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和“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连起来说。虽然一个讲的“柔”,一个说的“清”,但是婴儿的比喻,囊括二者。
婴儿气息自然,《自然史》的作者布封指出,新生的婴儿是能在水中存活的,可见婴儿的“息”是有差别的,而当婴儿“哇”的一声喊出来了,呼吸才开始。这个“呼吸”就像全身的都在呼吸,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婴儿一呼一吸时的状态,他不仅胸腹在起伏,甚至连头盖骨都跟着呼扇呼扇的动……所以我们用婴儿做喻,言“柔弱绵延”的自然之“息”。
同时,婴儿纯真、思无邪,若一张白纸、一块璞玉,尚未入世,尚未受到世俗的教化、价值观影响,思维、行为本然,自然天性。心理学上我们常说“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其实就是找到自己元初的性情,本然的样子。荣格指出: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所以我们“涤除玄鉴”,找到自己的那片治愈之光,发现自己那块“无疵”的玉。
在人生修行中有一个状态叫“元婴”,元初的婴儿,其实就包含上面两点,身体“柔弱绵延”的自然之“息”,心性的“无疵”本然。下面我们进入正文部分。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我们从“专”字开始,它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字,专代表着“一”,就像心理学上说的“心流”,专注于某件事情达到忘我的境界,又如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
“气”,在古代范围很宽泛,把看不见的事物以及运动规律都叫做气。比如身体内部的“营卫之气”,这种解释更适合“气”的繁体写法“氣”,米谷之气,用来描述身体内部的运行。如《内经》讲“人气受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上一节所的“载营魄抱一”,就是身体内部的“氣”,就是这个“营卫之气”,就是这个“营魄”,当“营魄”抱一的时候,就形成了自然的“真意”。(细节见前一节)
而“真意”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另一种“气”,写作“炁”(音“气”)。“炁”下面四点底,为“火”字的简化,上面一个“无”字,解释为无火之氣,无火,也就意味着无水。在中国传统中,火代表向上的力量,不一定是实体的火,水代表向下的力量,也不一定是实体的水。因为不向上蹿、不向下跑了,这个“炁”就定住了,就像一个人,心中无火,就不妄想了,身中无水,就不妄动了。不妄想、不妄动了,人也就安住了。
所以这个“炁”,代表的就是摆脱了人的妄动和妄念、解开了后天身心束缚的先天之气。因为超脱了后天生成的身体与心性,所以我们的身心就会回到本自该有的运动轨迹中去,回到婴儿般的柔顺体态,回归“婴儿”般的自然之“息”,回到“婴儿”般的“思无邪”。因为跟随自然的规律,所以“柔顺”,所以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是其一,把“氣”和“炁”整合起来,达到的身心合一。
其二,就是把“炁”和“气”整合起来。这是身心合一之后,自身与世界相合得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了顺应社会的“柔”(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还包括顺应自然的“柔”(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同样是“如婴儿”般的“柔顺”。
比如,初生的婴儿,从娘胎到呱呱坠地,“哇”的一声,就适应了自然的气息,学会了用肺去呼吸;而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的适应父母、家庭乃至社会的教化,心若白纸,顺从社会。如何不“柔顺”?
知道了这个过程,我们就开始了第二句“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无疵”的修正,其实就是回归自己“婴儿”状态的过程。这个修正的过程,有两大法宝:“涤除”和“玄鉴”。
“涤除”就是消除那些心性的、身体的瑕疵。
那么怎么发现身体和心性上的瑕疵呢?从“玄鉴”上发现。
玄,就是一圈圈缠绕着的蚕丝。鉴,就是明镜。连在一起就是,反复的“照镜子”找到自己的问题:“瑕疵”。
这个镜子可以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也可以是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还可以是他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还可以以物为镜,如古人的借喻,从莲中得出淤泥而不染,从梅中得寒冬傲骨,从玉中得温润暖心……
万物皆可为“鉴”,只要肯细心去观察,只要肯用心去感悟,举手投足间,都能发现问题。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就要修正,然后再发现,再解决……解决的问题越多,身心就越透彻。越透彻,越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逐层深入,逐层修正,这就是“玄”之反复,就像我们说的“病去如抽丝”一样,一点点的消灭掉自己的“瑕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深刻了悟到事件的连贯和因果,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习惯、每一个念想都源于我们成长路上的某些事件。比如,嘴毒的人,大多是因为儿时想得到他人的关注,刻意而为之,形成的习惯;比如,一个走路习惯形成,可能仅仅是邻居的一次称赞;比如喜欢逃避问题的人,可能仅仅是童年的一次回避,让他产生了侥幸心理……
这种小小的细节很多,一层层的剥开,一层层的去深入,我们会发现,最终我们都会朝向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会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会崇敬的学习,也会抵触的反对,在不断的模仿、学习和反对中,成就了现在的我们。
所以,不妨好好的观察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以他们为“镜”,去找寻你们之间的共性,找到你们之间的矛盾,然后解开自己的心结,复归于更本源的内在小孩,复归于自有的天性。
复归于“婴儿”,是一次涅槃,是一次重生,是了悟差别后的解脱,是感悟合一后的证道。成长是为了让我们认知世界,归复是为了让我们感悟世界(区分知和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