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身生命的探索过程。
从古代医学对人身体的整体肯定,到近代医学局部微观探索对人整体的否定,到现代第三代生命科学,否定之否定,认识到人体从单一细胞发展到整体系统的紧密相关,以及与宇宙链接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呈现螺旋式发展。
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发生过几次医生大罢工事件,结果令人差异。
2018年,美国大约有1.5万名医务人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5个医疗中心发起了为期3天的罢工,此次罢工是因为围绕加薪和工作保障的存在一些争议,导致了数千场外科手术和门诊预约被迫取消并重新安排。但是医院的急诊室依旧开放接待患者。
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也许会吃惊:医生罢工,病人得不到救治会不会死亡呢?然而梅奥国际查阅了历史上许多医生罢工事件,所得结果却与人们认知的常理不符。
1976年哥伦比亚的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52天,出现了一个被称为“不寻常的副作用”:就是当地死亡率下降了35%,同年,在美国洛杉矶,当医生对医疗事故保险涨价不满而罢工示威时,全市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8%。
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大罢工为期长达一个月,根据耶路撒冷埋葬协会的统计指出该月的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50%。
十年后,1983年,以色列医生再次举行全国总罢工,这次罢工的时间长达85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过后,以色列耶路撒冷埋葬协会又做了一次统计,在这85天中,全国人口的死亡率又下降了50%。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似乎医生罢工之后,反而死亡率下降,那么真的是医生导致死亡吗?梅奥国际在整理了网上人们对此事的意见和评论之后,得出几个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一:病人转移说
当得知医生罢工时,病人会前往附近其他地区治疗,当地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人数大幅度降低,进而当地的死亡率降低,死亡率降低的原因是病人的转移,与当地医生罢工并没有直接因果性。
但是并未统计到附近地区的病人就诊率,死亡率是否上升。因此这种医生罢工,病人转移导致死亡率下降的说法并不严谨,有待全面数据来认证。
第二:医药致死说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还有三分之一死于医源性事故。许多专家学者都抨击过医药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的风险,英国著名的医学博士科里曼在《别让医生杀了你》一书中指出:最可能杀害你的不是劫匪,而是医药!于是人们认为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给病人造成了过度治疗和误诊,而且过度治疗率加上误诊率要高于正确合理治疗的概率,于是,医生罢工,死亡率反而下降!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是不是说医生罢工之后没有了过度治疗和误诊病人就不会死了呢?不!没有了治疗和诊断的病人同样会死,何况历次罢工事件中死亡率最高的医院急诊室还在接诊。因此这种说法也不敢完全苟同。
第三:手术推迟说
也有人认为有些非紧急手术因为罢工事件而暂时后延,导致罢工期间因手术失败而产生的死亡人数减少。事实上,手术台上无论手术大小都会有手术风险,手术数量减少必然导致手术失败死亡人数下降,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可信度较高。
也许医生罢工,死亡率下降的事件让医生尴尬,让患者寒心。
古代中国人如何防病治病
在古代中国人们生病是采用中医治疗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情,然后再开几副药,煎服。从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到后世有记载的著名神医,比如战国时期的扁鹊,记得中学有一篇课文叫《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神医扁鹊和蔡桓公之间的一些故事。
东汉末年的华佗也是一代名义,还使用了“麻沸散”乃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醉,后来被曹操杀害,而其著作没有流传下来,实属巨大损失。
再到后来的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医,为我们国家医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周代,朝廷就设有“掌养万民之疾病”的“疾医”一职。但疾医数量少,难以涵盖万民,因此更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朝廷赐药。从秦朝到清朝的史料中,都可以找到朝廷赐药的相关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百姓的医疗成了突出的大问题。北魏朝廷尤其重视医疗问题,于是创造性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基层的政府性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是专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在别坊看病,所需的医药费全部由朝廷负担。
到了唐朝,由于国力的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也相应完备起来。为了更好地在百姓生活中普及医药卫生常识,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他还下诏,在地方乡间要道处都要公示医疗卫生知识。唐朝还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医者的职业行为,保障医疗水平。医者若有因财而诈称患者病情严重的,以盗窃罪论处。
由官方开办的药店是从北宋开始的。官办药店专为百姓提供价格低、疗效好的成药,受到百姓欢迎。宋朝还设置带有慈善性质的、用以保障贫困百姓就医的“安济坊”。
《黄帝内经》曾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治病的最高级手法。把疾病化解在无形当中,这样的智慧和道理,我们伟大的祖先早就想到了。而五谷能治百病,更是古人一直信奉的观点。五谷,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这两种的区别,其实就是稻和麻的区别。
五谷文化深受中医文化的推崇,五谷文化可谓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民间有很多有关五谷的艺术,比如“五谷粮食画”、“百米图”、“米画”等等。五谷在道教和佛教中应用也极为的广泛,成语五谷丰登,就是人们向往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最美好的愿望。
明代朱惠明绘《中医诊病图》
女性患者就医,如何保护隐私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古代医生诊疗有望、闻、问、切即所谓的“四诊”。在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医生如何为女患者看病?
