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道经二五章•道法自然篇

道经二五章•道法自然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有物蟲成,先天地生。寂呵廫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国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译文:

“浑沦一体之物”衍生万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独立存在而且不可分割,可以做为天地的根源。

现实的我不知晓“浑沦一体之物”的名字,勉强尊称它的别名叫做“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发展变化”才能“衍生万物”,“衍生万物”才能“呈现万物”,“呈现万物”才能“重复变化”。

所以道是变化的,天是变化的,地是变化的,人君也是变化的。宇宙间有四种变化,而人君是四种变化之一。

人君的变化效法地,地的变化效法天,天的变化效法道,道的变化效法自然而然。


三、字义:

[说文注]: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虫者,蝡动之緫名。人三为众,虫三为蟲。蟲犹众也(表示各种类型的虫子,又是动物的通称,也专指昆虫)。

[说文]:成,就也。[广韵]: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

[广雅]:生,出也。[易义]:自无出有曰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说文]:寂,无人声也。[易·系辞]: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说文]:廫,空虚也。字亦作寥。[集韵]:廫,室中虚貌。

亥,象形字。在字形上,商代甲骨文中的“亥”字像被刮掉了毛并被切割了头和蹄子的猪,是“刻”字的本字。在字义上,“亥”字的本义是“切割”。

[韵会]:而,抑辞,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说文注]:母,牧也。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

[玉篇]:名,号也(人或事物的称谓)。

字,表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礼记·檀弓]:幼名,冠字。[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去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顶加字。

“大曰折”起的三个曰字,可作“而”或“则”字解。

[广韵]:大,小大也。[说明]:大者,不小也。大者,发展变化之谓也。

[广雅]:折,曲也。[礼·玉藻]:折还中矩。[注]:曲行宜方。还亦作旋。[集韵]:折,音逝。亦曲也。[说文]:曲,象器受物之形。不直曰曲。[礼•曲礼•释文]:曲礼,委曲说礼之事。

[说文]:转,运也(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犹曲也)。本义:手摇动纺锤将散丝集中于一束是专之范式。车、专两范式迭加。车轮往来回复运作行于一途是转之范式。说明:远,运也。

反,通作“翻”。本义:手心翻转。[说文]:覆也。覆与复义相通。

[说文]:居,处也。

法,效法也。[易·系辞]:崇效天,卑法地。


四、说明:

老子在本章为“道”做了两点重要说明:一是总结“道”为何物,并阐述“道”为什么称之为“道”。二是阐述了“道”运作方式的三个阶段。

1、何为“道”?

道经十四章

 原文: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朢。

译文:浑沦一体之物,一方面渐渐进入运动状态,同时另一方面渐渐显示厚重形状。连绵不绝啊,不可能称名,一切的运动都再次回到不存在物体形状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体的形状,没有物类的幻象。这叫做“由微忽变至圆满”。

道经二十一章

原文:道之为物,唯朢,唯忽。忽呵朢呵,中有象呵。朢呵忽呵,有又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眞,其中又信。

译文:道对于万物的作用,即显明又隐匿。隐匿而有显现时,其中是万物效法的形象。显现而有隐匿时,其中是万物本质的“浑沦一体之物”。在黑暗之中的嘷呼,其中有告知。这个告知尤为真实,这个告知是可以信验的。

道经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蟲成,先天地生。寂呵廫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

译文:“浑沦一体之物”衍生万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独立存在而且不可分割,可以做为天地的根源。

整理一下老子对“道”的描述:

“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浑沦一体之物”的客观实在。“中有请吔”,故“独立存在而且不可分割”。“有物虫成”,故“可以做为天地的根源”。

何为“中有请吔”?“道”拥有“自身能量不灭”能力。

何为“有物蟲成”?“道”拥有“向它物转化”能力。并依赖“向它物转化”能力来衍生万物,通过衍生万物以保全“自身能量不灭”能力。

2、为何名“道”?

