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00《冷漠教育:大学朝向一流的根性缺失》

这是今天在搜文献过程中偶然看到的一篇好论文。作者董云川,教授博导,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语言风格明显,不落窠臼,观点深刻犀利,直击本质。

针对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拨开指标数据及量化排序的迷雾,以最朴素的文化逻辑来反思教育的问题,或许更能逼近大学一流建设短板的事实与真相。

育人应该是大学最核心且不可替代的元职能。而与人才孕育直接关联的无非是温暖的教育过程,热情的教学环节,感人的师生互动,激情的学问探究以及充满着温馨的校园文化和高深的学术氛围。有人说中国大学现在啥都不缺了,就是缺少温度。

有学者对高校中的师生关系进行调查,发现与中小学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行对比,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几乎没有地位。

作者认为原因包括:

1.教育评价符号化。

2.课堂教学空心化。

3.主体关系冷漠化。

4.人才培养功利化。

产生根源:

1.对西方学术评价体系的表面依附。以各种量化指标来考核,进而争取项目、计划、资金的名额。

2.大学身份及价值取向的迷失。一流的大学理应具有于其本质一脉相承的先进教育理念,即自由独立精神。但是事实是各种逻辑线索纠结交错、博弈变化。大学表现出越来越偏离教育及学术本性的趋势。

3.高等教育管理的哲学贫困。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哲学都处在失声的状态。高等教育学科本应站出来出谋划策,担当责任,事实是却常常哑然失声,直至消失于教育决策之中。我们看到综合性大学中教育学科往往是弱势的,不受重视的,更别提参与教育决策了。

作者给的施治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换发师生热情造就温暖大学。这种温度要浸润于。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细节倾注并落实于师生的心灵体验。

教育是对生命主体的塑造,教育过程乃是主体生长的过程。而在冷酷的现实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主体变成了平衡权力资本的游戏。随着教育本质逐步异化,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被降格甚至抽离。

回归高等教育本真,需要以下取向:

教师对于学术、学生和国家及民族拥有责任感,对于江苏育人的本分充满执着;大学的精神取向高雅,能够教给大学人对于社会流行观念的判断力;注重教育过程及教育生命的体验甚于注重教育形式;始终担负培养富有学识智慧,并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的教育职责。

凡是脱离人去谈教育,再脱离教育去谈大学发展永远都不会有出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98/100《冷漠教育:大学朝向一流的根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