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一次有点痛的教育反思

当我带着“自我投射”在看孩子

      今天三个孩子参加“圣诞快闪”活动。开始行前共学前我们简单地聊了今天的安排——早上和行走班的孩子一起上课,我的角色是协助,主带老师的杨霞老师之类的介绍。

      来到教室后,行走课几个男生在丢海绵垫,三个孩子被海绵垫砸到了。诗涵和佳灵跟着行走班的YC往卫生间的方向躲,湘湘走到教室的中间对男生们说“砸到人是会疼的“之类的话劝阻男生们不要再继续这个游戏。之后,我介绍我们班的三个女生给YC和YH认识,湘湘对我说“老师,我自己来介绍我们”。行前共学开始,孩子们了解圣诞快闪的活动细则,诗涵、湘湘和佳灵都积极地发言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行走后的复盘,诗涵和湘依不停的举手说出今天上午遇到的问题和迭代方案。

      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旁边去看他们表达和解决问题,我发现她们仨不像我认识的诗涵、湘湘和佳灵——他们表达顺畅、清晰也完整。虽然我知道这三个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诗涵能够组织讨论,湘湘善于协调,佳灵能够敏锐地捕捉情绪,但我也依然认为她们分别还有一些需要学习的地方。

      事后,我反思“为什么今天我才认为她们的表达是流畅、清晰和完整的?”

      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我是他们的老师时,我带着我的期待、我对她们设定的标准在看他们,这也就是标题中所说的“自我投射”。

自我投射包括情感投射和愿望投射。情感投射是指认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愿望投射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于他人,认为他人也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把希望当成了现实。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评价,歪曲了他人。

      同时作为表达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老师),我必须承认我带着自我投射在看孩子。我希望她们通过课程是有能力提升的,我希望她们通过一次次的课程在成长,因此我会针对每个孩子为她们每个人设定一个我的期待(请注意,这里我的期待),当她们还没有达成我的期待时我就觉得她们还不够好。

      但不应该是这样的,她们不需要去达成我的期待。无论是湘湘、诗涵还是佳灵,她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她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能力诉求。作为教育者,我首先要做的是不带自我投射地去看见她们,通过她们真实的表达和行动去理解她们,帮助她们看见自己和成为自己,由她们为自己规划成长。

      这是一次有点痛的反思,但我也想要让大家看到。我甚至希望大家一起来反思“我是不是都带着‘自我投射’在看孩子”,比如希望孩子是成绩好的、孩子是活泼开朗的,所以当孩子成绩不够好,孩子沉默寡言就觉得孩子还不够好。如果是,我们可以一起来聊聊我们对孩子的“自我投射”,然后再……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札记】一次有点痛的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