女患者不能
随便找医生看病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
“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
古代医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背景下,古代一直有“女病难医”、“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 的说法。特别是皇帝后宫的女病人,男医生尤其“碰不得”。即使病得再重,也不能随便请男医生进宫去为女患者看病。而且,历朝历代都有规范后宫女人就医行为的规矩。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命礼臣议宫官女职之制时特别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可见,嫔妃生病只能根据病情让医生开药方,即所谓“以证取药”。
朱元璋如此这般,初衷是“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根本上还是考虑后宫女人的隐私。即便医生被允许进入后宫看病,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成祖朱棣的孝慈皇后患有乳疾,不少名医诊后都不见效,皆因无法直视,诊断困难。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说能治好皇后的病。但这道士只能远远地站在门外,不能进入皇后的房间。如何切脉?这道士想出了一个法子,让人在皇后的手腕缠上一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判断皇后的脉象。
朱棣为了测试道士医术的真假,暗中将丝线先后绑在皇后的玉环上和猫脚上,结果都被道士识破了,结果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后的病。这个传说既说明道士的医术相当高明,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男医生给高贵妇女看病的难度。
民间女性同样有封建礼教的禁锢,女子生病特别是患了妇科疾病往往羞于启齿,或语焉不详。有的女病人宁愿病死也不愿意公开隐私。元明善的《节妇》中,记载了一位乳房生疮溃烂的寡妇马氏,由于拒绝男医生治疗,最终丧命。马氏说:“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
男医生不能
接触女病人肌肤
明代《习医规格》规定
“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
古代看病,有“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就医模式。“走出去”就是去医生家里就诊,但女人生病了,更多是“请进来”,把医生领到家里看,以方便医生的望、闻、问、切。这时候,女病人仍不能直接给医生看,要用东西“隔”一下,以遵从“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即便可以出来见男医生,女病人也要用纱巾或扇子“蔽面”。
普遍的情况是,家人会在病床前设纱帐,也有的在闺房外挂帷,医生透过纱帐观察女病人的气色、舌象等,完成“望诊”的程序。
光“望”当然不行,“四诊”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切”。切诊,即号脉,又称把脉,摸捏病人的手臂号脉象。而古代女人最忌讳手让别的男人摸,被陌生人摸了算是“失贞”。宋代司马光的《家范》中记载一例子:一妇女带着孩子,背着丈夫的遗体投宿,男店主不准,把她硬拉了出去。这个妇女便认为被污身了,用斧子砍掉了被拉过的手臂。这种行为虽然极端,但说明古代女人的贞洁意识十分强烈。所以古代男医生给女病人诊疗时,是绝对不会直接触碰女病人肌肤的。但不摸如何切诊?医生会戴上手套,或是用薄纱罩在女病人的手臂上,然后才出手号脉。
明代名医李梴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总结出一套古代医生行医的行为准则,其中提到给女患者看病的如下注意事项——
“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寡妇室女,愈加敬谨,此非小节。”李梴还特别指出,遇到女病人家庭困难,医生要“自袖薄纱”。
皇家用女医生
为妃嫔“视乳产之疾”
清朝御医为慈禧太后
隔着帷帐“牵线切脉”
李梴所说的,是为一般女病人医治时的注意事项,如对隐私要求更高,隔纱挂帷都不允许,那么怎么办?首先是找女医生。但古代女医生毕竟不多,男医生的水平远远高于女医生,所以对重要女性病人还得请男医生。
不过,男医生即便再德高望重,面对女病人也要回避,传说他们常用的诊断方法是 “牵线切脉”,也叫“悬丝切脉”。所谓“牵线切脉”,是用丝线一头固定在女病人的手臂上,另一头由医生远远牵着,通过丝线的信息传导,完成“切诊”过程。当年清代的宫廷御医就是这样为慈禧太后看病的。据《妇女医案的性别论述——以慈禧太后的医案(1880-1881)为例》一文,有一次慈禧患病卧床,一陈姓御医为其诊治便是隔着帷帐 “牵线切脉”:让宫女将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扣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慈禧太后服了陈御医据脉象开出的几剂药,病好了。实际上,陈御医事先已从宫女和太监那里获得慈禧的病情,牵线切脉只是做个样子。
