做动词,选择。不然当一个消极刺激产生(不好的事情来临),更没有选择的一方,承担更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从征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