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瓷有玲珑意-雕刻与陶瓷的跨界合作

雕刻与陶瓷,

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两种古老而重要的审美工艺、实用技术的分支。

在漫长的美学长河中,两者自然多有跨界合作。

​今日为您介绍的便是其中一种——玲珑瓷。


匠人们对精益求精的执着和工艺创新的精神是一项技艺传承的主要因素。

玲珑瓷便是基于此精神,将北宋镂雕瓷器的工艺进行改良。

宋代镂雕三足炉

其实陶瓷镂雕自新石器时代就有,

到北宋时因为御窑的建立,工人们对这项技艺进行了创新和升华。

甚至有关于玲珑瓷的美丽传说。

御窑也称官窑,有很多的瓷工人。

瓷工中有一对孤儿,男的叫宁龙,女的叫巧姑,他们父母双亡后在窑厂谋生,他们学习了制作陶艺的过程。

宁龙做出的坯器,光洁无瑕;巧姑画出的坯,栩栩如生。


姑转眼到了十八岁,亭亭玉立,貌比天仙,才貌双全,不仅画画好能养家,美貌更是赛过了西施。这让富家子弟郝老二垂涎三尺,为了接近巧姑,郝老二花了千两黄金,当上御窑官差。

这个郝老二欺男霸女,见到了在画坯的巧姑,也想揩油。巧姑忍气吞声了许久,可是迫于郝老二权势,巧姑没有声张,这让郝老二觉得有机可乘,得寸进尺。有一天,郝老二干脆把巧姑强推到炕上,欲行不轨。


当时巧姑气极了,一巴掌把郝老二打翻在地,稀里哗啦地把坯架上的坯撞了个粉碎。郝老二被坯粉沾的白头白脸,十分狼狈,他恼羞成怒的还想凑上去,无奈巧姑怒目瞪着他,回头一看,宁龙和工人们都围了上来,郝老二怕触犯众怒,悻悻而去。

郝老二回到总监府,越想越气,他暴跳如雷,叫来媒婆,要她带着重礼替他上门提亲。可媒婆的屁股连凳子都没有挨着,就别巧姑赶出了门。郝老二破口大骂,他左思右想,谋划着:宁龙,我和你没完。郝老二限宁龙百日之内烧出一千八百套青龙饭具进贡朝廷。如有违抗,小心脑袋!”说完,喝令宁龙立即开工。

没有想到,宁龙竟然完成了。为了让郝老二断了念想,宁龙、巧姑竟然成了亲。这个消息让郝老二气不打出来,他通过毒药害死了宁龙。“宁龙已经死了,你还是从了我吧!”可是巧姑宁死不屈,于是郝老二又开始威逼利诱:你把宁龙做的一千八百套坯器画好,要不然到监狱去。

郝老二拂袖而去。


巧姑,见到宁龙做的坯器,泪流不止泪水打在了坯上。一天天过去,坯是画好了。可是想到宁龙的遭遇,巧姑不知如何是好?听到隔壁的呼噜声,巧姑决定和郝老二同归于尽,他用桐油点燃了房间,火熄灭之后,工人们从废墟里找出了很多晶莹透亮的青龙饭具瓷器,那是被大火烧熟了。

奇怪的是,那些瓷器上出现了很多圆眼,大家都说这是巧姑的眼泪制成的。从此,景德镇的窑工们就把这种瓷器叫做“玲珑瓷”。千百年来,玲珑瓷深受人们喜爱,逐渐誉满全球,成了世界上最为名贵的瓷器品种之一。


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玲珑瓷启始于北朝末年至隋初。

唐、宋、元未见,至明永乐年间景德镇窑有甜白釉玲珑瓷烧造,此后复现于清乾隆期,然而数量很少,至于永乐年间的玲珑瓷流传极少,很不易见。

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它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具有精巧致密,素雅清新的特点。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数百年来一直誉满中外。


玲珑,明彻的意思。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

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其制作方法是:

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

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

再通体施釉,经过装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



至现代,21世纪以来发展出了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陈设瓷。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想来玲珑瓷的美会更加多彩而悠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冀藏文化网拍平台,品藏希冀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收货更多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玲珑瓷有玲珑意-雕刻与陶瓷的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