原文: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对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浑沦一体之物”是无法命名的。因为依据象形文字的创字原理,是无法创造出这样一个字来的。至少,今天所发现的所有文明,都无法创造出这样一个字,来表述出“浑沦一体之物”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面对这种情状态,老子给“浑沦一体之物”起了个别名,“道”。从“道”这个别名,我们可以想象“浑沦一体之物”,在老子心目中拥有何等高尚的地位。接着,老子又勉强给“浑沦一体之物”起个名字,“大”。

老子为何要选择“道”、“大”这两个单字来命名“浑沦一体之物”呢?

[说文注]:道,所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

德经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

从上面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知晓“道”含有“供人行走到目的地”的意思。“大”含有“由小逐渐变化而来”的意思。

由此可见,老子是从“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来给“浑沦一体之物”命名的。

“浑沦一体之物”的运动结果是一定会出现的,所以老子基于它的运动结果,称其别名为“道”。

“浑沦一体之物”的运动过程是逐渐发展变化的,所以老子基于它的运动过程,称其名字为“大”。

从老子给“道”的命名过程,我们可见老子对“道”的理解有多深刻。在命名这件事上,老子亦是遵循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原理来命名的。老子对“变”的崇尚是无以复加的。

3、“道”的运动阶段。

原文:大曰折,折曰转,转曰反。

第一阶段:折,衍生万物。

第二阶段:转,呈现万物。

第三阶段:反,重复变化。

A、第一阶段:

道经一章:无,名万物之始也。

道经四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这个阶段是“无”的运动阶段,“道”以“众父”的方式衍生万物。

B、第二阶段:

道经一章: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经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道经十六章:夫物员员,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是谓复命。

这个阶段是“有”的运动阶段,“道”以“玄牝”的方式生成万物,并依赖于“静”,不断地赋予万物外观形制。

 C、第三阶段:

道经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经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经十四章: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

“道”通过前两个阶段完成对万物的衍生、约束之后,“道”会立即进入下一轮新的“衍生、约束”的重复。就万物本身而言,此阶段就是“道”对万物施以“不仁”的不干预开始,任凭万物自生自长、自存自亡。

“道”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明显的先后次序,而是各个阶段多线并发混杂在一起的,形成“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的局面。如果把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合在一起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曲成万物”。所以可以简单地说,“道”的运动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曲成万物阶段,另一个是重复变化阶段。

“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这句话很重要,通过这句话,老子规定了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反”字。先贤在解释“反”字时,多通假为“返”字,并将“道”的运动最后阶段解释为“返回本源”、“返回起点”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反”字有两种含义,“返回”、“反面”。这是错误的。

把“反”字通假为“返”字,完全抹杀了“道”做为“运动变化”的存在。“反”字的真正含义就隐含在“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的“忽望”之中。

从“不见其首”、“不见其后”可以感觉出“道”的一直向前的,是看不见头的、看不见尾的、永恒的、向前的、一直向前持续发展变化。对于这种一直向前的“道”,老子尚且看不出如何能返回本源,还有何人能见返回本原。“道”一经发动之后,就一直向前持续发展变化,是无法返回到本源的。若是“无法返回到本源”很难理解的话,那说明我们对“变”的理解还很浅薄。

可以举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道”的三个运动阶段。

拿到一本书后,我们是翻一页,看一页,然后再翻一页,再看一页,如此循环,读完整本书。

“浑沦一体之物”就是一本书,只是这本书有点特别,看不见首页,也看不见尾页,有多少页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书的一页,对应的是第一阶段,因为我们知道这页一定会有内容的。

页面的内容,对应的是第二阶段,因为页上写的字呈现了此页的内容。

翻到下一页,对应的是第三阶段,每翻一次,你都会得到一页及页上呈现的内容,如此重复,重复,一直重复下去。

“浑沦一体之物”这本书,还具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你不但可以向前翻页,还可以向后翻页,很神奇的。对于这种神奇,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基于对“浑沦一体之物”三个阶段的认知,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运动中的“浑沦一体之物”才永恒存在的。所以老子说道是变化的,天是变化的,地是变化的,人君也是变化的。不但人君是变化的,王权也处于不断更迭的变化之中,除了“浑沦一体之物”的“道”,无物可以永恒不亡。

人终其一生,都要在思想上、行为上效法“道”的变化。思想上接受凡事有“折、转、反”三个阶段,而最终达到凡事自然而然的境界。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原成•道经二五章•道法自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