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神兽之九鼎

        脚下的神树百年一出,是九鼎的化身。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因此,现代汉语中依然有“规范”“模范”这样词语来传承它的本义。

        其中三国指夏、商、周。《左传》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周公旦营造雒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将九鼎迁至该城,依武王之愿定鼎雒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表明天命之所归。现代洛阳城的中东部,就有“定鼎路”,并在交叉路口的正中心设一口巨大的铜鼎来彰显古城的渊源。

       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秦王也曾率众打捞,无果,九鼎至今下落不明。没想到,现在就在我的脚下,不,是“尾”下。

         名为“九鼎”,实为一鼎。作为神器,每百年,它也需要升级换代,否则就会灾难频发,根基不稳。我的学生,就是神器上象征九州的九头神兽。我现在的任务,就是链接上他们的知识断层。上一个百年,是民国时代。那时的功课有国文、算术、历史、英语、物理、生物、公民、地理、体育等科目,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等我们文科生还算在行,至于数学、物理什么的,上学时就已经痛不欲生了。于是,我不禁心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思。

       允素素扭头温婉地一笑:“你教文科,还有一位雷老师教理科。”

       啊,难道还有一个同类?我们两条大蛇,每天在教室里穿梭?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鼎神兽之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