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町火箭

    看完了《下町火箭2》的SP篇,虽然原本11集就可以结束的剧情硬是被拖出来一个SP篇,但是不得不说SP篇无论是从剧情还是节奏,各方面都要强于正片的。一如既往看得很燃很热血,当然也有宽叔惯用的嘴炮模式,抛开这些,还是能够从某些方面看出一点东西的,足以让我思考。

    第二部的内容比之第一部,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在于,格局的变化。其实第一部的后半部内容已经有了这个趋势,就是做哪个心脏瓣膜,但是依然还是会让人觉得是两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且被塑造成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决,毕竟小泉小太郎哪个角色为了拿到项目不择手段,纯粹是商人逐利。跟宽叔的技术价值决定商业价值的理念,完全的南辕北辙。尽管最终当然是宽叔获胜,依然让人觉得还不够,可能是剧情配不上宽叔的嘴炮把。

    到了第二部,则把这个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决,甚至都不是企业联盟与企业联盟之间的较量,而是与天斗,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之间没有敌人,而是大家携手共同对抗大自然。包括理念都是要改变日本的农业,通过使用最新的卫星与无人驾驶技术,这就在格局上,高过了第一部。

    不得不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格局非常重要,每个企业肯定是要追逐商业利益的,但是究竟要如何获得,是眼前唾手可得的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伟大的企业往往都有足够大的格局,这样才能够发展得更大,更有可能成为大的平台,比如阿里,马云在创立之初就提出来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比起其他人的格局不是高了一星半点。尽管在最初的时候阿里提供的东西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带有一种忽悠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说,随着这些年的发展,马云逐渐实现了当初吹过的牛逼。

    做人也是如此,只有格局够高的人,才更能与他人合作,毕竟现在讲究是整合资源,一个人是很难成事的。如果是一个人作为企业的创始人老板,有足够大的格局,那么这家企业也往往可以揽到一批优秀又有情怀的人才,共同奋斗。只不过我觉得这地方存在一定的悖论,就是企业组织规模小的时候,可以靠着老板的格局和情怀来影响企业的风格,但是当企业足够大之后,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山头,管理层也会会变得日益保守,更多的强调KPI,因为大组织要规范化管理,这是必然的方式,因此规范的管理很可能导致企业的僵化,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让企业在组织规模大了之后,还能够保持活力,愿意站在大的格局方面进行创新与协作,关键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看起来很虚的东西,但是往往很有效。比如对于技术型人才,很多人是有自己的情怀的,这也是为什么老罗能收获那么多铁粉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想这样却受困于现实,无法这样。

    我认为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可以帮助企业以及员工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做出理智的判断,尽管过程可能会曲折,但是大方向总体上不会有误。而没有这些的企业,要么就是在做大的过程中就垮掉了,要么就是越做越累难以为继。

    再就是通过本片我注意到的细节是数据,无人收割机要想正常运作,首要条件是把田地的数据录入系统,不然是没法工作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数据。对于任何业务,要想实现数字化,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基础数据,假如连这个都没有,根本不可能数字化。比如无人驾驶的汽车,也是先采集了路况数据才有可能上路跑的,假如连路的数据都没有,汽车怎么知道要往哪里跑。平时跟很多人沟通时,大家总会有个错误的认知,就是有了系统和人工智能之后,人类不需要做什么,直接让机器来处理就好了,但是却忽略了表象背后的本质,阿尔法狗那么厉害,底层本质也是读取了人类数百年的对弈棋谱,假如没有这些数据,深度学习模型根本无法建立。

    企业内部很多东西本身就缺乏规范和标准,却嚷着要上系统要信息化和数字化,如果连最基础的数据都提供不了,系统又怎么能够运行。

    本片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就是把达尔文体系的数据转成宽叔他们系统体系的数据,再得以让帝国重工的无人收割机运行在买了达尔文的农户农田里。确实在其他人看起来,站在商业竞争的角度,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毕竟哪是竞争对手的客户。但是在我的实际经历里,如果有哪家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他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这种大型设备还是系统,客户都会面临替换成本,假如替换现有系统的成本过高或者太麻烦,很可能企业就会选择维持现状,尽管现在存在诸多的问题,最终就会导致系统不仅无法解决企业的问题,反而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成了累赘。

    就像博卡所宣称,支持从任意一家竞争对手的系统里导出系统到自家的系统,短期来看这是增加内部开发成本的无意义行为,但是这却是给了客户一个替换的理由,你看我都帮你想到了系统替换带来的数据转换难题,帮助你来下定决心。我在用友的时候,只要客户提到从金蝶里转数据到用友,我们都会尽力拒绝,因为确实会增加实施的工作量,只是这是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来看,对于客户,既然老的系统无法满足要求,肯定是希望把历史数据要能够迁移至新系统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数据的价值。如果是站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这么做就是合理甚至必要的。

    再回到本片,其实当帝国重工支持将达尔文数据导入,本质上就是建立了平台,因为作为大企业,帝国重工有足够的优势把平台建立并且运营起来,毕竟卫星也是他们发射的。假如可以把各个无人驾驶产品厂商的数据都可以纳入到帝国重工的平台,甚至是建立一套农业数据的标准供各个企业去调用,那么最终当这些数据全部汇聚于帝国重工的时候,就掌握了最核心最具有竞争力的东西。

    未来甚至当下,最有价值的已经不是产品了,产品不过是入口,黏住用户,最终创造价值的是产品背后产生的海量数据,这才是最具有想象力空间的。有了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自家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同时也可以提供给产业链与社会,甚至是优化产业。同样我也看到,能做成这种事情的往往是大企业,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实力与平台建设运营能力,但是这也会导致了未来的寡头垄断,他们垄断的不再是某个产品或者技术,而是数据,这比过去的垄断更加可怕。假如这家企业的价值观有问题,那会造成很可怕的后果。但是这种趋势又无法避免,人类要想迈入更加智能的时代,只能是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只是看在未来,这些数据是否能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底层操作系统,为全人类所用,不隶属于某个企业或者某个国家,这需要人类有足够大的格局和胸怀才有可能做成这个事情,谁知道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町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