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

      三四天之内看完了李尚龙老师的《刺》这本小说,我从没有这么快的看完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评分不高,看了一下评分为一、二星的读者的评论。其实认同一些,但也不完全认同。之所以能这么快的看完,或许是因为我的童年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吧。

      记得小学的时候,爸妈让我学习一些特长,例如画画、电子琴和乒乓球。没成想致使我鬼使神差的走上了美术这条路。当然也都是后话了。

      当时小学每年都会校与校之间的的比赛,我和我的小伙伴都会参加,每每都会夺冠,没错,每一年我们学校都是冠军。而每一次学校颁奖的时候都会有我的身影,一次,两次,几次后,大家熟的不熟的都认识了我。我还是某一学科的课代表,常常走在教室至老师办公室的路上,这时,下了课在外面玩的同学便会议论起来。虽然当时我的性格非常外向,但我从来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会有一些男生招惹我,我便反骂过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好的坏的、夸奖与谣言一并齐发。在学校贴吧上出现了一些不堪入目的话。我知道他们是谁,年轻气盛,就会和他们吵起来,闹起来,手脚并用。最后,不知道父亲为什么看到了那些帖子,他问我为什么不说不解释。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反正也不是真的。确实,当时我并没有过多的烦恼,可能一是因为那时真的没有多少人看帖子,二是发帖人都是班上一些臭名昭著的人,并没有什么可信度,那个年纪,可能单纯觉得好玩。现在想起来,我那是可能就是低配版的校园时代的“韩晓婷”吧。

        上了初中后,我性格逐渐变得内向。班上转来一个女生,她肤色很黑,其貌不扬,家里贫穷,校服永远是最脏脏的,裤子踩在脚下的部分已经烂了,至于鞋子永远都是那一双。那时,班上流行收裤脚,会显得腿细,当然了,她不会,她永远是那一副打扮,这又使我们和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学习不好,打一开始就被安排在最后一排,那是一个角落。每当她和同学发生一小丁点矛盾时,可能都是正常的对话,都后来就会演变成,别人开始骂她,然后更多人骂她,最后班上一起笑话她,那时我是校园时代的“刘涛”,对,我笑了,我甚至跟着大家一起骂了她。和书里一样,每次老师我叫她回答问题时,我们都会笑。我从来没有想过,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所谓的校园暴力,甚至就着这件事繁衍出了一大堆“刘涛”,虽然行为上并没有像蓓蕾姐妹那样的过分做法,但现在想想,语言暴力也是极大的伤害。我清楚的记得她哭过,不止一次,不管是因为成绩不好老师趁着责备,还是我们无聊时被当作乐趣的谩骂,有那么几次我真的同情她了,可第二天依旧会被当作初中生活中闲极时的乐趣。

        在我们无知、天真的年纪,这样的暴力就在那时无声无息的扎了根。会以大多数的一方,把弱势的个体当作沉闷、规整的一天中的调味剂,虽然不知道这种情形会在后来的生活中发生着怎样的改变。

        这本书,让还没进入社会的我,回忆起了这些。当我每天翻起朋友圈,看到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并且经历同事酒前酒后、人前人后“变脸”的社会人的病态后,他们都学会了职业式微笑,学会了如何面对、找到了所谓的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说着,我们只是学会了生存,“谁都没有资格说我变了”。

        或许,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都很好的胜任过“韩晓婷”与“刘涛”的角色。韩晓婷死前的微笑与其说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刻,不如说它映衬着她这一生的孤独与悲哀。我宁愿死前是美好画面的扭曲,也不愿意一生只在我生命最后一刻才看到微笑。

      我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真的很庆幸一直有朋友陪伴在我身边,尤其是在我进入职场前。当下,我愿意用我力所能及的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觉一丝丝圣母∠( ᐛ 」∠)_)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刺》)