“悬丝切脉”对医生的医术和临床经验要求很高,但并不靠谱。为提高对女病人的诊断,有的医生发明了一种女性身体模型,让女病人自己指证何处不舒服,这样的诊断很有针对性,既避免了男女肌肤直接接触的尴尬,保护了隐私,又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唐代有个名叫昝殷的四川名医,精通女科,编撰有《经效产宝》。昝殷生前行医常带一女体器具,诊断时就会拿出来,让女病人自己指出不舒服的具体位置,对症下药。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女病人回避男医生不仅是保护自己的隐私,对医生来说也是一种保护,降低了女色诱惑。因为古代也不乏女病人勾引男医生之事,宋洪迈《夷坚志·丙》“聂从志”条中的良医聂从志,在给女病人诊疗时,女病人便直接要求与他上床,差点出事。
时邑丞的妻子李氏病重垂死,聂从志将她治好了。李氏长得很漂亮,但好淫。见聂从志长得一表人才,便利用丈夫外出时,伪称有病,派人去请聂从志到家里,谁知李氏见到聂医生后说,“赖君复生,顾世间物无足以报德,愿以此身供枕席之奉。”聂从志惊恐地逃了出去,从此再不上门。
元末名医用“脱衣法”
治疗女患者
《武进县志》记载
名医施怪招“其妇不觉用手力护因得俯”
保护女病人的隐私是古今医生的职责,也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在古代,竟然也有医生故意曝光女病人隐私来治疗女患者疾病的。清胡廷光《伤科汇纂》中,记载了这么一个病例:一位医生治疗一位腿骨脱臼的女病人,但只将牵引端固定,便匆匆离开,将女病人的腿部裸露在外。女病人因此很难堪,“羞恐异常”,她“猛然急缩左腿,不觉腿骨已入臼内”,一下把伤病给治好了。元末明初时江苏武进名医徐迪,还曾用公然脱去女病人衣服的怪招治疗过一位女患者。据《武进县志》记载,有一妇人得了怪病,“仰而不能俯”,家人找徐迪诊治。徐迪不是开方,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动手脱去女人的衣服。最后脱得女病人只剩下内衣,此时“其妇不觉用手力护,因得俯”。
原来,医生此举是让女患者服“心药”,采取的是“情志疗法”,这在现代叫“心理疗法”。古代医生认为,人有“七情五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恐为“五志”。因为病患诱因的不同,所以也得“对症下药”才行。
上述医生有意曝光女病人隐私,乃是心理疗法中的“羞辱法”,利用女病人害羞怕辱、看重隐私的本能,有意曝光患者隐私,让她产生耻辱感,激她产生短暂、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与行为,达到治病的目的。
类似这样对女病人采取特殊疗法的,在古代病人就诊医案中有很多。如现代人常说的“爱能疗伤”,在古代真的被医生当作过治疗手段。清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记载,明末清初奇人傅青,曾治疗一位因郁怒而患眩晕的妇女,药方是“软石汤”:让妇女的丈夫把一块石头煮软后,给妻子喝软石汤。丈夫煮了几天几夜,石头还没变软。妇女被丈夫的爱所感动,起床一道来煮石头。傅青见此情形,便说石头是煮不软的,你们的恩爱已驱走了病魔。
中国古代医学治病有“十不治”“六不治”与“四难”
第一种是“纵欲淫不自珍重”。即人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知道爱自己的身体,这种人不能治。作为病人,首先要学习爱自己,如果不爱自己,就谈不上去爱别人,如果不珍惜现在的这条生命,也不会去想未来的问题。
第二种是“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整天郁闷难受,总是不开心,没有一点情趣爱好,医生也没法给他看病。
第三种是“怨天尤人,广生烦恼”。广生烦恼,而烦恼不去,病就不会好。所以人要正确地看待人生。
第四种是“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杞人忧天。一天到晚瞎操心,没完没了地管这管那,别人不听话他们就生气。
第五种是“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室人”是对女人的一个要求。女人一天到晚在屋子里唠唠叨叨,没个清静之所。家庭主妇的要学会宽厚、仁慈,家庭成员才能够健康。
第六种是“听信巫师祷赛,广行杀戮”。过去巫师作法的时候,经常要杀鸡,或者杀猴,取点动物的血。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如果病人通过杀生的方法来延续自己的这条命,那就离生命的本意更加远了。
第七种是“寝兴不适,饮食无度”。就是该睡觉的时候不睡,不该睡觉的时候总睡,该吃饭的时候不吃,不该吃饭的吃饭总在吃。违反规律的事,自然对身体不好。
第八种是“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即讨厌别人说自己有病,或者是今天相信这个医生,明天又相信另一个医生。急功近利,总是希望有个医生用一两副药就能马上把他的症状消除。
第九种是“多服汤药而涤荡肠胃,元气渐耗”。今天听来一个方子,明天又听来另一个方子,赶紧换着喝。没考虑到乱吃药只会造成元气渐耗。
第十种是“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一天到晚想着自己如果死了怎么办,恨不得天天吃点长生不老药。
扁鹊的“六不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郭玉传》医生对“四难”的人不要诊治,很符合现代中医的现状,第一难是病人“自用意不任臣”,就是他往往自己有一套思维观念,不相信别人,西医、中医和偏方一起上,即使碰到真正的专家,他也不相信,这样医生就很难为他治病;第二难是“将身不谨”,对待自己非常不认真,要钱不要命;第三难是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不能用药。第四难是病人好逸恶劳,医生让他多运动、多静养、好好服药,他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都没有办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