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由,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的诗歌《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的自由观是:为了追求爱情,我们可以付出生命;但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和生命我们都可以抛弃。裴多菲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斗士。他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可以抛弃爱情甚至生命。这不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的人的存在的显现吗?
萨特的自由观: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基尔凯戈尔说要如其所是!
海德格尔说人永远无法成为自己!
萨特教给我们超越自己要有说“不”的能力!
今天复习萨特,看到几位哲学大师为了“人的存在”这个终极问题以身证明,终于明白哲学和哲学家存在的意义了。的确,这些问题科学可以解释清楚,但解决不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存在在这里也清晰透亮了。
每个人都有说“不”的自由,这个观点令人兴奋,但我们肯定明白,说“不”是有代价的。说“不”的能力从哪里来?说“不”意味着什么?这份勇气来自于自信、勇敢、执着、承担……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萨特,让他带领我们走向自由!
一、萨特是谁?
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萨特的作品有许多,本质上是非英雄的,但其中也确实回响着英雄主义的音调。
二、萨特的自由观的真正含义?
(321页)那无法从一个人身上取走的实质性的自由,基本的和终极的自由,就是说一声“不”。这是萨特的人的自由观的基本前提:自由就其真正本质而言是否定的,虽然这种否定性也是有创造力的。
(324页)对于萨特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本质或价值结构”是被给予的,是限于人自己的存在的。那种存在之意义的,最根本的是由于有说“不”的自由,并且有于说“不”而创造一个世界。
萨特的“自由”是指心灵不被控制,精神可以自由理性地选择。
自由也意味着高度的自律,没有纪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第一点,人有选择的自由——主体性
石头没有自由,只凭外界摆弄;树虽有生命但不能移动,却有向阳生长的自由;而人有更多的选择,但易受其他人、事、物的影响,这时的人就是不自由的。
【“你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人呢?”快乐的猪只有肉体的享受而无精神的需求,实则是痛苦的,但痛苦的人虽然会困难重重,但至少有选择的权利,还有主体性的体现,在“痛苦”中而拥有称之“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看来从哲学层面理解,没有纯粹的快乐与痛苦。】
第二点:邪恶是不可救赎的。
【容不下邪恶的超人是无法正常的生活于人类中的。尼采】
三、存在的基本类别
(P325-326)自在的存在是一件事物自足的存在。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它是其所是;而且,就恰是其所是而言,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自为的存在是与意识领域同属一个范围的,而意识的本性则在于不断地超出它自己。我们的思想超越他自己,走向明天和昨天,还走向世界的外部边缘。人的存在因此是一种不断的自我超越:在存在时,我们总是超出我们自己。因此我们绝不是像拥有一件东西那样拥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不断飞出我自己,否则就是不断落于我们自己的可能性之后。
(P327)“我不是我自己,我永远无法是我自己,因为我的存在不拘什么时候都伸出它自身之外,超出它自己。我总是同时既多于又少于我所是。”
萨特说,存在分为两个类别,一是自在的存在;二是自为的存在。
(1)自在的存在(没有自己的风格)
自在的存在是一件事物自足的存在,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惯例,大家如此我也如此,就成为常人,没有自我的风格,也就没有自己的本质。
(2)自为的存在(超越自身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是与意识领域同属一个范围的,而意识的本性则在于它不断地超出它自己。
自为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识到我自己;
第二层较深远,即我不是我。第一个“我”是此刻的我,没有形成本质的我,第二个“我”是完成的、本质的、活出了自我、理想中的我。
【萨特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一花一木一草一石,这是自在的存在,存在就是存在本身,而人类则是更高级的存在,即自为的存在,存在的意义在于超越自身的存在。】
四、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观
相同点:存在先于本质
不同点: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弥漫在周围的场。
萨特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的,本质是在逐步选择中形成的,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终身都在进行的,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天。
【人的本质就是从完成性到未完成性的发展。燕子、牛、羊是在完成的状态下出生,而人是带着未完成的状态来到世上,所以具有无限可能性。】
“我永远无法是我自己”,因为第一个“我”是存在者,第二个我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是一个场,场是变动的。第一个“我”是可道、可言的,给予一种命名、一种显现,但也是一种遮蔽,第二个“我”是显现的存在,永远无法成为我的自己,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我。
【“存在者与存在”的理解,“清空自我”是为了活出更好的存在,而存在的你我需要我们不断清空过去的自我以迎接新的存在,正如书中所说“将来最重要,因为人总是筹划达到那个领域,而且他还在那个领域确定他自己的存在。”
五、“存在先于本质”,对教师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对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要终身学习;
第二要有发展性思维,不要有固定思维,智力是越学越聪明,用进废退;
第三是寻找心中的自我镜像,不断选择,成为人生的自我镜像。
对教育:营造对话的场
新教育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师生编织”的共同体,这就是一个场,在知识与生命的共鸣中成为一种场,让学生、书、知识在课堂中豁亮了,也更新了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课程观。这个场,有对话,是“我与书对话、我与大家对话、我与自我对话”的三重对话,是一种弥漫在我们当中,不说也沉浸在场中的显现,这种显现同时也是一种遮蔽,被写出之后,就沉沦了,成为遮蔽的状态,此时需要我们唤醒。如何唤醒,需要共同的使命、价值观、榜样及共同体的语言,即使是朝夕相处也要彼此编织和彼此驯养。
六、观点碰撞:
萨特、笛卡尔、海德格尔、康德对“存在”有不同的对话: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主体与客体中,可以通过学习把握客体;
【只关注自我而怀疑外部世界;要养成怀疑的习惯。】
康德说,“你永远无法把握一个客体”,是物自体。如古人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永远无法领会。
【关系!不能把知识、学生、万物当作客体,让他们自己言说。】
尼采说,“肯定是把握不住,但不需要了解,能支配就可以”。
【这是尼采所谓的强力意志,对科学的无比信赖,是一种以意志为目的的意志,这种蒙着眼的发展只能让人类一步一步深陷虚无。】
海德格尔认为,用存在和存在者理解,存在是一个场,消融了主客体,在场当中成为存在者。
【润泽的教室;对话即真理!让伟大事物的魅力显现。真理在于存在的显现。】
【郝老师的这段文字似乎也表达了这层意思:
#早安新网师(190)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被说明,人需要被理解。”师生关系与人和与物的关系不同,不是一种主客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师生双方是都是同样的主体,是平等的交往关系。师生交往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意义的沟通,是双向的思想、语言、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教师的世界与学生的世界融合,形成新的世界。这正是新教育用“编织”一词,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师生编织生命”的根源所在。】
基尔凯戈尔认为:重新召回困难,用全部的热情活出真理,如我所是。
【存在不是说出来,而是活出来。不是我所拥有的真理,而是我所是的真理。】
萨特认为:萨特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的,本质是在逐步选择中形成的,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终身都在进行的,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天。【终身学习,超越自己】
存在主义运动最伟大的丰碑当属法国哲学家萨特,萨特强调人的自由,认为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所以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而是要勇敢选择自己的生活。
郝老师说:“一个人究竟在哪一个教派里找到他的归宿,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关键是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作为教育人,我们也要活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